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國傳統彈弓為何在元代要被管禁?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國傳統彈弓為何在元代要被管禁?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寄生蟹子

字數:3393,閱讀時間:約7分鐘

編者按:提到單兵使用的遠射程武器,大家一般會想到的是弓和弩,但是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類似的兵器,叫做彈弓。我們這裡提到的彈弓,跟大家印象中的既相同又不同,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彈弓的形制有多種,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瞭解一下這種武器。

彈弓這種武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這個有很多種說法,不過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最早的記載見於《吳越春秋》:“音曰:‘臣聞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彈者奈何?’音曰:‘古者,人民樸質,飢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可見彈弓乃是孝子為了守護父母而製作,主要是防禦性武器。當然這條記錄並不能明確彈弓具體的產生年代,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彈弓的出現至少不會和弓箭的誕生相差太遠。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國傳統彈弓為何在元代要被管禁?

▲弓箭形的彈弓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國傳統彈弓為何在元代要被管禁?

▲這是一個現代樹杈彈弓,古代結構也類似,只是不用皮筋作為彈性元件

另一個問題是,彈弓到底是什麼樣子呢。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因為目前體育界常見的有兩種形制的彈弓,一種是市面上常見的樹杈形,另一種則是跟弓箭類似的。兩種形制在古籍中都有記載,很有可能古代兩種形制的彈弓都有,不過目前有研究認為古人對彈弓最初的認識來自用竹片與竹條夾住石子,並把它扳往自己身體方向,隨後釋放,彈出石子。然而射法有兩種,若把竹片和石子置於竹條頂端,則可以視為樹杈形彈弓彈射的雛形;而若把竹片和石子置於竹條中部後彎弓彈射,則顯然是弓箭形彈弓彈射方式的起源了。

和弓箭相比,彈弓有不少優點,例如樹杈形彈弓便於攜帶和製作,瞄準也比較容易,彈弓發射彈丸時的噪音也比弓箭更小。但是彈弓最大的問題在於球形彈丸的侵徹力太低,不能和帶尖的箭簇相比。所以常規的部隊是不會裝備這種武器的。但是執行秘密任務或者突襲、偵察任務的部隊倒是有可能裝備此類武器。東漢《漢記》中記載,“班超使於外,願將三十六人,為蒿矢彈丸之用”。彈弓攜帶方便,發射隱蔽,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驚人傳奇,不乏奇襲和短兵相接,彈弓或許功不可沒。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國傳統彈弓為何在元代要被管禁?

▲宋代李公麟的《西嶽降靈圖》,這些人物都使用彈弓

到了唐代和宋代,彈弓的製作變得精美,也有了標準化的東西。彈弓不外乎弓、弦和彈丸,但是由於形制不同,做法不一樣。對於樹杈形彈弓來說,彈性元件是弦,弓架本身沒有彈性。但是對於弓箭形彈弓來說,就不同了。中國古代非常善於使用竹子作為單性元件,弓弩均是如此,彈弓也不例外。東漢李尤在《彈銘》中就有寫道“昔之造彈,起意弦木。以丸為矢,合竹為樸”;唐代詩人王建《宮詞》中說“手把牙弰竹彈弓”;《竹譜》中言“木 竹,溫州諸縣俱有之,亦叢生,極髙大,有徑三寸一尺圍者,肉厚;土人取為彈弓材最妙”。

除了竹子以外,人們也用木材作弓。《太平御覽》載“柘材為弓,彈而放快”,《白氏六帖事類集》引《西京記》曰“長安五陵人,柘木為彈”,可見柘木是非常適合用於製作彈弓的材料,由於該木材彈性較好,所以彈速很快,使用感較好,加之分佈範圍較廣,故為人們所常用。

還有更名貴的檀木被用作彈弓的材料,“刺花彈篋紫檀弓”是出自宋徽宗之手,宮中取材講究也不足為奇。在南方,還有荔枝木可用於製作彈弓,《太平御覽》引《廣州記》雲:“每歲進荔支,郵傅者疲斃於道,漢朝下詔止之。今猶修事荔支煎進焉,其樹自徑尺至於合抱葉蜜如冬青木,性堅重。其根,工人多取為阮咸槽、彈弓、碁局”。當然荔枝木本身也很貴重,所以數量不會太多。另外據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還有一種名為貝多枝的木材,是用於製作彈弓的上好材料,“交趾近出貝多枝,彈材中第一”。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國傳統彈弓為何在元代要被管禁?

