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選擇就是沒得選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仇?

波羅的海三國,一個無可奈何的組合。

最好的選擇就是沒得選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仇?

2002年11月21日,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達成第二波東擴決定,正式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國加入北約。

2004年3月,上述7國正式提交加入北約的法律文字,從而正式成為北約的成員國。

“北約東擴”作為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世界上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之一,對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雖然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綜合國力長期力不從心,但因為其龐大的體量尤其是恐怖的核武庫,令膽戰心驚的西方國家非但沒有解甲歸田、馬放南山,反而以順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之勢發起了對俄羅斯的窮追猛打,“北約東擴”就是最重要手段之一。透過將東歐國家一步步收入麾下,北約實現了邊界的不斷東進,炮口也逐漸推進到俄羅斯家門口,極大地擠壓了俄羅斯在東歐的戰略迴旋空間。

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俄羅斯始終在強烈抗議,但奈何有心無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抗北約的陣線從易北河畔一路東退到佈列斯特。而波羅的海三國的“赴約”,則讓俄羅斯感受到了前所未聞的緊張。

因為相比於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昔日的蘇聯衛星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是昔日的蘇聯加盟國,曾與俄羅斯同在一片屋簷下,時至今日雙方還各自生活著大量僑民。

最好的選擇就是沒得選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仇?

在這樣的情況下,波羅的海三國的一路向西實在顯得太過無情,而這種決絕的不念舊情,實在是傷透了俄羅斯的熊心。

但波羅的海三國戰戰兢兢地表示,就是因為怕“舊情復燃”,它們才“不得不”快馬加鞭地“移情別戀”。

那麼,為何會出現如此匪夷所思的情況呢?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的歷史包袱太過沉重,同時夾縫求存的區位讓波羅的海三國根本沒得選擇。

在今天的國際社會,相鄰幾個行政單位因高度的契合度“打包”出鏡的情況屢見不鮮,比如“中亞五國”、“東北三省”、“波羅的海三國”等。在這些組合中,波羅的海三國雖然體量最小,卻最引人注目,畢竟他們本不是一路人,但卻在跌宕起伏的歷史中,不得不緊緊相擁。

由於歐洲的地形相對平坦,各民族南來北往、東去西走的頻率高、規模大,導致歐洲各民族的形成基本都是一步步複雜的民族遷移融合史。

根據現代基因技術分析,雖然身在東歐,但原始愛沙尼亞人是北歐民族芬蘭人的後裔,在經過與周邊民族的漫長融合後,愛沙尼亞民族逐漸形成。歷史上的愛沙尼亞先後經歷了丹麥、瑞典和沙俄等強權的征服,但最終保持了文化上的相對獨立性。

最好的選擇就是沒得選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仇?

13世紀,涅瓦河流域幾個血緣相近的波羅的海部族不斷融合形成了立陶宛族。作為波羅的海三國中位置最靠南的國家,立陶宛與北歐文明的聯絡最不密切,但卻深受周邊波蘭、普魯士和白俄羅斯等民族的影響。

歷史上的立陶宛極盛一時,是名副其實的中歐強權。1368年立陶宛大公國與波蘭聯姻後,兩國逐漸形成了“波蘭-立陶宛聯邦”,一度稱雄中東歐。

相比於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夾在中間的拉脫維亞既受北歐文明的影響,也受中歐文化的衝擊,所以複雜糾結的拉脫維亞文明,在波羅的海三國中也形成最晚。

1480年莫斯科大公國掙脫金帳汗國自立門戶後,這個被蒙古統治的兩個半世紀的民族繼承了蒙古“噬土成性”的基因,並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大國崛起之路。

1721年大北方戰爭結束後,北歐強國瑞典盛極而衰,作為戰勝國的沙俄則獲得了瑞典在波羅的海周邊的領地,成為東歐最強大的國家,波羅的海三國至此開始了被沙俄統治的歷史。

為了維持對波羅的海三國的統治,沙俄向波羅的海三國大量移民,與原住民產生了激烈,波羅的海三國的反抗運動則此起彼伏,三國的資產階級也在19世紀下半葉陸續形成。

最好的選擇就是沒得選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仇?

