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第一謀臣,為何張良善始善終,劉伯溫卻被朱元璋猜忌而死?

有人將劉基比作張良,劉基在謀略上確實無愧於張良,但說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氣節,卻差得遠了。

--王世貞

秦朝末年,韓國貴族張良偶遇劉邦,從此成就了一段良臣與明主的佳話,漢朝開國封留侯,死後更是贈文成侯為諡。

同是第一謀臣,為何張良善始善終,劉伯溫卻被朱元璋猜忌而死?

而千年之後,朱元璋聽聞劉基(劉伯溫)的賢明,將劉基招致麾下,劉基也不辱使命,為大明之開國立下汗馬功勞。可最後,劉基只是個末等的侯爵,在朝中任職之時被朱元璋忌憚,被迫辭官後被皇帝假借他人之手毒害,鬱鬱而終。

而正如王世貞先生所言,劉基與張良謀略之能相當,為人的品格與氣節,卻讓二人最終結局天差地別。

箇中原因,確實值得我們後人研究考量。

首先,我們不如探究一番為何劉伯溫為朱元璋如此忌憚。之前我以為是朱元璋的猜忌心遠遠大過劉邦,可從天下安定後劉邦對有功之臣的誅殺看,他並不比朱元璋好相處。

同是第一謀臣,為何張良善始善終,劉伯溫卻被朱元璋猜忌而死?

朱元璋的猜忌心固然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卻並不是最致命的。

而兩方對比,我們不難看出,張良擅長的是從軍安民之術,而劉伯溫擅長的卻是權謀之術。劉邦固然會因為張良才華蓋世而對其有所忌憚,可說白了那不過是民心向背,天下已定,僅僅依靠張良,根本無法動搖自己的皇權。

可劉伯溫的權謀之術卻真有可能令政權顛覆,朱元璋得時時刻刻防著劉伯溫,防著他將當年對付韓林兒的那一套加到自己身上,畢竟稍有不慎,自己的皇權就會因劉伯溫而動盪。

這讓朱元璋如何不對劉伯溫忌憚?

同是第一謀臣,為何張良善始善終,劉伯溫卻被朱元璋猜忌而死?

其次,張良比劉伯溫識時務得多。

作為西漢最厲害的謀臣,張良可謂是對天下時事分析精準到位,對君王心理也是瞭如指掌。而作為曾經的韓國貴族,張良也熟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典故。因此,當劉邦建立漢王朝,開創大一統局面,張良就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了。

在起義成功之前,自己的才能能屢次幫助漢王化險為夷。可此時漢王已經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自己再不離開,那自己的才能就很容易遭受帝王的嫉恨,真到那時,便為時晚矣。

同是第一謀臣,為何張良善始善終,劉伯溫卻被朱元璋猜忌而死?

於是當漢王稱帝,朝中安定後,張良便以體弱多病為由,向皇帝辭行,從此不問朝政,醉心黃老之術。若非之後畏懼呂后的權勢,不得不為其出謀劃策,我們恐怕再也不會在史書之上看到他的身影,

試想,張良若真的體弱多病,怎會跟隨費心策劃刺秦王之計?又怎會跟隨劉邦東奔西走,四處征戰?

無論是劉邦還是朝中大臣心裡都清楚,這不過是張良為了保全自己的計策。只是若張良在朝,劉邦心中也難安,因此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實則劉邦也並不希望留下這等隱患。

同是第一謀臣,為何張良善始善終,劉伯溫卻被朱元璋猜忌而死?

而劉伯溫卻沒有張良這般識時務,他明知自古以來開國功臣的下場,更瞭解朱元璋的猜忌,可就是不願意捨棄功名利祿,堅持且張揚地在朝為官。

說來這也怪不得劉伯溫,張良家族世代功勳,因此張良可以輕易舍下這權力名祿。可劉伯溫就是因為不受重用才棄元投明,跟隨朱元璋起義就是為了能成為開國重臣。

而偏偏若是想不受朱元璋的猜忌,就只能低調。

朱元璋開國後殺了太多開國功臣,而如湯和一般能夠壽終正寢的開國老臣,一來是因為有舊臣的情分在,二來便是這些人為官低調,從不參與黨派之爭,這才得以保全自己。

同是第一謀臣,為何張良善始善終,劉伯溫卻被朱元璋猜忌而死?

劉伯溫至死都不明白這個道理,無論是明初浙東集團和淮西集團的爭鬥,亦或是後來對李善長的陷害,劉伯溫幾乎都身先士卒,深怕皇帝看不到自己對權欲的野心。

如此想來,劉伯溫之死,不過是必然。

最後,張良與劉基,說話、做事的分寸感也相差不少。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張良的情商比劉伯溫,還是高出不少的。

就說說兩者言語上的區別吧。

同是第一謀臣,為何張良善始善終,劉伯溫卻被朱元璋猜忌而死?

猶記得沛公入咸陽,看到奢華的寶物與宮殿,便想留在秦宮,也享一回天人之樂。而手下之人都知道不可為之,武將樊噲冒死勸諫,語言直接,令沛公大為不悅。此時張良從不同的角度向劉邦諫言,卻讓劉邦主動封存寶物、自願退出秦宮。

我想,一方面張良對劉邦性格過於瞭解,另一方面,張良說話做事確實比一般人有分寸得多。

而劉伯溫則不然。

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主動請辭後,朱元璋曾經和劉伯溫有一次密談,也問過劉伯溫認為自己是否能夠勝任丞相一職,劉伯溫竟然回答說自己嫉惡如仇,不適合當丞相,這讓朱元璋心裡非常不舒服。劉基說嫉惡如仇而不願成為丞相,嫉惡如仇的物件是誰?

同是第一謀臣,為何張良善始善終,劉伯溫卻被朱元璋猜忌而死?

一向聽不得不是的朱元璋怎能容忍劉伯溫如此放肆?

而也正是這次密談,讓朱元璋下定了決心,誅殺劉伯溫,以絕後患順便洩私憤。這才有之後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毒殺劉伯溫的計謀。

當然,以上只是小編簡單淺顯的分析,並不全面。如果有更好的意見,歡迎分享於評論區之內。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您可以點選文字上方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收到之後的推送啦。

如果您有不同的想法,可移步至評論區,我們一起探討!

文字來源:月冉日華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TAG: 劉伯溫張良朱元璋劉邦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