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2600餘年建城史,共8個歷史稱謂,你知道幾個?

地處古瀋水(今渾河)之北而得名的遼寧省瀋陽,是東北亞樞紐城市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瀋陽2600餘年建城史中,王朝更迭共留下8個歷史稱謂,除瀋陽之外另外7個稱謂是什麼?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瀋陽2600餘年建城史,共8個歷史稱謂,你知道幾個?

瀋陽故宮

春秋始建——燕國方城!

瀋陽地區7200多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其製陶、玉器、養殖等甚至領先同時期黃河流域文明,但寒冷的氣候環境制約著農業和人口發展,城市難以承載遊牧部落的生活方式,瀋陽的城市發展推遲到燕國第十九位君主燕襄公。

春秋時期燕國存在感極低,到燕莊公時險些被孤竹國所滅,春秋首位霸主齊桓公率軍遠征,攻滅孤竹重創山戎抵遼河流域,割讓齊國五十里疆土給燕莊公,使燕國贏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繼任者燕襄公(前657年-前618年)殫精竭慮燕國崛起。

燕襄公有兩件武功,其一,遷都回薊,燕桓侯受山戎侵逼,將國都徙到臨易(今河北雄縣),燕襄公遷回薊城(今北京),重建宗廟鞏固北部邊疆;其二,拓展疆域,兼併孤竹國勢倍增,至瀋水修築方城做前哨,監視山戎與朝鮮軍事動態。

西漢文學家劉向編著的《諡法解》“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燕襄公憑藉開拓遼東戰略,穩固北部邊疆遷都回薊城,得到上等諡號“襄”實至名歸,

從燕襄公(前657年-前618年)首次將瀋陽納入勢力範圍,奠定瀋陽2600餘年的建城歷史。

《諡法解》襄: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瀋陽2600餘年建城史,共8個歷史稱謂,你知道幾個?

春秋初年諸侯國

秦開拓邊——燕國侯城!

燕襄公之後的燕國君王多庸碌無為,因窮苦且恭順躲過晉齊間爭霸戰爭,但前316年燕王噲搞出禪讓“子之之亂”,燕昭王靠秦趙韓等國相助才艱難復國,燕國銅被劫掠殆盡難以鍛造兵器,南部被中山與齊割佔三十餘座城池,北部被東胡和鬼方蠶食退守燕山。

燕昭王得到名將樂毅與謀士蘇秦等輔佐,隱忍28年趁齊愍王滅宋諸侯怨恨之際,聯合秦趙魏韓四國共同討伐,樂毅“臨淄之戰”後遣返諸侯軍隊,使

燕國獨得齊國七十餘座城邑,掠奪齊國府庫使燕國達到鼎盛,燕昭王開始思慮北部邊患,以便日後爭霸無後顧之憂。

公元前282年秦開率燕軍攻東胡,戰車與步兵配合殲滅數萬東胡精銳,燕昭王大喜過望抽調伐齊軍隊增援秦開,秦開渡過遼水擊敗箕氏朝鮮軍隊,約定以滿番汗(今朝鮮清川江以西附近)為界,燕國設定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並修築燕長城。

燕惠王猜忌樂毅以騎劫統兵,田單憑藉“火牛陣”光復齊國,燕軍傷亡十餘萬,僅撫卹便榨乾府庫,無力長期駐守朝鮮邊界,燕國遼東郡治所在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在瀋陽建侯城,候是指斥候或前哨待命,瀋陽侯城確保燕國東部穩定,使瀋陽融入中原文明。

《三國志·東夷傳》注引《魏略》載“後子孫稍驕虐,國人離志,燕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番汗為界,朝鮮遂弱”

瀋陽2600餘年建城史,共8個歷史稱謂,你知道幾個?

秦開像

東漢郡城——暮烽玄菟( tú)!

秦朝至西漢瀋陽侯城做為防禦匈奴的軍事要塞,畢竟朝鮮半島政權軍事孱弱撐死算纖芥之疾,漢武帝前108年滅衛氏朝鮮設立“漢四郡”即玄菟郡、樂浪郡、臨屯郡和真番郡,西漢王朝確立東北亞地區的絕對統治權威,可惜霸業隨著西漢王朝滅亡轟然解體。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總覺得應該有新氣象,勒令藩邦將漢朝金印更換為新朝金印,藩邦酋長滿心期待加官進爵流傳後世,豈料王莽不按套路出牌,多數藩邦被降低爵位減少賞賜,

匈奴覺得受辱拒絕承認新朝為正統,初代高句麗王朱蒙蓄謀反叛被新朝誘殺。

《漢書·王莽傳》載:其東出者,至玄菟、樂浪、高句驪、夫餘;南出者,逾徼外,歷益州,貶句町王為侯;西出者,至西域,盡改其王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單于印,改漢印文,去“璽”曰“章”。