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後,沙俄羅曼諾夫王朝土崩瓦解,國內局勢風起雲湧,波羅的海三國的資產階級也趁機發動獨立運動。

儘管波羅的海三國的最終目的是爭取更高水平的自治,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背景下,波羅的海三國的涅槃重生尤為艱難。

根據列寧的“民族自決”政策,波羅的海三國先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但很快遭到了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麾下“白軍”的瘋狂反撲,革命陸續遭遇失敗。

1918年3月3日,為捍衛革命勝利的果實,蘇俄與德國簽訂了極其屈辱的《佈列斯特和約》,在承受了鉅額賠款的同時,不得不承認芬蘭、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波蘭等屬地的獨立。

雖然11月份德國投降後,蘇俄隨即宣佈《佈列斯特和約》無效並著手收復失地,但隨著帝國主義聯手干涉蘇俄革命,剛剛經歷了蘇維埃勢力“二次革命”的波羅的海三國很快再度成為蘇俄與帝國主義的決鬥場,相繼爆發了極其慘烈的內戰。

戰爭的結果是蘇俄不得不再度退出波羅的海三國並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獨立。

最好的選擇就是沒得選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仇?

一戰作為帝國主義的“火併”,並未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戰後,因為各種危機尤其是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德日等國紛紛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蘇聯則藉助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引入了大量的人才和裝置,推動蘇聯在1937年成為綜合國力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遏制蘇聯崛起,更為了抵禦未來的所謂無產階級革命輸出,英法等列強高唱綏靖主義政策,企圖將納粹德國禍水東引。

吸取一戰教訓,為避免兩線作戰,納粹德國積極謀求與蘇聯合作,以獲得更多的蘇聯資源;而蘇聯為全力解決東部的日本問題,更為了給未來的蘇德戰爭贏得更多準備時間,蘇德兩國在1939年8月23日秘密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劃分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而波羅的海三國也成為預設的蘇聯“邊牆”。

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在瓜分波蘭後,德國隨即揮師西進,而蘇聯則加快了構建“東方戰線”的腳步。

1940年3月,在取得了蘇芬戰爭的慘勝後,蘇聯開始將目光瞄準波羅的海三國。事實上早在1939年9月19日,蘇聯就藉口“波蘭鷹號潛艇事件”對愛沙尼亞施加壓力,迫使愛沙尼亞在9月28日與蘇聯簽訂《蘇愛互助條約》,隨後蘇聯如法炮製,迫使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相繼簽訂了互助條約,波羅的海三國的主權受到了蘇聯的嚴重威脅。

最好的選擇就是沒得選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仇?

但這只是三國災難的開始,隨著納粹德國橫掃西歐,蘇聯的西進腳步也更加迫不及待。1940年6月14日,蘇聯向波羅的海三國發出最後通牒,指責三國違反與蘇聯簽署的互助條約,要求三國立刻改組政府允許蘇聯駐軍。在蘇聯的巨大壓力下,三國不得不惶恐不安地接受了所有條件,為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軍事佔領打下了基礎。隨後三國原政府陸續解散,並建立了由蘇聯扶持的蘇維埃政權。

1940年8月,蘇聯決定正式接納“自願”加盟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蘇聯人口增加了586萬,領土增加了17。4萬平方公里。

對波羅的海三國而言,蘇聯的軍事佔領是名副其實的深重災難。因為他不僅打破了波羅的海三國的中立國地位,將其拉入到了蘇德戰爭的殘酷拉鋸戰中。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俄羅斯式”的統治方式,也讓波羅的海三國長期陷於水深火熱。

二戰前的蘇德雙方都深知,蘇德戰爭不可避免,畢竟納粹德國覬覦蘇聯的廣袤土地以期為日爾曼人爭取生存空間,而蘇聯則始終有向歐洲輸出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重任”。所以雙方雖然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但本質上卻是大戰前的權宜之計,納粹德國橫掃西歐只為消除蘇德戰爭的後顧之憂,而蘇聯為了應對納粹德國的瘋狂衝擊只能不斷加大對德縱深,這是“東方戰線”的基本前提。

最好的選擇就是沒得選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仇?

但這種“防禦式擴張”本身就勞民傷財。而且猛烈的領土擴張消滅了緩衝國,迫使蘇聯的精銳大量地佈置在了納粹德國的炮口之下,這是蘇德戰爭爆發之初蘇聯損失慘重、一潰千里的重要因素。

更可怕的是,蘇聯的“防禦式擴張”令受害國咬牙切齒,所以他們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紛紛加入德軍重創蘇聯,尤其是波羅的海三國民眾。

不過,在蘇德戰爭的大國交鋒中,人微言輕的波羅的海三國無法改變戰爭的最終走向,這裡也在蘇德兩國的反覆拉鋸中生靈塗炭。

二戰結束後,為報復波羅的海三國的“資敵”行為,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算”。比如從1949年開始,蘇聯先後將愛沙尼亞7500個家庭共計22000人、拉脫維亞1300個家庭共計39000人,立陶宛8500個家庭共計25500人遷移到遙遠的雅庫斯克自治共和國、伊爾庫茨州等地,同時向波羅的海三國大量遷入俄羅斯人。

不過雖然民族換血運動轟轟烈烈,但最終結果卻收效甚微。作為蘇聯大家庭的“後進生”,波羅的海三國黨政幹部匱乏,外來幹部與本土幹部之間的矛盾也相當激烈,嚴重阻礙了波羅的海三國的“俄羅斯化”。

最好的選擇就是沒得選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仇?

