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奪門之變發生在公元1457年,在明代宗朱祁鈺彌留之際,當時的太上皇英宗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擁立下成功復辟。太上皇發動政變奪取了現任皇帝的政權,這在中國史上也算的上是一件非常奇葩的事件了,而這個事情的起因還是在此事件8年之前的土木堡之變。

奪門之變的起因,土木堡之變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中當時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兵敗被蒙古也先俘虜,隨後也先便打算壓著明英宗一路攻下北京。當時也先的算盤就是反正明朝的皇帝在自己手上,明軍自然會對自己十分忌憚。押著明英宗進攻北京,運氣好的話就能拿下北京,搞不好還能為蒙古人恢復元朝時期的地盤,就算運氣不好拿不下北京,也能狠狠地敲明朝一筆。

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奪門之變的起因實際上是土木堡之變

對於當時的明廷來說,形勢可以說是萬分的危急,一方面也先大軍已經兵臨北京城下,隨時可能攻城,剛遭遇土木堡慘敗的明軍此時士氣低落,一旦對方發動進攻北京很可能會保不住;另一方面皇帝在也先手上,如果明軍對也先的部隊動手,也往往忌於皇帝的安危而投鼠忌器,軍隊便只能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在這個危急的時刻,以于謙為代表的明朝一群忠臣當機立斷,立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尊英宗為太上皇,使也使得英宗立馬就失去了其人質的價值,明軍便可以放心大膽地迎戰也先大軍了。

於是在當年8月便爆發了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在於謙的帶領下駐防北京的明軍部隊奮勇作戰,最終擊敗了也先大軍,保住了明朝社稷。此後,朱祁鈺便成為了明朝第七位皇帝是為明代宗。

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在於謙的指揮下,明軍在北京成功地擊退了也先

奪門之變的經過也先大軍撤走後,明朝恢復了正常的秩序,雖然朱祁鈺在剛登基做皇帝的時候表示等到英宗回來會還位於英宗,但權力對人的誘惑也實在是太大,做了一段時間的皇帝后,朱祁鈺便不想下來了,希望皇位能在自己這一脈一直保持下去。而在土木堡之變的第二年,也就是1550年明英宗被也先放回了北京,這就讓代宗朱祁鈺十分地為難,他不想將皇位還給英宗,便將英宗軟禁在了南宮長達近8年之久。

如果事情沒有變化的話,應該是朱祁鈺就一直當皇帝,朱祁鎮一直被軟禁在南宮直到兩者都老死過去。但事情就是變化的太多,也太無常。在土木堡事變8年之後的1457年,比英宗朱祁鎮還小一歲的代宗朱祁鈺得了致命的重病且無法醫治。在這種情況下,政治投機分子石亨、徐有貞夥同宦官曹吉祥在孫太后的默許下,率軍潛入長安門,以曹吉祥為內應打開了宮門,在進入南宮找到英宗朱祁鎮後,就一路護送著朱祁鎮來到了朝堂,幫助朱祁鎮恢復了皇位,這場事變史稱奪門之變,也稱南宮政變。

南宮政變後不久,在北京保衛戰中為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的于謙就被明英宗以謀反罪處斬。對於英宗來說,其實他一開始也不想殺于謙,畢竟於謙在北京保衛戰中也確實保住了當時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同時于謙是位能力出眾、且十分清廉的官員,在百姓和官員中享有著極高的威望。

當石亨等人建議英宗以某犯罪處斬于謙的時候,英宗說道:“于謙是有功勞的(謙實有功)”,但石亨等人則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聽了這話,英宗考慮到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便處斬了于謙。

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那麼在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于謙在做什麼呢?他當時有能力阻止這場政變嗎?其實于謙是有能力阻止這場政變的,在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于謙是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行使首輔職權,當時京城的禁衛軍也掌握在了于謙的手上,如果於謙當時真的要阻止奪門之變的話,英宗皇帝和石亨等人是完全沒有機會的。

于謙認同朱祁鎮恢復皇位於謙之所以沒有阻止這場政變,是因為他也認同皇位回到英宗手上,這也是因為于謙是位忠臣,他忠於大明王朝的皇位繼承傳統。

按照大明王朝的皇位繼承傳統來說,在土木堡之變之前,英宗皇帝是皇位的正統,只是因為英宗被俘,為了江山社稷暫時由代宗朱祁鈺代理了皇位,在朱祁鈺之後皇位還是應當回到英宗一脈,而不是代宗朱祁鈺一脈上,這點來說于謙是認同的。

