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太祖到宋太宗的制度之變入手,來看看宋朝是如何輕武又抑文

從宋太祖到宋太宗的制度之變入手,來看看宋朝是如何輕武又抑文

縱觀中國封建王朝兩千餘年,其實越往後君權就越是集中,到了明清兩朝,更是被稱之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

所謂的君權高度集中,其實可以說是古代中國的特色之一。雖然同時期還有其他國家也屬於封建帝制模式,但不同於中國的君權越來越集中,他們反而是朝著君權分散的方向而去,在制度上做不到君權集中,即使偶爾出現了幾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也只能集權於一時,並不能形成固定格局延續下去。

而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就不一樣了,一般來說君權集中意味著皇帝對於國家控制力的加強。想要君權集中,一是在於皇帝本人是否雄才大略,但弊端很明顯,畢竟任何一個王朝都不可能代代出現雄主。這時候第二點就尤為重要了,那便是在制度君權集中,在制度上防微杜漸,所以王朝哪怕出現中庸之主,也可以保證不至於大權旁落,正因為如此,所以明清兩朝被稱之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

君權集中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弊端也明顯,因為君權高度集中之下,皇帝具有正統性和唯一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歷朝歷代如果出現權臣亦或外戚乃至後宮亂政的情況,這些掌握大權的人最後大多是取而代之,自己成為皇帝。

從宋太祖到宋太宗的制度之變入手,來看看宋朝是如何輕武又抑文

再看看其他國家,諸如東瀛萬世一系的天皇,為什麼會萬世一系呢,就是因為君權分散,所以幕府放心這個傀儡,因此才可以一直沒有被廢除沒有被取而代之,雖然漫長曆史中大部分時間屬於是傀儡,但怎麼說也是萬世一系了,這也可以視為君權分散的一個好處。

今天宋安之來給大家說說宋朝是如何在制度上君權集中的,來看看我們古代中國封建王朝爐火純青的統治藝術。

說起君權集中,可能很多人下意識會想到明清這兩個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但其實古代的封建王朝,是越往後越是在制度上君權集中的,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都是後朝總結前朝的得失來制定制度的,最後才有了明清兩朝君權高度的局面。

宋朝雖然在大家印象中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其實宋朝的君權集中的範圍不只侷限於武將,也包括了文臣。

而宋朝的制度成型,是由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宋太宗趙光義完善制定而成的,接下來宋安之來說說這個演變過程。

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以後,總結之前歷朝歷代的得失,關於政治、軍事、經濟等制度的制定都本著一個原則,那便是“以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

從宋太祖到宋太宗的制度之變入手,來看看宋朝是如何輕武又抑文

首先關於軍事上,想必大家也很清楚,宋安之在這裡大概再說一下吧。

宋太祖趙匡胤在開國以後,來了一出“杯酒釋兵權”,雖然歷史上沒什麼實證可以考證這個“杯酒釋兵權”事件是真的,但宋太祖趙匡胤是確確實實的剝奪了當時高階將領的兵權。並且取消了殿前副點檢的職位,分別設定了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名義上由樞密院統領實際是由皇帝親統。

而且樞密院一般是由文臣擔任最高領導,可以說是以文制武,同時兵權還歸於皇帝之手。

在地方上晚唐還有五代十國的節度使,都屬於實權人物,掌握一地的軍政、民政、財政等大權,很明顯有著割據的實力。

到了宋太祖趙匡胤時期,節度使的權力也被慢慢收回,採取了徐徐圖之的方法,雖然回收了地方兵權,但對於一些邊境武將,宋太祖不但給予了他們兵權,還給了其“便宜處置”的特權,等到這些老將去世以後,則換成文人守邊,以文臣代替武將的位置。

而經過宋太祖趙匡胤的整頓,節度使這個實權職位,也成為沒有多少實權,只是屬於榮譽性的職位罷了,再也威脅不到中央的集權統治。

從宋太祖到宋太宗的制度之變入手,來看看宋朝是如何輕武又抑文

至此宋朝以後三百多年以文制武的格局開始形成,武將被諸多限制,又受制於文臣,自然是再也沒有形成了藩鎮割據的情況。

在中央上,宋太祖趙匡胤在制度的制定上,對於文臣也進行了限制。

諸如百官之首的宰相,在宋朝之前可以說是“事無不統”,雖然在五代十國武夫治國的亂世中沒有出現過宰相擅權甚至篡位的情況,但之前歷朝歷代可謂是屢見不鮮。

因此宋太祖趙匡胤對於宰相的權力進行的分割,像前面提到樞密院分管軍政,不只是在於限制武將,還可以使宰相不能掌管軍政。而且樞密院與宰相府對稱二府,兩者屬於是平行機構。

在二府之下,由設立三司,號為計省,三司則號為計相,使宰相不能過問財政。

這樣一來宰相對於軍政、財政都沒有分管的權力,職權大為縮水。加之宰相一般由文人擔任,這樣一來根本威脅不了皇權。

在地方州府上,為了防止知州、知府一手遮天獨斷專行,宋太祖趙匡胤又別出心裁的設立出通判這個副職。雖然看似是副職,實則可以起到監視地方一把手的作用,雙方起到了一個互相牽制的作用。

從宋太祖到宋太宗的制度之變入手,來看看宋朝是如何輕武又抑文

等到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以後,在大赦天下的詔書之中這般說道:“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意思是要繼承哥哥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各項制度,會堅定不移的延續下去。

宋太宗在宋太祖制定制度的基礎上,對於君權的集中可以說是更進一步,諸如進一步將樞密院的制令大權歸於皇帝,使兵權徹底掌握在皇帝手中。

如果說宋太祖對於武將還會給予一定的權力,可以使武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見機行事。而宋太宗就有些喪心病狂了,對於武將進一步限制,實行“將中從御”的方法,使武將做不到見機行事,只能聽命於中央朝廷,遇有戰事沒有主動權,只能被動挨打了,而這個“將中從御”的方法還成為宋朝的家法,一直延續下去,有著這樣的制度,宋朝對外戰爭中焉有不敗之理呢?

最後總結來說,宋朝的制度歷經太祖到太宗兩朝的演變和定型,不只是重文輕武那般,不只是對於武將有著諸多限制,對於文臣亦是如此,總之權力都要縮水,皇帝的權力加大才是重點,使君權進一步集中,在制度上持久的使君權集中,這也是宋朝可以享國319年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

當然宋朝這種制度在客觀上也形成了內重外輕的局面,雖然宋朝皇帝對於下面的統治是一套又一套的,但對外是敗得一塌糊塗,輪番被遼國、金國、西夏暴打,真是不提也罷,所以說這種制度雖然有著其優秀之處,但還是弊大於利的。

從宋太祖到宋太宗的制度之變入手,來看看宋朝是如何輕武又抑文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TAG: 君權宋太祖趙匡胤宋朝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