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除夕的由來

作者:關如是

年終歲末:除夕的由來

除夕是指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晚上,也是大年初一的前一夜。很多地區都把除夕叫做年三十,不過辛丑牛年的最後一天不是大年三十,而是臘月二十九。

除夕,是漢族最為重要,也是最為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

(一)除夕,除掉誰?

在一年的最後一天,叫做歲除,在最後一天晚上,叫做除夕。而除夕這一夜,人們通常整夜不眠,叫做守歲。

這一天,有很多事情要做,貼門神,保佑家裡不進小人。貼春聯,保佑來年順順利利。掛燈籠,象徵來年紅紅火火。最重要的就是晚上那一頓飯,象徵著團團圓圓。

可是在以前,過年也叫做年關。俗語就是年關難過。根本不像是現在一樣的歡天喜地。

年終歲末:除夕的由來

相傳,遠古時期有一種邪惡的怪獸,名字叫做夕。每到年末就出來了害人。大家因為害怕它,所以會說年關難過。

後來知道夕最害怕紅色以及大的聲響,人們便想出一個剋制它的辦法,就是在歲末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貼上紅色的紙。為了一個好彩頭,人們在紅色的紙上寫滿了對新年的期盼,這就是春聯的由來。

同時,家家戶戶準備了爆竹,用來驅逐夕。所以會在吃飯之前,大家點燃爆竹,可以安安穩穩的吃一段團圓飯。

所以在歲末的這一天,也叫做除夕。除掉夕這個怪物。

在最初,並沒有春節這個說法。大家把歲末叫做過年。

而除夕,就是新舊交替的那個夜晚。

年終歲末:除夕的由來

(二)元日的由來

真正確定過年是哪一天,是在漢武帝劉徹時期。將正月初一為歲首,也就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天。此後,雖然曆法一直有變化,可是正月初一這個說法一直沒有變過。

也正是在漢朝的影響下,全國百姓都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日,拜年也是由此發展而來。

經歷了漢朝,在唐朝的時候,正月初一就成了法定的節假日,規定在春節放假七天。

而演變到了宋元明清時期,正月初一成了皇家的重要典禮。

年終歲末:除夕的由來

(三)春節是民國的事兒

知道封建王朝的結束,民國時期,才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也就有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此節日,全國休息。

所以,春節這個稱呼,至今也不過百年,此前一直都稱呼為元旦。

年終歲末:除夕的由來

(四)究竟從哪一天開始過年?

而全國人民對於過年的熱情,從臘月二十三就已經開始。

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年三十,熬一宿。年初一,扭一扭,好事全都有!

雖然過年是按照農曆,可是農曆的發明,卻是在順治元年的時候,傳教士湯若望效仿利瑪竇,修正曆法。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農曆,並非中國人所創。

可是過年這個習俗,確是自古有之。在堯舜時期稱為載,在夏朝時期稱為歲,在商朝時期稱為祀,在周朝時期才從稱為年。

每到這一天,人們就會祭祀祖宗與鬼神,祈求新年的風調雨順,消災免難。

中國歷史悠久,很多事情口口相傳流傳至今,早已經無可考據。

可是除夕,就是一種勇氣和展望。用勇氣度過每一天,展望來年會更好!

除夕,是一種期盼和祝願。期盼自己年年更勝一年,祝願他人歲歲更添欣喜。

祝你,也祝我!

年終歲末:除夕的由來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TAG: 除夕正月初一過年叫做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