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亡前再舉屠刀:元明清科舉的相對公平與世襲和舉薦

在“選官與選美:大唐世族、公卿夾縫下的科舉反抗”中,我們談到了科舉制自隋唐年間真正建立起來後,對於底層百姓上升空間提供了一條渠道。相比推薦制、世襲制,科舉制的最大好處就是公平,以及“活水問題”。

公平是人們“追求”的事情,但“公平”永遠是相對的。正如民主、自由等許多觀念都是如此。因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因為地域導致不同的經濟和文化層次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因為人性的問題等,公平和穩定之間就形成一種不斷地平衡中。

在古代社會,科舉制的相對最公平與效率

儘管科舉制也會導致團團夥夥,但問題是相對世襲制這種“永恆的自我利益聯盟”、推薦制這種“迅速搭建利益聯盟”選材方式,科舉制構建的“利益聯盟”的穩定性要差得多。當然,世襲制、推薦制也有好處。

朱元璋亡前再舉屠刀:元明清科舉的相對公平與世襲和舉薦

比如世襲制下的新人,往往因為自幼跟隨長輩耳濡目染許多行政能力、權力鬥爭謀略,如果真想做事兒,看問題、做事情要比科舉制的人的成功可能性更高。例如唐朝的“牛李黨爭”中,科舉制下的牛僧孺的能力並不如李德裕。但問題是,世襲制下的能臣數量比紈絝子弟少得多,而且大多靠近權臣色彩。對皇權威脅頗大。

隋唐時期,世襲制、科舉制間更多的是皇權依賴科舉制制衡世家大族。到了宋朝,科舉制選材形成主體,但宋朝因為皇權為了最大化拉攏文人,科舉制下的世襲制官場特徵也很明顯。當科舉制來到元朝時,問題就有些麻煩了。原因就在於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一中國的朝代。

元代科舉制中的不公平與世襲、推薦

在“清朝儒家化很成功,元朝卻僅到半路:科舉制是否有效是關鍵”,一文中,我們談到了元朝科舉制問題。

其一,科舉官員人數太少,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其二,因為蒙古貴族、色目貴族、漢貴族的阻攔,科舉出身的官員難以獲得實權。

朱元璋亡前再舉屠刀:元明清科舉的相對公平與世襲和舉薦

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二十日,在元朝境內施行鄉試。延祐二年(1315年)的第一次殿試中,錄取56名蒙漢進士。右榜(專供蒙古、色目人)、左榜(漢人,也就是原金國、夏國統治區的漢人)第一名分別為護都答兒、張起巖(遼宋金三史總裁官)。

很顯然,左右榜的難度是不同的,雖然其內容都是以四書為基礎,但漢人的科舉難度要高。例如右榜的考試內容主要是: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加《朱氏章句集註》。

左榜則是在右榜的基礎上增加《詩經》《尚書》《周易》《春秋》《禮記》等儒家經典。

以上考試內容的解說都以程朱理學的解說為標準。清代科舉制和元代科舉大體上也如此,比如滿蒙與漢也是分別考試。但問題是清代科舉中漢知識精英獲得大量入職機會,同時,漢知識精英特別是滿化漢知識精英也可以藉助推薦、世襲進入官場。由此,清代的成功是將漢精英徹底臣服,而臣服的主體就是科舉制。

元惠宗的“至正新政”中,各民族第一次、各階層知識精英共同參與了科舉。正是元惠宗的這種努力,反促成了當時儒家對元惠宗的認同。清代科舉制、儒家化獲得成功,元朝元惠宗時期才真正進行“有效科舉制”且並不成功,即使如此其效果也對朱元璋統治初期構成很大麻煩。從反例看,就可以看出,清朝的成功也就很正常了。

朱元璋亡前再舉屠刀:元明清科舉的相對公平與世襲和舉薦

古代知識精英對勞動者往往有一種“蔑視”心理,特別是對無錢無權的勞動者。在這一心理狀態下,他們對於朱元璋的蔑視心理遠遠高於對統治者對儒者的蔑視歷史。

在這一問題上,朱元璋也曾走過彎路。

明朝的南北榜,朱洪武拼了為了子孫再舉屠刀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南方統一北方的朝代,再加上北方在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了三五百年,因此,南方許多人對北方是一種蔑視心理。在北伐元朝、北元的歷次戰爭中,朱元璋對於北方各省都有一定的語言攻擊。

但問題是,無論南北還是東西都是“朕”的天下,一撥人看不上另一撥人始終會惹出問題來。由此,朱元璋在執政後期開始特別重視“南北平衡”,在科舉上也進行“學習元朝”制定了“南北榜制度”。

朱元璋亡前再舉屠刀:元明清科舉的相對公平與世襲和舉薦

TAG: 科舉制世襲制科舉元朝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