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民國,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這是一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亂世,軍閥為爭奪各自的利益,互相攻伐,致使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堪比五代十國的亂世,教育卻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誕生了一大批極具影響力的大師級人物:魯迅、沈從文、茅盾、老舍、徐悲鴻、齊白石、胡適、錢學森、鄧稼先、錢偉長、錢三強、竺可楨、梁啟超、傅斯年、曾昭掄、陳獨秀……

民國就是一個大師輩出的年代。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如今,大師們早已遠離我們而去,世間 留下的只有關於他們的傳說,和那永不消逝的成就。

他們的軀體早已隨時間逝去而煙消雲散,但他們的精神、思想和信仰,卻不會輕易被風雨,更不會被時間拂去。

哪怕是他們生命“最後”的故事,讀來也格外動人,更讓世人難以忘懷。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魯迅——遺囑仍不忘警醒世人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一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病逝於上海。

許廣平一聽魯迅要出去散步,頓時便有些緊張,本能地想阻止他,畢竟魯迅當時身患重病,身體很虛弱,受不了寒。

可是,還沒等許廣平說不要去,魯迅便已穿好衣服且從樓上走下來,深知魯迅脾氣的許廣平見此也知勸不動,便關心地問道:

“衣裳穿夠了嗎?”

魯迅聽後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衣服,回道:

“夠了。”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還沒等許廣平回話,魯迅便著急地從她的身邊走過,徑直往門口走去。

見魯迅沒有回覆且往門外走去,許廣平急忙接著說道:

“車錢帶了沒有?”

魯迅依舊沒有回覆,或許是沒聽見,又或許是不想回答。

他的背影漸漸在許廣平的眼中消失,很快便消失不見。

見魯迅已經離開,許廣平再也沒說什麼,繼續幹著家務。

來到魯迅的書房,許廣平看見書桌上放著魯迅還未寫完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這是魯迅先生為了紀念在幾月前離世的好友章太炎先生而寫的悼文。

因為魯迅不喜歡別人整理他的書桌,許廣平便沒有整理,只是簡單打掃下了書房。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魯迅離開家後,便直奔日本友人鹿地亙家中而去,兩人相談甚歡,聊了許久才分離。

魯迅回家時,天色漸晚,不久他的弟弟周建人就來到家中尋他,魯迅與他再次交談到11點左右,接近凌晨,兩人交談的內容大多就是搬家事宜。

自從魯迅和許廣平來到上海,兩人便經歷了五次搬家,現在的居所已是第六次搬家。

此時,許廣平、周建人,乃至魯迅本人,他們都沒有想到這是魯迅,是自己最後一天。

到了12點左右,魯迅還沒有休息,許廣平因為擔心魯迅的病情,急忙催促魯迅:

“時間不早了,早些歇息吧!”

魯迅沒有覺得累,他躺在屋內的躺椅上有些慵懶地說:

“我再抽一支菸,你先去休息吧!我待會兒就休息。”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大約18日凌晨1點的時候,魯迅抽完煙回到床上休息,或許是因為病情的緣故,又或許根本沒有睡意,僅僅只過了1個多小時,魯迅便再次醒來。

這次醒來,魯迅的身體開始出現劇烈的反應,變得極度不舒服。

疼痛讓魯迅難以入睡,更是有些吃不消。

因為不想打擾到許廣平的休息,加之已是深夜,魯迅一直強忍著病痛的折磨,腦中想著等天亮再讓許廣平去請醫生來家中診治。

折騰許久,或許是因為強撐得太累,魯迅漸漸又有些睡意,然而睡意維持沒多久,因為一個噩夢,魯迅突然坐了起來,這一突然的行為將早已陷入沉睡的許廣平驚醒。

許廣平醒後,看見魯迅有些異樣,便急忙湊到他身邊,察覺到魯迅的呼吸有些急促,像是氣喘初發的樣子。沒多久,魯迅便呼吸急促且咳嗽得異常厲害。

見狀,許廣平趕忙拿出醫生給的專門治氣喘的藥,裝了水給魯迅服下。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連續服了3次藥,魯迅的病情都沒有得到好轉,劇烈的疼痛讓魯迅連斜靠休息都做不到,為了能稍微舒服些,他只能曲著身子用雙手抱腿坐著。