朱蒙之子高孺留統領高句麗部眾,將都城遷往尉那城(今吉林省集安市)苦心經營,趁中原動盪之際強勢將漢四郡吞併,高句麗帶甲十餘萬疆域兩千裡,光武帝不願再起戰事,公元32年冊封高孺留為王爵,保留玄菟郡稱謂亦將治所西遷至今撫順市新賓地區。

漢安帝時國力衰落,高句麗聯合鮮卑侵略遼東腹地,

公元121年“新昌之戰”漢軍慘敗遼東震動,遂將玄菟郡治所遷至上伯官古城(今瀋陽市沈撫新區玄菟路附近),瀋陽以玄菟(郡)城為名,從漢朝中期至北燕長達200餘年,

開始發揮區域核心城市的影響力。

瀋陽2600餘年建城史,共8個歷史稱謂,你知道幾個?

高句麗疆域

北疆烽煙——句驪玄菟!

公元四世紀時,鮮卑鐵騎建立前燕、後燕、北魏等多個政權,公元342年前燕慕容皝擊敗扶余和高句麗聯軍,乘勝攻打丸都城逼迫高句麗遣使納貢,公元399年後燕慕容盛遏制高句麗擴張,擊敗高句麗軍隊強勢攻克其重鎮新城(今撫順市北部高爾山)。

北燕馮弘與高句麗結盟欲延緩北魏徵伐,但國家之間利益至上真情太過難得,

公元436年北魏攻滅北燕,高句麗收容馮弘看重的是北燕城池與軍隊,北魏與高句麗瓜分完北燕利益遂誅殺馮弘

,北魏以高句麗朝思暮想的玄菟城為禮物作為酬謝。

高句麗也稱“句驪”,因統治者姓高,故史稱高句驪,簡化為高句麗,高句麗營造新城都督府(今撫順市),城垣周長近4公里闢有三座城門,西以玄莬城為屏障,南以遼東城以救援,中原軍隊難以突破穩固的防線,高句麗腹地便可以安心發展,北魏避免混淆東漢玄莬城,遂稱其為“句驪玄菟”。

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被高氏北齊所取代,北周滅北齊完成北方統一,政權更迭但遼東邊境未亂,高句麗國勢達到鼎盛仍被壓制在遼河流域,

特別需要補充,高句麗由中國境內的扶余部落所建立,大部分疆域在今天中國東北地區,臣服中原王朝的藩屬政權,血緣傳承與朝鮮半島高麗截然不同。

瀋陽2600餘年建城史,共8個歷史稱謂,你知道幾個?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沿襲——五朝瀋州!

隋煬帝親征吐谷渾設定西海等四郡便有些得意忘形,公元612年以113萬部眾徵高句麗遭遇慘敗屍橫遍野。

“窮兵黷武”在隋軍將士鮮血尚未乾透便再次踏上征程

,趕上楊玄感叛亂隋軍潰敗千里傷亡殆盡,若非各地爆發起義隋煬帝竟準備再征伐高句麗,約200萬隋軍埋骨高句麗也葬送隋朝的國運。

太宗對高句麗稱雄東北亞很是寬容,唐朝真正威脅是西北吐蕃與漠北突厥,但高句麗與日本和契丹結盟屢犯遼東,泉蓋蘇文弒主擅政攻打唐朝盟友新羅,

唐太宗李世民怒不可遏公元645親征高句麗,李績(徐懋功)北路攻克玄莬城(今瀋陽市)受阻新城(今撫順市)而止。

玄莬城是新城屏障和高句麗抵禦唐朝的橋頭堡,

唐朝掌握玄莬城高句麗北部疆域盡在兵鋒之下,但玄莬城上伯官舊址靠近高句麗難以戰略轉圜,唐太宗命尉遲恭向西撤軍40裡後營造新城瀋州,

工期緊張忘記修長安寺山門遂補建在瀋水邊,給瀋州城留下“寺在城裡,城在寺中”的千古佳話。

瀋陽以瀋州之名歷唐、遼、金、元、明共計

五朝900餘年,均以唐朝瀋州城基礎,規模和格局沒有明顯變化,倒是轄境與行政級別浮動較大,遼國瀋州僅轄二縣,金國瀋州下轄五縣,元代瀋州路領四縣,明朝瀋陽有三衛所

,沿襲五個朝代,瀋州成為遼東穩定的重鎮。

瀋陽2600餘年建城史,共8個歷史稱謂,你知道幾個?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行軍圖

初創清朝——盛京輝煌!

