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新發現:一紙環保詔書,揭示秦始皇人性化的一面

引言:

新出土的嶽麓秦簡中,有一篇 “秦始皇禁湘山詔書”,內容講秦始皇巡遊時,發現湘山一帶的樹木鬱鬱蔥蔥,十分喜歡,下令將其歸入禁苑,讓地方官好好保護。但《史記》所記載,卻是秦始皇將此地的樹木砍伐殆盡。我們該怎樣看待這兩者記載中的差異,隨筆者一起了解一下吧!

簡牘新發現:一紙環保詔書,揭示秦始皇人性化的一面

(洞庭湖君山島)

一、新出簡牘的驚奇發現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近年於港臺搶救回來的一批珍貴竹簡,定名嶽麓秦簡。經過專家斷定,判定其內容是秦代的律令文書。其中有一篇內容為“秦始皇禁湘山詔”。

據該竹簡記載,秦始皇二十六(或為九,竹簡此字處模糊)年,秦始皇下詔書給丞相隗狀和丞相王綰,內容為:“自吾以天下已並,親撫海內,南至蒼梧,凌涉洞庭之水,登湘山、屏山,其樹木野美,望駱翠山以南,樹木□見亦美,其皆禁勿伐。” 意思為秦始皇說道:“我自兼併天下以來,親自出巡安撫天下,南遊到蒼梧、洞庭之境時,登上了湘山和屏山,發現這裡的樹木鬱鬱蔥蔥,十分翠美,因此我想讓你們把這裡的樹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兩位丞相請示道:“將湘山的樹木和皇家禁苑一樣,由蒼梧郡官員將駱翠山以南保護起來可以嗎?”秦始皇批准了。

簡牘新發現:一紙環保詔書,揭示秦始皇人性化的一面

(國畫 湘夫人)

但《史記》記載卻截然相反,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在南巡時到了湘山時,遭遇大風,差點沒能渡過湘江。於是問身邊的博士說:“主管湘山的湘君是什麼神?”博士回答說:“是帝堯的女兒,帝舜的妻子娥皇跟女英啊,他們葬在此處。”於是秦始皇勃然大怒,下令讓刑徒三百人將湘山的樹都砍光,湘山變得光禿禿的。

二、秦始皇遊洞庭之謎

出土秦簡記載與《史記》記載的事情截然相反,那麼我們就要思考一下,哪個記載是正確的,而哪個記載又是錯誤的?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首先兩件事記載的時間不一樣,嶽麓簡記載的是秦始皇出巡是二十六年或二十九年(此字處模糊,可能為“六”,也有可能為“九”),而《史記》記載是二十八年。所以我們還得進一步分析。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在稱帝之後,曾經進行五次出巡。而途徑湘山只有第二次。這次出巡,秦始皇先東巡,到泰山(今山東泰安)封禪,然後沿著山東半島自北向南,登琅琊臺(山東膠南),然後經彭城(江蘇徐州),然後西南渡過淮河,到衡山(今安徽霍縣),順湘江到湘山,然後到南郡(湖北荊州),最後回到咸陽。

簡牘新發現:一紙環保詔書,揭示秦始皇人性化的一面

(漫畫 秦始皇出巡)

他這一次出巡的目的是什麼呢?答案是封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一統天下。二十七年,他第一次出巡,到隴西去祭祖告廟,向列祖列宗彙報,他趙正(秦始皇流傳名字為“嬴政”,但據《史記》,其名當為“趙正”)已經完成了統一天下,光宗耀祖了。二十八年,他前往泰山封禪,泰山是古人心中的神山,王者在此處可以告祭天神,讓皇天后土都知道他趙正的功業。同時,也是向關東六國臣民示威。因此,秦始皇應該是先到泰山封禪,返回時途徑湘山,已經二十九年。

也有人發出疑問,是不是秦始皇二十六年還出巡到過一次湘江,留下這個記載,而史書遺漏了。答案應當是否定的,二十六年,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前211年,秦始皇在忙著對齊國作戰,依照古代的交通條件,如果沒有特殊目的,是不會有閒功夫跑著來瞎折騰的。因為這一年他來這裡毫無意義。

秦始皇二十四年,秦就已經結束對楚作戰,早在秦王二十三年,秦滅楚,秦王就已經南遊楚地,《史記》載:“秦王遊至郢陳”,秦王到了今湖北江陵一帶。所以這一年秦始皇是沒有到過湘江一帶的。