許廣平看到魯迅這般模樣,很是心痛,可謂是心如刀絞,可是她並不能替魯迅承受著身體上的疼痛,她只能眼睜睜看著魯迅獨自承受著一切,唯有抱著他,給他些許安慰。

就這樣,魯迅一夜未睡,許廣平也一夜未睡。

18日早上6點,許廣平匆匆洗漱,便急忙跑去找魯迅的好友內山先生,讓他幫忙聯絡醫生。

內山先生得知魯迅的病情後,先是打電話聯絡須藤醫生,然後直接就趕往魯迅的居所。

來到魯迅的居所,內山親自喂魯迅吃藥,又親自幫魯迅按摩背脊,希望能緩解魯迅的疼痛。不久,須藤醫生趕來,看到魯迅虛弱的模樣,他趕忙給他注射強心針。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然而,此時無論用何種搶救方式,已是無力迴天。

當許廣平為魯迅拿來暖腳的熱水袋時,她發現魯迅的手腳都是冰冷的,且右手2個指甲已經發紫,種種跡象表明魯迅已是病入膏肓,命不久矣!

因為身體無比地虛弱,中午魯迅已吃不下任何東西,只能勉強喝些牛奶。

也因為病情惡化的緣故,須藤醫生開始每隔2個小時便給魯迅注射強心針,並給他吸氧。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19日凌晨。

凌晨時分,或許是因為早上注射多支強心針的緣故,又或許只是迴光返照,魯迅有些精神起來,他望著從18日便沒有好好休息的許廣平,有些心疼地說道:

“時間不早,你早點休息吧!”

魯迅這般說,許廣平豈能睡得著呢?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不幸的是,許廣平的願望終究還是落空了!

19日5時25分,一代文學巨匠魯迅永遠閉上了自己的雙眼,離開了這讓他“魂牽夢繞”的中國。

魯迅的病本可以得到有效地救治,就在四個月前,來自美國的一位肺病專家曾給魯迅診斷過並也準備對他進行治療。

然而魯迅卻拒絕他的治療,他說:

“他的醫學從歐洲學來,他肯定沒學過給死了五年的病人開方的法子。”

魯迅不但拒絕了美國專家的治療,也拒絕了赴國外治療。

可以這麼說,魯迅先生如果同意治療,雖然不能保證一定能 活得 更久,但是至少可以多活一二年,可是魯迅先生卻拒絕治療。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為何魯迅先生拒絕治療呢?

後來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在《魯迅與我七十年》給出了答案,他說:

“原先爸爸生前,考慮到自己如有生命危險,我的年紀又小且多病,恐怕媽媽一時找不到工作。所以積蓄了一筆錢,確保粗茶淡飯可以將就幾年。這筆錢,在葬禮後只剩一點點了。”

學過醫的魯迅或許知道自己的病根本就不可能治好,花再多的錢也只是拖時間,所以為了給自己的愛人和兒子留下些今後生活的錢,他選擇放棄。

魯迅先生走得很突然,並未留下什麼遺言。

但是,早在幾個月前,或許是知道自己離開的日子不會太遠,他留下了一封遺囑。

這封遺囑與一般的遺囑不同,很“魯迅”化,魯迅將其寫在了《死》這篇文章中。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死》這篇發表於魯迅辭世前一個月,就是9月5日,被髮表在《中天》雜誌1936年第2期。

文中,魯迅寫下了7條遺囑:

一、不要做任何與我有關的紀念活動;

二、趕快收殮、埋掉;

三、不得因為喪事,收取別人的錢,不過老朋友可以例外;

四、(許廣平)忘記我,管好自己的生活;

五、(周海嬰)孩子長大,倘若無才能可尋點小事過活,切莫去做那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別人允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七、傷害別人,又讓別人寬容的人,千萬不要來往。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魯迅留下的7條遺囑,處處透露著人生哲理,與往常他寫的那些文章一樣,警醒著世人。

比如在文中說道:

“傷害著別人,又讓別人寬容的人,千萬不要來往。”

此話表明看似對自己的戀人和兒子所說,實則是在跟天下人說,他在警醒世人切莫與那些偽善、喜道德綁架、假寬容的人交朋友,如果做了,受苦的終將是自己。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梁啟超——用生命為西醫辯護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在北京協和醫院溘然長逝,終年56歲。

梁啟超的逝世,源於一次醫療事故。

當時,由於常年操勞和熬夜寫作,梁啟超的身體越來越差,幾度承受不住疼痛差點暈厥。

1926年3月,梁啟超因突然的血尿不止而住進了當時中國最好的西醫 醫 院

——北京協和醫院。

後來,梁啟超就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左腎病變。

面對驟然而至的重病,梁啟超未有半點恐懼,處之坦然,依舊是每日揮毫自娛,與幼子玩耍,吟詩作對……自得其樂,從他的臉上絲毫看不出是一個身患重病之人。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住院之時,梁啟超也是怡然自得,並未流露出任何自暴自棄的神態,還寫信給孩子,笑稱:

