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最近,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正在熱映,也引發了大家的不少討論。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主要聚焦了水門橋的位置、意義及周邊的戰鬥,不過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的朋友還是有不少疑問。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比如有網友對比水門橋被炸前後的照片就會發現,志願軍對水門橋的爆破都集中於橋的右側,而左側其實也是可以爆破的。

如果將左側橋面也炸掉,那麼對美軍修復水門橋來說,必然困難是要更大的,可志願軍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其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炸藥。

美軍在戰後研究中認為,跟陸戰1師戰鬥的志願軍,在武器裝備上跟西線的志願軍差不了多少,主要的差別在與東線志願軍的糧食和彈藥補給極度短缺。

美軍在作戰中發現,西線志願軍在機槍和手榴彈方面幾乎是沒有缺過彈藥的,而且還能看到不斷運輸彈藥的人員。而東線的志願軍由於彈藥缺乏,耗盡所攜帶的彈藥後,由於沒有持續補給,作戰效率便會很快失去。

其實這一點不用多說大家也都知道,因為當時東線的志願軍9兵團不要說是糧食彈藥了,就是基本的冬裝都不齊全,實際戰鬥力是大受影響的。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這不是說我們後方沒有冬裝和補給物資,最關鍵的是受到空襲威脅、道路狀況和運輸力量的限制。

現在的一些網友總是將補給問題歸咎於單個原因,但實際上東線的補給困難是多重因素下綜合作用的結果。

比如美軍航空兵的存在,使得志願軍在白天的補給很難進行,同時東線道路條件有限,美軍航空兵在道路上狂轟濫炸,就嚴重阻礙了志願軍作戰物資的輸送。

而且當時我們的車輛有限,同時車輛本身也因空襲損失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後方即便是有糧食、冬裝和彈藥,真正能輸送到前方的也只是一部分。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所以結合後勤因素來看,實際上當時對東線志願軍限制最大的其實是美軍的航空兵。

現在一些網友總說什麼志願軍是15萬人打美軍2萬人,而對美軍在海上的航母和天上的飛機視而不見,難不成這些海空軍就不是參戰力量了?

所以談長津湖戰役,計算美軍實力的時候不要老盯著陸戰1師,數目龐大的美軍海空軍及陸戰隊航空力量也應考慮在內。

這些航空兵對志願軍造成的直接傷亡是一方面,還應考慮其對志願軍後勤線、炮兵運動的制約,以及反過來講其對美軍自身的補給卻是極限加強的因素。

否則,大家能想象美軍帶著幾千名重傷員突圍是什麼情景?如果水門橋沒有空投M2車轍橋元件,又是一種什麼情景呢?

所以說,長津湖戰役的基本認識是志願軍輕步兵在跟美軍的陸海空立體作戰力量在戰鬥,這一背景不容忽視。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由於前述的綜合原因存在,志願軍的補給問題始終未能解決,這就嚴重限制了志願軍的火力和實際戰鬥力。

因凍餓直接減員和因凍餓造成的體力下降,是對志願軍兵員戰鬥力的限制,在對志願軍火力限制的方面主要有:

第一:志願軍野榴炮部隊難以運動和參戰,甚至山炮和大口徑迫擊炮也難以參加戰鬥,志願軍實戰中能依靠的炮火主要是82迫擊炮和60迫擊炮。而由於極寒溫度的影響,實戰中出現了70%迫擊炮打不響的情況,更限制了志願軍的火力。

美軍研究志願軍對陸戰1師作戰時發現,志願軍在6次攻擊戰鬥中有輕型炮兵支援,每次使用炮數不超過2到3門,發炮數也是寥寥數發,這便是東線志願軍火力貧弱的直接表現。

第二:由於志願軍炮兵參戰程度有限,實戰中主要靠步兵輕武器作戰,然而由於補給方面的困難,就連步兵輕武器的彈藥供應也並不充足。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如志願軍第20軍60師,戰役期間內僅得到七九子彈不到4萬發,三零子彈500發的補充,主要依靠自身攜帶的彈藥作戰。由於跟美軍作戰彈藥消耗大,只靠本部攜帶的彈藥顯然是不太夠用的。

所以美軍不僅未能體會到志願軍炮火的兇猛,其實就是步兵火力對射,東線的志願軍也僅能維持短促火力。

而回到爆破水門橋的問題,想要將橋全面炸掉在技術難度上並不大,關鍵是炸藥夠不夠用的問題。在前述補給困難的背景下,糧食子彈冬裝的補給都不充足,那炸藥又怎麼可能充足呢?