努爾哈赤的經歷確實很傳奇,從李成梁僕從到十三副鎧甲起兵,被蒙古羞辱拒婚到建州女真之主,趁壬辰倭亂明軍精銳折損而崛起,“薩爾滸決戰”運籌帷幄能席捲遼東,努爾哈赤先後以赫圖阿拉(今撫順)、遼東城(今遼陽)和盛京城(今瀋陽)三個城市為後金都城。

從1603年到1621年長達18年間,努爾哈赤依託赫圖阿拉屢挫強敵,但赫圖阿拉難以承載努爾哈赤的夢想,當努爾哈赤攻下東北亞第一重鎮遼陽,毫不猶豫遷都將其更名為東京傾力營造,然而1625年東京尚未竣工,努爾哈赤便宣佈遷都瀋陽,但努爾哈赤給出的理由略顯可笑

《清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載“瀋陽四通八達之處,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瀋陽渾河通蘇蘇河,於蘇蘇河源頭處伐木,順流而下,材木不可勝用,出遊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

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按照慣例改新名稱,於是《清史稿》記載“

凡五遷乃定都焉,是曰盛京

”,瀋陽改稱“盛京”始於努爾哈赤

,有必要補充的是,皇太極將“後金”改為“大清”,將“可汗”改為“皇帝”,割據政權晉升正統皇權,重新確立都城盛京的政治地位是必要的流程。

世人誤認為皇太極改瀋陽為盛京,皆因努爾哈赤遷都瀋陽第二年便駕崩,

皇太極親自統籌盛京城的擴建,增建城門增加城牆高度設立角樓,改城內舊十字大街為井字大街,鎮壓水患祈福修築四座舍利塔等,盛京滿語為“謀克敦”享譽東北亞,藩邦朝貢與貿易使團絡繹不絕。

瀋陽2600餘年建城史,共8個歷史稱謂,你知道幾個?

努爾哈赤遷都示意圖

定鼎中原——清末奉天!

很多文章稱,盛京改名為奉天,是消減中原民眾的牴觸情緒,這種說辭漏洞百出,清朝1644年入關後令明朝降將剃髮以表忠誠,1645年推行全國剃髮激起江南地區反剃髮武裝鬥爭,清朝殘酷鎮壓“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傷亡百萬,更掀起文字獄懲戒江南士大夫“眷戀故明”。

順治帝在1657年下詔“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城(今瀋陽)設奉天府”,“奉天承運”是對應君權神授正統傳承理念,清朝科舉雖然沒有地理學科,卻需知曉清朝的行政劃分,清朝一京兩府,京是都城北京,

順天府與奉天府合稱兩府,使讀書人潛移默化銘記清朝龍興之地盛京。

盛京城原有承德與興仁兩縣,升為奉天府兼領開原、鐵嶺、海城、蓋平四縣,及遼陽、復州、金州等地區,

從地圖上俯視如同彎刀形狀,阻隔朝鮮和漠南蒙古與中原聯絡,使清朝以十餘萬軍隊便掌控萬里疆域,盛京將軍幾乎被滿族宗親所壟斷,瀋陽仍稱“盛京”但奉天亦指代“盛京”瀋陽城。

清朝末年無力阻止俄國強佔東北龍興之地,

“日俄戰爭”期間清朝政府竟宣佈“局外中立”,撤銷盛京的“京”字招牌正式以“奉天”示人,

張作霖掌控東北因治所在瀋陽遂被稱為“奉系”,到1928年底張學良宣佈東北改旗易幟,消除清朝殘餘影響改奉天為瀋陽市,“奉天”就此成為歷史稱謂。

瀋陽2600餘年建城史,共8個歷史稱謂,你知道幾個?

瀋陽張氏帥府

綜述:瀋陽2600年建城史,鑑證著遼東地區滄桑鉅變!

從燕襄公建方城起,奠定瀋陽2600餘年建城史,歷經燕國方城(春秋時期)、遼東侯城(戰國至東漢)、玄菟郡城(東漢至北燕)、句驪玄菟(北魏至唐初)、瀋州城(唐初至明末)、盛京城(後金至清末)、奉天城(清末至民國),加上新中國瀋陽市,瀋陽城共八個歷史稱謂。

瀋陽稱謂變更伴隨遼東格局變遷,瀋陽從蠻荒到華夏文明重要組成,“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新中國初期是中國重工業的長子,此刻是東北經濟振興發展領頭羊,未來是和諧與人居環境模範城市,筆者查詢典籍勉強整理瀋陽城的八個歷史稱謂,若您知曉瀋陽城四個以上歷史稱謂足見學識淵博!

(寫在最後,有傳聞日本在籌建偽滿洲國時,擬定長春為偽滿洲國首都稱“新京”,商議將舊京瀋陽為次都稱“永京”,盛京乃清朝隆興之地祖先埋骨之地,不能屈居“新京”之下,更不能任日本更名“永京”,溥儀遣鄭孝胥等與日本嚴正交涉,日本妥協復瀋陽“奉天”為特別市。)

文獻參考:《史記》、《諡法解》、《舊唐書》、《金史》、《清實錄》、《清史稿》等

圖片多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高句麗瀋陽燕國玄菟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