▲弓箭形的彈弓現在成為一項傳統體育運動

考慮到弓箭形彈弓的不同用處,如果軍用,很可能其製作工藝與弓箭類似,都是筋角木(竹)複合,採用反曲結構。如果是民間雜耍使用,可能就直接掛弦使用了。其次弓弦的材質也有所不同,弓箭形彈弓的弓弦不能有彈性,和弓箭一致。樹杈形的彈弓弦就必須要有很好的彈性,有關具體材質方面的史料記載很少,但是唐代白居易曾寫到“命子削彈弓,弦續會稽竹”,宋代時亦有《筍譜》記載“ 竹筍……五縣皆有見,其竹韌也;日南九真炙生可作彈弓弦也”,這至少說明處理過的竹纖維是製作弓弦的一種材料,而且更神奇的是,如果在彈射過程中絃斷了,則用膠接續起來,《太平廣記》有載一種續絃神膠,“神膠出鬱夷國,接弓弩之斷絃者,百斷百續”,這可比502好用。

至於彈丸材料,主要有石丸、陶丸、泥丸、金屬丸、珠丸等,但是陶丸和泥丸比較常見。金屬彈丸本身價格昂貴,一般只有軍隊才會裝備;泥丸和陶丸製作簡單,原料也很常見,所以應用廣泛;石丸不常見的原因主要是將石頭磨成球形費時費力,效果也不一定好到哪裡去;至於寶石製成的珠丸,乃是皇親國戚、達官顯貴才用得起的。

那麼這樣一種特殊的武器都用於何種戰鬥場景呢?這裡只說軍事或準軍事行動,遊戲和狩獵不在討論範圍。其實彈弓最常見的使用場景是城市巡防。《唐六典》中記載道,“捉捕持更者,晨夜有行人必問,不應,則彈弓而向之;復不應,則旁射;又不應,則射之”。唐代實行宵禁,巡防者在夜間看到行人一定會問詢,若不答應,則舉彈弓相向,若再問仍不答應,則用彈弓往其旁邊彈射;若三問還不答應,則向其本身彈射。使用彈弓成為當時巡防者的一種必備技能,彈弓在巡夜時起到防禦、警告的作用。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國傳統彈弓為何在元代要被管禁?

▲《五陵挾彈圖》

除此之外,彈弓還會用於傳遞資訊。彈弓裝置中的彈丸從唐代的戰爭開始被人們挖掘出了一種軍事保密、傳遞情報的功能,即在彈丸中塞入密信以傳遞資訊。彈丸最早作為軍事情報的載體被記載是在顏真卿時:“肅宗之在靈武也,公前後遣判官李銑及馬步軍張雲子,以蠟為彈丸。以帛書表實於彈丸之內,潛至靈武奏事。有詔以公為工部尙書兼御史大夫,依前河北招討採訪處置,使又於丸內奉敕書。及即位改年,赦書至平原散下”。這種方法把書信揉成小團縫在蠟制彈丸內,以隱秘的方式傳遞至靈武。

彈弓作為遠射武器亦可以攻擊他人或者防身。史載史思明辛皇后的長子十分暴戾,“每與其黨飲宴,酒酣,爇燎其鬚髮,或以銅彈丸擊之……血流至地”。另據史料記載唐代建中初年,士人韋生舉家遷往汝州,“中路逢一僧,因與連鑣,言論頗洽。日將銜山,僧指路謂曰:‘此數里是貧道蘭若,郎君豈不能左顧乎?’士人許之,因令家口先行,僧即處分步者先排比行。十餘里不至,韋生問之,即指一處林煙曰:‘此是矣’,又前進。日已沒,韋生疑之,素善彈,乃密於靴中取弓卸彈,懷銅丸十餘,方責僧曰:‘弟子有程期,適偶貪上人清論,勉副相邀;今已行二十里不至,何也?’僧但言且行。至是,僧前行百餘步,韋知其盜也,乃彈之。僧正中其腦,僧初不覺,凡五發中之,僧始捫中處,……適來貧道所中,郎君彈悉在;乃舉手搦腦後,五丸墜地焉。蓋腦銜彈丸而無傷”。僧人以帶路為由企圖行盜,當發現這個僧人可能是個強盜的時候,韋生取出了藏在靴子中的彈弓對僧人進行了攻擊以自衛,儘管能夠射中,但僧人功力甚高,沒有被擊倒。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國傳統彈弓為何在元代要被管禁?

▲明宣宗(朱瞻基)行樂圖裡面的彈弓

不過元朝後,中央政府對兵器的管制非常嚴厲,除了對常規的制式武器嚴加管控之外,便於突然襲擊的彈弓自然也在管禁之列。《元史·順帝紀二》記載,“禁彈弓、弩箭、袖箭”,這些裝備只有官府刑捕人員才可以配備。文獻野史中有關這一時期彈弓的記錄極少,但是估計弓形彈弓仍在嚴格禁止之列,而樹杈形彈弓或因便於製作、隱藏,而難以禁絕。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國傳統彈弓為何在元代要被管禁?

▲清代《彈弓譜》

而到了明清,彈弓又有了起色。此時,其作用不僅限於休閒娛樂,作為防身自衛武器的色彩突然之間濃厚了很多。並且,作為一種世所公認的秘傳武藝和強力暗器,彈弓在清代開始有了專人系統整理的“秘籍”,圖文並茂,附有大量練習口訣,例如清代張鶴鼎編制的《彈弓譜》,內文除大量文字口訣之外,還有張鶴鼎手繪彩圖18幅,為發射彈弓的各種身法。當然,由於明清時期火器已比較流行,威力不大的彈弓基本上就成了專用武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鏢局。隨著時代的進步,到了清末,彈弓就徹底退化成了體育器械,這一地位到今天也沒有改變。

TAG: 彈弓彈丸弓箭樹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