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進入伏擊圈,擊敗3萬蒙古鐵騎:忽蘭忽失溫之戰

李世民、朱棣,兩位“千古一帝”,他們都是從戰場上殺出來帝王,也都是藩王逆襲成功的代表,戰鬥力沒得說。李世民、朱棣,誰更加厲害呢?兩人早期的戰鬥,各有千秋,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到了晚年,朱棣更勝一籌,他一直保持著戰鬥精神,高昂的鬥志。李世民晚年戰術保守,魄力不足。

朱棣進入伏擊圈,擊敗3萬蒙古鐵騎:忽蘭忽失溫之戰

1414年,忽蘭忽失溫之戰,54歲的朱棣身披鎧甲,手持彎刀,率先衝殺,與瓦剌重灌鐵騎血戰,大獲全勝。644年,安市之戰,45歲的李世民保守,兩次拒絕採納部將奔襲柳京的建議,結果打了一場持久戰,唐軍損失慘重。如此,韓國影視劇中,李世民被射中眼睛,韓軍攻入長安,李世民被活捉,跪地求饒。

相對李世民而言,朱棣的優勢在於,他一直保持昂揚的鬥志,在角色扮演中,他更像是一位小兵,而不是大明的皇帝。當然,朱棣並非匹夫之勇,他的戰略眼光以及戰役指揮水平都非常強。父親朱元璋有的,朱棣也有;岳父徐達有的,朱棣也有。

有朱元璋的治國手腕,加上徐達的用兵韜略,造就了“世界級大帝”朱棣,讓他得以大放異彩。在此,我們不妨從1414年的忽蘭忽失溫之戰,分析朱棣的戰役指揮藝術,他著實給古代的名將們上了精彩的一堂課,原來戰爭還可以這麼打。

朱棣進入伏擊圈,擊敗3萬蒙古鐵騎:忽蘭忽失溫之戰

明朝初年,明軍多次北伐,與蒙古鐵騎進行廝殺。相對塔爾灣之戰、太原之戰、沈兒峪之戰、灰山之戰、捕魚兒海之戰而言,忽蘭忽失溫之戰所投入的兵力並不多,但指揮藝術非常精彩。朱棣的打法,李牧、衛青、霍去病、李靖、蘇定方都沒有做到。

對中原王朝而言,兵強馬壯時,如果直接決戰,擊敗遊牧騎兵並不難。即便是一向不被看好的宋朝,只要宋軍的“大陣”不亂,契丹鐵騎也只能撤退,不敢強硬進攻。中原王朝不怕遊牧騎兵來決戰,怕的是找不到人。大軍一出動,遊牧騎兵就跑;班師回朝後,遊牧騎兵又來襲擾。如此反覆多次,中原士兵就吃不消了。

遊牧騎兵來去如風,機動性非常強,想要將其圍殲,並非易事。中原王朝出兵北伐時,後勤補給是個問題,不可能長期在草原上晃悠悠,最後補給線被切斷,成為待在羔羊。例如,漢武帝的小舅子,名將李廣利,兩次全軍覆沒,乾脆投降匈奴。

朱棣進入伏擊圈,擊敗3萬蒙古鐵騎:忽蘭忽失溫之戰

那麼,李牧、衛青、霍去病、李靖、蘇定方、徐達、常遇春、李文忠、藍玉等名將,又是如何擊敗遊牧騎兵呢?主要是三種方式,經常使用。

第一種,吸引遊牧騎兵主力來會戰,然後擺下陣型,步兵、騎兵、車兵配合,將對手吊打一頓。例如,李牧的“趙破匈奴之戰”,在雁門關佈陣,全殲10萬匈奴騎兵。徐達的太原之戰、沈兒峪之戰,20萬蒙古騎兵灰飛煙滅。

第二種,北伐草原時,發生遭遇戰,雙方佈陣交戰。例如,漠北之戰,衛青跟匈奴單于決戰,就是典型的遭遇戰。一番廝殺後,匈奴單于遠遁,衛青獲勝。

第三種,出其不意,長途奔襲,直接閃擊。霍去病、李靖、蘇定方、徐達、常遇春、李文忠、藍玉等名將,都曾這麼幹。例如,徐達的灰山之戰,藍玉的捕魚海之戰;霍去病、常遇春、李文忠,都是長途奔襲。李靖、蘇定方的陰山之戰,頡利可汗已經答應歸順唐朝,突厥沒有防備,兩人“不講武德”,直接閃擊。