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這是因為代宗朱祁鈺在位時期沒有留下子嗣,如果不恢復朱祁鎮的皇位,那麼整個明朝的皇位繼承順序就會亂套。朱祁鎮和朱祁鈺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兒子,而明宣宗朱瞻基只有兩個兒子,其中朱祁鎮是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的原則先是由朱祁鎮繼承了皇位。在朱祁鈺死後,明宣宗就只有朱祁鎮這一個兒子了,況且朱祁鈺也沒有子嗣,等於是朱祁鈺這一脈是斷掉了。在這種情況下,立其他任何朱姓皇室成員都沒有朱祁鎮繼位更為正統,也就是說當朱祁鈺死的時候,皇位繼承的第一順序絕對是朱祁鎮無虞,忠於大明王朝的于謙也一定會擁立朱祁鎮恢復皇位。

代宗時期于謙多次反對將皇統轉移到朱祁鈺一脈于謙一直忠於大明王朝,忠於大明王朝的秩序,為的是天下的穩定,百姓的安居樂業和國泰民安,為了維護明王朝的正統,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比如在永樂大帝朱棣時期,朱棣就曾經問過於謙:有人認為我得位不正,你怎麼看?

于謙沒有猶豫回答道:太祖將皇位傳給了建文帝是事實,無法篡改。朱棣聽後勃然大怒,要知道朱棣在進入南京城的時候,就因為方孝孺不承認他的正統皇位而被誅殺了十族,于謙當時這樣說是有掉腦袋的危險的,明知會掉腦袋,于謙還是這樣回答,可見他對於維護正統的信念是十分堅定的。當然後來朱棣雖然非常生氣,但轉念一想于謙說的話大有格局,也就沒有計較這件事情了。

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所以在朱祁鈺執政期間,于謙也多次表示要擁立朱祁鎮恢復皇位,只是朱祁鈺不想讓出皇位,為了能把皇位在自己這一脈傳下去,便打算廢了朱祁鎮的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對此于謙極力反對,並表示,雖然朱祁鎮是太上皇,但皇統沒有發生改變,現在的太子還是合法的太子,皇位迴歸英宗一脈才符合明朝的祖訓。雖然後來朱祁鈺在於謙等人的極力反對下還是立了朱見濟為太子,但是朱見濟當了不到一年的太子就夭折了,朱祁鈺便沒有了兒子,但他不甘心,想到自己還可以再生出兒子,便一直將太子之位空著,直到自己彌留之際。

石亨等人實際上是政治投機,成功之後必須除掉于謙所以當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來看當時的問題的話,當時即便英宗什麼都不做,他也能順利恢復皇位,因為在代宗死後,于謙等人會按照明朝的正統恢復英宗的皇位,而石亨等人擁立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實際上也是多此一舉的事情了。

對於石亨等人來說,他們擁立英宗復辟,自然會因為復辟有功而得到英宗的大力封賞。但是他們也知道于謙這些人不能留在朝中,一旦把于謙這些人留下來,時間長了英宗自然會看出事情的端倪,那就是于謙等一群朝臣是擁護英宗復位的。

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在石亨等人慫恿英宗斬殺于謙的同時,將於謙推薦的許多文武大臣也一併斬殺了,對於英宗來說他這樣做是為了自己奪門之變的合法性,對於石亨等人來說,他們是要儘快掩蓋自己編制的謊言。

石亨在奪門之變後被封為忠國公,徐有貞被拜為華蓋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封武功伯,太監曹吉祥也因擁立有功獲賜大量莊田 ,並協理京營軍務,一時間權勢熏天。

英宗終於明白真相——于謙其實是擁護英宗的其實在於謙輔佐代宗的這8年裡,大明王朝治理的是相當地不錯的。這其中除了朱祁鈺確實有一定的治國能力外,于謙當朝時期明廷也重用了一大批能力出色且為官清廉的官員,使得整個國家機器得以高效廉潔運轉,大明王朝政治清明,發展繁榮。

而在英宗奪門之變後,不僅誅殺了于謙,還把于謙時期提拔的一大批優秀官員也隨同于謙一併送上了刑場。一時間整個明廷奸臣當道,朝政被搞得烏煙瘴氣,英宗看在眼裡也是非常地不爽。

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有一天英宗就向當朝收復李賢詢問了對“奪門之變”的看法。李賢就向英宗說道,其實皇位本來就是固有的,當初的“奪門之變”危險重重,如果“奪門之變”失敗了,請問皇上您將會被置於何種境地?何況當時郕王(朱祁鈺)已經病重,他死了以後群臣自然會請您復位,何必多此一舉?

英宗聽完馬上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之後便逐步除掉了石亨、曹吉祥,流放了徐有貞,也算是為于謙報了仇了吧。

TAG: 英宗朱祁鈺朱祁鎮皇位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