雖然蘇聯採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比如派遣“第二書記”強化對波羅的海三國的監督和控制,但效果依然差強人意。

長期以來,蘇聯的形成始終在“列寧路線”和“斯大林路線”之間左右徘徊,相比於列寧“各民族無論大小,一律平等”的“民族自決”,斯大林對“大俄羅斯”主義的強化無疑,雖然對維持蘇聯更有意義,但也造成了民族地位不平等、民族矛盾尖銳等問題。

赫魯曉夫時期對斯大林路線的修正,實際上不斷強化了各加盟國的權力,尤其是強化各加盟國的民族認同,為蘇聯的分崩離析埋下了禍根,波羅的海三國作為後來人,自然更歡迎民族主義路線。

所以等到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並推行所謂的“新思維”政策,放鬆了對蘇聯衛星國和加盟國的控制後,波羅的海三國也率先開始了自立門戶的運動。

1988年11月,波羅的海三國先後通過了本國法律高於蘇聯法律的宣言,獨立自由邁出了更加堅實的一步。

1989年8月23日,波羅的海三國發動“波羅的海之路”運動,200多萬人手拉手組成一條長達600公里的“人鏈”,宣告了波羅的海三國驅逐蘇聯、謀求政治獨立的強烈意願。

最好的選擇就是沒得選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仇?

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佈脫離蘇聯獨立,儘管蘇聯不予承認,但蘇聯打殺得搖搖欲墜不可逆轉,最終蘇聯不得不承認了立陶宛獨立的事實,這個紅色帝國也在1991年12月25日徹底分崩離析。

蘇聯解體後,呼吸到自由空氣的波羅的海三國隨即開始與北約接觸,並積極參加北約組織的各項活動,包括911事件後出兵阿富汗,對北約開放空中走廊為北約反恐提供便利等。

波羅的海三國的拳拳之心,深深“感染”了北約,於是波羅的海三國最終如願以償。

在今天的世界上,共有7個永久中立國,包括隔海相望、同樣與俄羅斯相鄰的芬蘭。理論上說,雖然宣佈中立也不意味著能完全獨善其身,比如二戰初期蘇芬戰爭的爆發,就直接打破了芬蘭的中立國地位。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因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尤其是核武器的恐怖制衡,打破中立的情況基本不會再有。

但問題是,中立不是你想立,想立就能立,尤其是波羅的海三國這樣正處於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緩衝地帶的國家,理論上說雙方誰都不想讓它們中立。

最好的選擇就是沒得選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仇?

而它們本身不僅沒有保持中立的實力,更沒有安身立命的資本。畢竟,瑞士再小,山地之國也是全民皆兵;芬蘭再弱,也曾讓蘇聯灰頭土臉。而波羅的海三國,面積加起來沒有河北省大,人口總數不及石家莊多,想要靠自己的本事保持中立,不是不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

但問題是,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山水相連,反俄思維卻又深入人心。面對心裡反俄與不得不緊貼俄的根本矛盾,波羅的海三國經過長時間的冥思苦想,創造性地提出了“跟著歐盟吃肉,追隨北約求安”的生存思路,開始了謀求加入北約和歐盟的努力。

對俄羅斯而言,這是絕對難以接受的結局,畢竟除了炮口直接對準自己的威脅,俄羅斯劃線不斷被北約突破的屈辱也始終縈繞在俄羅斯心頭,令俄羅斯怒不可遏。

但對波羅的海三國,俄羅斯的耐心明顯比對烏克蘭更多,看著今日烏克蘭始終徘徊在北約門口的窘境,波羅的海三國的“赴約”顯得太過一帆風順,這似乎也註定了波羅的海三國無可奈何之下的一路向西,恰恰是最好的結局。

誠然,雖然俄羅斯綜合國力一蹶不振但依然有在家門口寸土必爭的決心,迫使北約不敢在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硬碰硬,事實上美國也從來沒有過為波羅的海三國這樣的棋子兩肋插刀的打算,但所謂“打狗還要看主人”,正因為有北約的令牌,才使得俄羅斯也不敢對波羅的海三國有更多的非分之想。而波羅的海三國則可以藉助北約的餘威,不斷限制國內俄羅斯人的生存空間,繼續強化民族意識,做北約對抗俄羅斯的最佳前沿陣地。

最好的選擇就是沒得選擇?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仇?

可以說,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既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當前波羅的海三國的最好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TAG: 波羅的海三國蘇聯北約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