朱棣進入伏擊圈,擊敗3萬蒙古鐵騎:忽蘭忽失溫之戰

長期廝殺下來,遊牧騎兵對中原王朝的戰術瞭解很深,在力量沒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下,他們一般不會犯下“錯誤”,繼續送人頭。所以,中原王朝一旦北伐,遊牧騎兵立刻轉移陣地,不斷地改變位置,將主力隱藏起來。此外,他們會派出小股騎兵襲擾對手的後勤補給線。

在草原上轉悠悠,中原王朝士兵吃不消,主要是補給線太脆弱,所攜帶乾糧耗盡之後,只好撤兵返回。此時,中原士兵沒了補給,遊牧騎兵一路襲擾,讓對手不得安寧,最後發起進攻,兩側包抄而來,逆襲成功。當年,金國頂峰時期,完顏宗弼率10萬女真兵北伐,就是這麼被蒙古騎兵破解的。

遊牧騎兵不願意打,跟著中原王朝打游擊,該如何是好呢?朱棣給出的答案,就是故意進入對手的伏擊圈,讓他們認為勝利在望,從而尋得決戰的機會。

進入對手的“伏擊圈”,然後再決戰,非常冒險,很少有名將敢這麼玩。漢高祖劉邦,率32萬兵馬北伐,進入伏擊圈後,只能答應“和親”,換取冒頓單于退兵漠北。當然,劉邦是輕敵冒進,而不是故意進入伏擊圈,朱棣則恰恰相反。

朱棣進入伏擊圈,擊敗3萬蒙古鐵騎:忽蘭忽失溫之戰

1414年,朱棣率6萬兵馬北伐,長途跋涉三個月,未曾得到休整,然後就進入了馬哈木預先設定好的伏擊圈。此時,瓦剌佔據周圍的高山,明軍處在山下,被包圍。更關鍵的是,瓦剌騎兵是突厥化風格,身披鎧甲,手持長矛衝刺,近戰還有蒙古彎刀。

無論是遠距離衝刺,還是近距離格鬥,瓦剌騎兵都要強於傳統的蒙古騎兵。馬哈木有3萬鐵騎,裝備精良,且選擇好戰場、戰術,以及自己擅長的打法,優勢非常明顯。可惜,馬哈木遇到了朱棣,還是一樣慘敗。

故意進入伏擊圈,朱棣拿自己當“誘餌”,自然有必勝的把握。單兵戰鬥力,明軍騎兵沒啥優勢,朱棣麾下的重灌鐵騎也就三四千,數量太少。但是,朱棣是多兵種聯合作戰,步兵、輕騎兵、重騎兵、火器兵協同。平日裡,朱棣經常訓練士兵,以盟友兀良哈三衛作為模擬物件,各兵種配合相當給力。

朱棣進入伏擊圈,擊敗3萬蒙古鐵騎:忽蘭忽失溫之戰

3萬瓦剌鐵騎居高臨下,朱棣派出騎兵前往挑戰,吸引瓦剌衝刺。接下來,明軍騎兵往兩邊撤,由“神機營”發射火銃,他們輪番齊射,擋住瓦剌攻勢。瓦剌後撤時,明軍騎兵兩側出擊,神機營配合作戰。明軍從山下仰攻,瓦剌從山上衝殺而來,戰役難度很大。

肉搏時,瓦剌騎兵眾多,明軍多兵種配合,雙方旗鼓相當,戰場進入白熱化。此時,朱棣身披鎧甲,手持彎刀,跨上戰馬,開始衝鋒陷陣。皇帝表率,身後的重甲騎兵也出擊,他們遠距離火銃射擊,近距離則格鬥,瓦剌招架不住。

皇帝親自衝鋒,明軍再次爆發出戰鬥力,瓦剌被斬首數千級,二十多位王子被俘虜,馬哈木狼狽而逃。次年,馬哈木求和,主動稱臣。又過一年,馬哈木被曾經的手下敗將阿魯臺擊敗,然後跑去裡海作戰,陣亡沙場。可知,忽蘭忽失溫之戰後,瓦剌已經元氣大傷。

朱棣進入伏擊圈,擊敗3萬蒙古鐵騎:忽蘭忽失溫之戰

忽蘭忽失溫的精彩之處在於,朱棣是故意進入對手伏擊圈,換取決戰的機會,這得需要多少勇氣。要知道,忽蘭忽失溫距離京師兩千裡,明軍長途跋涉3個月,還沒休息就進行戰鬥,又多少人敢像朱棣這麼做。從這個角度看,李世民在安市之戰時的表現,就有點保守了。

朱棣給名將們上了一課:讓對手看到勝利的希望,信心滿滿時,然後潑冷水。

參考書目:《明史》

TAG: 朱棣騎兵之戰遊牧伏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