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感嘆的清官,僅僅是個縣令,卻讓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蘇軾感嘆的清官,僅僅是個縣令,卻讓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頂尖級的文人,琴棋書畫無一不精,這樣的才子,當然是充滿著自信和自負的。我們從他的詩詞中就可以窺見一二,他自比的型別,往往是周瑜之類的大人物。然而,他卻在一首詩中,提及對一個非著名官員的仰慕之情。這首詩叫做《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其中一句是:

恨君不識顏平原,恨我不識元魯山。

蘇軾感嘆的清官,僅僅是個縣令,卻讓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顏平原就是顏真卿,是唐朝名臣、大書法家,分量足夠。但元魯山是誰,相信很多朋友會感到陌生。其實,他的本名叫做元德秀,字紫芝,因為當過魯山縣令,所以才被後人稱為元魯山。這位唐朝的官員,最後也就官至縣令。如果只按官職來算,放在歷史長河之中簡直微不足道,為什麼蘇軾會感嘆自己沒有機會認識他呢?

元德秀的出身就不簡單,他是北魏皇族的後裔,世代官宦輩出。到了唐朝時,這個家族雖然已經衰落,但貴族氣息猶在,依然是書香門第,培養了元德秀淵博的學識和高貴的人品。當時的科舉制度已開,他被當地推薦前去京城趕考,為了不讓母親一個人在家,元德秀揹著母親進了京城。

蘇軾感嘆的清官,僅僅是個縣令,卻讓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開元二十一年,偌大的唐朝帝國從萬千學子中挑選精英。當時的飽學之士那麼多,錄用的進士不過二十五人,元德秀卻以以“才行第一”一舉得中。這充分說明,元德秀的才華和品行是出類拔萃的。但畢竟這只是考試,真正的考驗要在今後的官場中表現出來。

沒有想到,他剛剛考中進士,母親就去世了。元德秀立即絕食五天,表達對母親的哀悼,隨後又在母親的墳墓前結廬相伴。他效仿前人,至善至孝,直到三年之後才出來為官。最初是縣尉,後來擔任魯山縣令,並開始了平凡而大放異彩的為官生涯。

魯山在當時是一個極為貧苦的地方,而且盜賊橫行,前任縣令是辭官而逃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元德秀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剛一到任,他就體察民情,安撫百姓,興修水利,剿除匪盜,讓百姓生活逐漸安定下來。

蘇軾感嘆的清官,僅僅是個縣令,卻讓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此時一個巨盜被捕,他向元德秀請求獵殺老虎來抵罪。下屬官吏都勸元德秀不要冒險,因為囚犯逃走了,他就要背上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元德秀透過對巨盜的觀察、拷問以及仔細思考,大膽同意了這個請求。結果,巨盜帶著猛虎的屍體一同回來領罪。這件事看起來不可思議,卻同時記錄在新、舊《唐書》之中。

元德秀的膽大,還體現在另一件事上。公元753年,唐玄宗來到洛陽,準備在五鳳樓下宴會。他要求方圓三百里的縣令和刺史都要組織精彩的節目,同時也放出風來會進行獎懲。唐玄宗本來就是梨園天子,當時天下太平,發出這種荒唐的命令也不足為奇。

蘇軾感嘆的清官,僅僅是個縣令,卻讓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為此,各地州郡府縣都將其當作頭等大事,不惜勞民傷財來取悅皇帝。尤其是河內太守,竟然組織了幾百人的歌舞團隊,穿著華美精緻的衣服,還裝扮成造型奇特的犀牛大象,一路上浩浩蕩蕩開赴洛陽。

既然是皇命,元德秀不敢不從,但他僅僅帶著縣裡的幾十個樂工,徒步趕往長安。他們衣著樸素,也沒有特別的編排節目,只是表演了元德秀自己譜寫的《於蒍於》。別的歌曲都是歌功頌德,這首曲子卻是反映民間疾苦,希望皇帝能夠體恤民情。

唐玄宗看完之後,也是大發感慨,連連稱讚元德秀的曲子是聖賢之音。而且,他也深知河內太守的勞民之舉,將其就地罷免。

蘇軾感嘆的清官,僅僅是個縣令,卻讓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元德秀僅僅在魯山擔任縣令之後,就不在為官。他走的時候,行李只有一匹細絹。後來他去世時,遺物也不過就是枕頭、鞋子、竹盆和水瓢之類。唐玄宗、唐肅宗時的宰相房琯感嘆道: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我們現在可能對他很陌生,但古人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舊唐書》惜墨如金,對李白的介紹都只有319個字。但是它卻為這位縣令單獨列傳,並以424字隆重推崇。儘管他為官不大,但所作有益於百姓的點點滴滴,永遠名留青史。

TAG: 元德秀魯山縣令巨盜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