而且,這批簡牘基本都是秦律,從整體內容看,是秦代一直在用的律令簡,如果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保護,二十八年下令砍樹的話,二十六年的詔書就沒啥收藏必要了。答案當時秦始皇僅此一次途徑湘山。

簡牘新發現:一紙環保詔書,揭示秦始皇人性化的一面

(湘江風光)

由以上論斷推測,秦始皇只去過洞庭湖一次,在《史記》記載的秦始皇二十八年出巡東方,在返回時途徑洞庭湖,已經是簡牘所記載的二十九年。因此,這封禁伐樹木的詔書正與此處出巡有關。

三、歷史記憶與史家之筆

簡牘和史書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記載,那麼哪個記載更符合歷史原貌呢?那我們就要從這些材料的性質說起。關於秦始皇的出巡,出土簡牘應當是第一手資料,應該屬實。那我們該怎麼看待太史公司馬遷的記載呢?太史公在記載秦始皇五次出巡時,取材來自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官府藏的資料,另一個層面則是司馬遷遊歷所記錄的石碑,以及各地人民的口述故事。

在官藏資料和碑刻中,應當可以斷定秦始皇出行的路線。但是出行中的故事,我們應當加以辨別,因為這些故事是當地人民口耳相傳,帶有感情色彩的。對於關東六國人民來說,秦始皇以一個征服者的形象存在於他們的記憶當中。在六國人的心目當中,秦始皇是暴虐的,他們打心眼對其統治是不服氣的。韓國貴族張良在秦始皇出巡途中,選擇僱力士於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楚地項羽的反應是“彼可取而代之”。楚地劉邦的反應是:“大丈夫當如此也。

簡牘新發現:一紙環保詔書,揭示秦始皇人性化的一面

(秦始皇 劇照)

司馬遷生活的時代已距離秦百年左右,這些故事在流傳過程中更具有傳說色彩。他講述歷史追求生動性,用文獻記載的事蹟和人們口中的傳說共同塑造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因此《史記》的內容才受人們喜愛,被人們推崇。同時,加上漢帝國的政治宣傳,因此,人們記憶中秦始皇一個暴君的形象被固定下來,他的人性都被抹去了。從始至終,從“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的長相塑造到具體的事蹟,他乾的事都是傷天害理的。秦始皇伐光湘山的樹木,對大自然行使賞罰之權,正是其暴虐的表現。

如果我們仔細地研究《秦始皇本紀》,就會發現秦始皇出巡的途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尋仙求道,二十八年出巡琅琊時,就曾派遣徐福出海尋找仙人;三十二年,又派盧生等尋找仙人不死之藥;三十七年被方士徐市欺騙,出海求藥,方士騙他說海上有大魚作祟,秦始皇夜夢與海神作戰,於是派人射殺大魚。總之,秦始皇有一個形象是不服天命,樂於同鬼神鬥爭。所以秦始皇砍樹的舉動應該與人們腦海中的這些記憶有關。

簡牘新發現:一紙環保詔書,揭示秦始皇人性化的一面

(於和偉飾秦始皇)

可能擺在太史公面前的,有多份不一樣的記載。太史公作為史家,他看到的大量漢宮官藏的秦代史料和聽到的大量人們敘述的故事,都在描述秦始皇的暴虐,也許為了主題一致,有取有舍!又或者太史公生活的年代,漢代立國已經百年之久,見不到為秦始皇說好話的內容了。而據古書《湘中記》記載,秦始皇從湘江到衡山,遇到風浪到了君山才得以倖免,因此秦始皇十分感激當地神靈。秦始皇應該不會做出對神靈恩將仇報的事情,這一記載也可以佐證《史記》記載之誤。

讀史淺說:

秦始皇的歷史形象,是歷代史家塑造的結果。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最早塑造秦始皇形象的《史記》中,內容得區別對待,這些記載有些來自秘府檔案、石刻碑銘;有些則來自人們的歷史記憶。司馬遷運用他們敘事技巧,巧妙地合二為一。人們記憶中秦始皇暴虐的一面被放大,因此我們看到一個毫無人性,褻瀆神靈的暴君。出土簡帛則為我們還原了一個鐘情于山水,活生生的人。但我們也得承認,那個毫無人性的秦始皇,或許更符合古人的歷史觀念,是古人的一種主動選擇。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82。

晏昌貴:《禁山與赭山:秦始皇的多重面相》,《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符奎:《自然、家庭與帝國:人性視角下的秦始皇——從嶽麓秦簡秦始皇“禁伐樹木詔”談起》,《簡帛研究二〇一九(春夏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TAG: 秦始皇記載出巡湘山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