“我要你們知道我快活頑皮的模樣,昨晚醫生檢查身體,說50歲以上的人如此結實,在中國幾乎看不到第二位。”

或許是因為樂觀的態度,起初梁啟超的病情略有好轉並已具備動手術的條件,原本只需切除病變的左腎,病情就能得到極大的緩解,雖說不能完全康復,但至少不會有性命之憂。

不幸的是,梁啟超的手術失敗了。

手術過程中,不知何故,主刀醫生犯了一個致命性的錯誤,將梁啟超功能正常的右腎切除,病變的左腎卻被保留了下來。

這次醫療事故,最終將梁啟超送上了絕路,此後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直至發展成藥石無救,只能靜靜等待最後時刻的到來。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當梁啟超手術失敗傳到社會時,原本大家對西醫的不信任被徹底催化,社會各界對協和醫院和西藥展開了聲勢浩大的聲討,指責謾罵之聲不絕如縷。

見此場景,作為失敗手術的當事人梁啟超,他卻表現出與常人完全不一樣的態度,他沒有對西醫表示任何的責怪,甚至依然保持著絕對的信任。

為了讓社會重新信任西醫,他強撐病體特意寫了一篇力挺西醫的文章。

在《晨報》上發表了《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公開為協和醫院辯護,希望人們不要為了個別病例誤診而全面否定西醫的科學性,並申明:

“我們不能因為現代人科學知識還幼稚,便根本懷疑到科學這樣東西……我盼望社會上不要借我這個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梁啟超關心的還是整個中國的前途和華夏民族的命運。

梁啟超絲毫沒有將自己個人的安危放在心裡,即使是自己的病情是因為西醫的醫療事故而惡化,他也沒有為此指責西醫,依然選擇堅信西醫。

在他心裡,西醫是能造福中華民族的存在,他不想因自己一人之故,阻礙西醫在中國發展。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梅貽琦——執掌清華基金會,卻清白一生

1962年5月19日上午10時50分,梅貽琦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年73歲。

梅貽琦去世時,兒女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一隻手提包。

手提包裡面裝的是清華基金的賬本,基金上的每一筆錢去了哪裡,花了多少錢,餘額多少,每一筆梅貽琦都記得清清楚楚,未曾私自拿過半分。

梅貽琦執掌清華幾十年,但從未拿過公家毫釐,清白一生。

1949年,梅貽琦客居美國紐約時,清華基金完全由他掌控,錢怎麼花,要花多少,全由他做主,原本作為基金掌舵人,他可以“合理”利用基金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然而他沒有。

客居紐約時,他住的公寓小得連一間單獨的臥室都沒有,有時甚至是連日常的生活都維持不了,以至於得靠大女兒打工貼補家用。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梅貽琦的生活本可不用那麼苦,就算他清白一生,僅憑他的學識和聲望,他都可以為自己換來一個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他依舊沒有。

蔣介石曾經主動要求要為梅貽琦漲工資,梅貽琦卻說:

“這些錢應該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為中國的教育,他甚至願意將微薄的工資全部捐出。

在中國臺灣籌建“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臺灣清華大學的前身)時,他就將自己為數不多的存款全部捐出,用於支援研究所的建設。

此後歲月,梅貽琦雖身兼數職,工資豐厚,卻常年穿著長袍布鞋,僅有的一雙黑皮鞋,只有接待客人時才會穿,且這雙黑皮鞋一穿就是數十年,直至去世。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為什麼他會這樣做?那是因為他把所有的錢都用在了中國教育上。

因常年勞累和營養缺乏,梅貽琦本已虛弱無比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他的癌症被發現時已轉移到身體各處,已是無藥可救,雖然有最好的醫生為他診治,可終究是無力回頭。

金錢收買不了的靈魂,崇高為其塑造金身,這就是清白一生的梅貽琦。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傅斯年——至死不忘妻子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臺北病逝,享年54歲。

12月20日上午,因臺大教育器材失竊,部分獎學金 有 被移作宿舍內部工程之用的指控,傅斯年被迫到中國臺灣省參議會接受參議會郭國基的質詢。

為什麼傅斯年會被指控將獎學金移作他用呢?

當時臺大宿舍完工後,傅斯年本意是想樓上每間住12人,樓下房間全部用作學生讀書所用。

但是,因為學生反映樓上樓下來回跑實在有些不方便,太過於浪費時間,故而傅斯年便決定樓上樓下每間都住六人,其餘空間用於讀書。

郭國基就抓住這點死咬不放,提出:

“學生睡上下鋪,為什麼不能每個房間都住十二個人?”