以志願軍第20軍60師為例,戰役中得到炸藥的補給量為2370斤,加上本部所攜帶的炸藥,在戰役中一共消耗炸藥為4948斤。

這個量可能乍一看不少,可這可是在整個戰役中,一個整師所消耗的炸藥量,結合當時第60師所承擔的任務,就知道這點炸藥根本不夠用了。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第60師當時承擔的作戰任務是割裂下碣隅裡和古土裡美軍之間的聯絡,同時還佈防在從古土裡到堡後莊一線的公路線附近,所擔負的是幾十公里的破路和作戰任務。

請注意,志願軍的破路不僅僅限於是水門橋一處,而是整條線路上的破路,光是橋樑就不止水門橋,而是至少有4座橋。

以具體承擔在水門橋破路的第180團為例,該團最初在古土裡周邊破路,在執行前往黃草嶺破路任務前,全團炸藥僅剩15斤。

後續180團向南挺進,執行包括破壞水門橋的破路任務時,攜帶炸藥肯定有所補充。但考慮到60師主力在古土裡以北佈防,且中途還打了德賴斯代爾特遣隊,消耗了大量炸藥,那麼180團手中的可用炸藥必然是不多的,而且該團還在補給線的最南端,獲得新的補給更加困難。

在炸藥不多的情況下,使用炸藥爆破只能是在水門橋這樣的重點地段,而且不可能孤注一擲地將炸藥全部用盡,上來就把橋全部炸掉。

因為以志願軍當時的經驗來說,將橋破壞到那個程度已經可以了,在我們之前的對手中,並沒有誰表現出了極強的修復能力。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然而美軍是一支專業性極強的現代化軍隊,它的工兵很厲害,而且有大量的機械化裝備。

以11月29日德賴斯代爾特遣隊的戰鬥來說,60師主力在下碣隅裡和古土裡之間也進行了破路、破橋,然而美軍坦克以密集陣形互相掩護,抵達一處破橋即掩護工兵進行修復,修復後再行透過,基本並未受到阻礙。

11月30日到12月1日凌晨,美軍第31團第2營經黃草嶺抵達古土裡,在古土裡外圍我們也有破路,然而依舊未能阻止美軍機械化車隊的前進。

在志願軍第一次炸壞水門橋後,美軍工兵前來很快也將橋面給修復了,這就給志願軍的破路任務造成了很大壓力。

由於當時天寒地凍,志願軍手中的工具有限,人力破路的效率不高;而使用炸藥的話,又受限於炸藥太少。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所以志願軍的策略是使用路障阻擋通道,用少量炸藥炸掉最關鍵的地段。但美軍的推土機可以輕易清除路障,其工兵也具備快速架橋能力。

美軍戰後的研究報告中是這麼認為的:

志願軍在陸戰1師的主補給線上用上了大量的路障及少數的爆破手段,在一些最敏感的的位置,炸藥被有效地用來切斷交通。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炸斷位於古土裡以南、1081高地山腳不遠橫過發電站水管的工作橋。

這座橋位於一個落差1500公尺的峽谷之上,如果不能修復的話,任何車輛都不能透過向南撤退。

美軍雖然早就預料到了這個問題,並透過空投預製橋來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即便如此,志願軍還是以少量的炸藥造成了最大的障礙。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如果志願軍有足夠炸藥的話,整個路線上像這樣的機會比比皆是,整個主補給線就像是在山壁上開鑿的狹窄棧道一樣,只要造成幾處大山崩,它就會完全損毀無法通行。但是在這裡的志願軍雖然佔領一個星期之久,卻並未採取類似的行動。在這裡,以及柳潭裡到下碣隅裡之間的路段上,志願軍的炸藥似乎只夠用於幾處可以容易地以少量炸藥爆破的小型橋樑上。

美軍的猜測並沒有錯,志願軍關鍵就是炸藥太少,只能保證重點爆破。要是志願軍手中的炸藥足夠多,水門橋肯定能徹底炸掉,甚至如美軍自己所說,炸出幾處大山崩,那麼也會嚴重阻礙其撤退行動。

這樣的設想其實很多研究長津湖戰役的人都有過,甚至我們還會想要是一開始集中力量打的是下碣隅裡會如何?如果志願軍有一些喀秋莎火箭炮又會如何?如果志願軍冬裝齊全又會如何?

志願軍為何沒徹底炸掉水門橋?美軍戰後研究,猜出了實情

但這些設想終究只是想想罷了,在當時那個背景下,志願軍手裡的條件就是那麼有限。可即便在這麼艱難的條件,我們還是堅決打了。

這仗打得公平嗎?不公平,要是讓現在的網友們去指揮,這仗沒法打啊!可志願軍為什麼那麼堅決去打呢?

我們在看志願軍戰後總結的時候,並沒有發現志願軍對美軍的能力有多驚訝,反倒是在無比認真地去總結敵軍的優缺點,我軍的優缺點,反覆研究還有哪些環節能夠做得更好,在什麼情況下應該怎麼打的問題。

我們根本不怕美軍有多難打,全部的精力都在於依靠現有條件如何更好地去打擊美軍,這種態度和精神也是給留給我們後輩的巨大財富。

TAG: 志願軍美軍炸藥水門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