對此,傅斯年也做出了相應的回答。

他說如果這樣,學生書桌便無處可放,讀書樓上樓下跑也著實不方便。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之後,傅斯年便又說道如果覺得這樣做屬實不妥,能否修建臨時教室,供學生讀書所用。

郭國基似乎有意與傅斯年作對,故意與他難堪,沒等傅斯年說完,他便提出教室白天上課,晚上不上課,可在晚上將教室用作休息。

聽到郭國基說出這般不經頭腦的話,傅斯年當即頗為激動地反駁道:

“我們的老師當然不能白天晚上都在上課,你當我學生是流民嗎?我們又不是流民收容所……”

說完,傅斯年便滿臉怨氣緩緩走下講壇,向自己的座位慢步走去。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就在這時,意外突然而至。

就在即將回到座位時,傅斯年突然臉色蒼白,步履踉蹌,邊上的陳雪屏見狀,在傅老即將摔倒之時,眼疾手快將其攙扶住。

傅老被扶住後,沒等陳雪屏詢問哪裡不舒服,他便倒在了陳雪屏懷中昏厥了過去。

傅斯年昏厥後,陳雪屏大驚失色,趕忙叫邊上的人幫忙,議員劉傳來見狀趕緊跑了過來,將傅斯年扶到離得最近的座位上,讓他躺下。

不久,救護車趕來,傅斯年被送到醫院搶救。

然而,終究是無力迴天,被郭國基氣得腦溢血發作的傅斯年不久即病逝。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傅斯年為何會反應如此巨大,被氣得腦溢血發作?

傅斯年氣的不是別人誤會他,而是氣郭國基將自己的學生當作流民看待。

傅斯年一生最在乎的除了家人,就是自己的學生。

傅斯年將自己的學生當作家人一般看待,視為至親。

當時,臺灣糧食緊張,為了讓自己的學生能吃飽飯,一有機會,他就會向上級申請增加菜金,即使是降低自己的工資也不願讓學生吃不飽。

加菜的時候,傅斯年也總會是把最肥厚的豬肉分給學生。

對於自己的學生,傅斯年的照顧可以說無微不至,學生就是他的全部,就是他的至親。

因此,當郭國基將學生當作流民對待時,他又怎能不生氣呢?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正是傅斯年對學生髮自肺腑的疼愛,所以儘管傅斯年執掌臺大僅僅700余天,可臺大卻將他視為“臺大的守護神”。

為了紀念這位創校校長,臺大特意將其骨灰埋在校園中,並且樹立了一座傅園,讓他們的老校長伴隨著心愛的學生一起成長,一起見證臺大的發展。

傅斯年不僅對學生好,對自己的妻子更是呵護備至,兩人之間的感情著實讓人羨慕。

隨著時間的逝去,夜色漸暗,不知不覺已快到深夜,俞大彩將襪子縫好後,抬頭見丈夫傅斯年還在奮筆疾書,頗有些心疼。

多年的勞累讓傅斯年早已是百病纏身,身體肥胖,患有高血壓、膽結石等疾病,需要的就是好好休息,耐心靜養。

然而,傅斯年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為了臺大的發展,也為了這個家,傅斯年是殫精竭慮,廢寢忘食,身體每況愈下。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當然,傅斯年如此勤勞,可並非僅僅只是為了自己縫製棉褲,而是另有他因。

傅斯年去世後不久,董作賓在替傅老送來稿費之時,對俞大彩說的一句話為世人揭開了傅斯年為什麼要急於拿到稿費的真正原因,他說:

“這就是那筆稿費,先生囑託我交給你的。先生跟我講了,自從你嫁給他,沒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這篇文章的稿費,是要留給你貼補家用的。做棉褲之說,只是先生的託詞。

傅斯年至死不忘妻子,一直都在替妻子著想,這樣的愛情著實讓人羨慕,更讓人嚮往。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賢人之範,愈久彌珍。

名人“最後”故事:魯迅遺囑不忘警醒世人,梁啟超用命為西醫辯護

一份遺囑,一次宣告,一本賬本,一筆稿費……這就是先賢們留給世人“最後”的故事。

生命“最後”的故事雖不能向世人展現大師們一生的全貌,但是在其中,大師們所表現出的遠見、溫情、胸懷、仁愛、清廉與愛國愛民之心,卻是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也深深感動著每一個人,他們用自己的學識和行為構成了一個時代的高度,一個時代的輝煌。

TAG: 魯迅傅斯年許廣平梅貽琦梁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