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墩公園建成開放,名稱源自北京城五大“鎮物”之一

最近,位於永定門外大街西側的燕墩公園建成開放。這處城市休閒公園面積達1。9萬平方米,不但吸引了許多周邊居民前來遊玩休憩,還引起很多老北京人的注意。“燕墩”您可能聽著有點兒耳生,但它當年可是北京城五大“鎮物”之一,是一處地道的古蹟。

燕墩公園建成開放,名稱源自北京城五大“鎮物”之一

1917年張勳復辟時,討逆軍在永定門外集結,遠處為燕墩。

燕墩是一座下廣上狹、平面呈正方形的墩臺。臺底邊長14。87米,檯面邊長13。9米,臺高約9米。臺頂四周原有高約1米的女兒牆,墩臺西北角有兩扇石門可通達臺頂。臺頂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壇,壇上矗立著四方石碑一座,高約8米。相傳燕墩始建於元代,最初名為“煙墩”。

燕墩公園建成開放,名稱源自北京城五大“鎮物”之一

庚子之變後,燕墩近景。

據說,元大都的設計者劉秉忠對《易經》頗有研究。按照五行學說,需在北京城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設定五個“鎮物”,才能保得北京長治久安、穩穩當當。東方屬木,以廣渠門外通惠河二閘的神木廠為鎮物;西方屬金,以西直門西北方向大鐘寺的大鐘為鎮物;北方屬水,以北京城西北郊的甕山泊(即後來的昆明湖)為鎮;中方屬土,以萬歲山(又稱煤山,清代改稱景山)為鎮;南方屬火,南邊的鎮物就是永定門外的烽火臺——“煙墩”。

燕墩公園建成開放,名稱源自北京城五大“鎮物”之一

清末民初的永定門外,可見城樓、箭樓和護城河。

燕墩初建的時候只是一個土臺子,直到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北京修外城時,才將土臺用磚包砌起來。到了清乾隆年間,官方又對燕墩進行了精心打磨,不僅增建了九龍寶蓋石幢,還在碑座束腰處用浮雕手法刻畫出二十四尊水神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燕墩公園建成開放,名稱源自北京城五大“鎮物”之一

1920年至1921年,永定門外關廂,可以看到遠處的燕墩。(瑞典)喜龍仁攝

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碑身鐫刻的《皇都篇》和《帝都篇》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是乾隆皇帝御筆親題,在《日下舊聞考》《宸垣識略》等古籍中都有記載。《帝都篇》論述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都城的優劣,分析了北京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作為都城的優勢,並提出了“在德不在險”的治國理念;《皇都篇》則追溯了北京的歷史沿革,描寫清朝入關以來北京城的興盛。

寫到這裡,乾隆皇帝筆鋒一轉寫道:“富乎盛矣日中央,是予所懼心彷徨。”不知當時正值春秋鼎盛的乾隆是真感到了帝國潛在的危機,還是隻有感於“月滿則虧”的規律,自勉一下。

燕墩公園建成開放,名稱源自北京城五大“鎮物”之一

永定門箭樓北從門洞隱約可見外面的二層小樓,往南走就是沙子口。

清代一首竹枝詞雲:“沙路迢迢古蹟存,石幢卓立號煙墩。大都舊事誰能說?正對當年麗正門。”“麗正門”是元大都南城牆中間的城門,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正陽門。早年間,出了永定門是一條由人、馬、車走出來的沙土路。晴天一身土,下雨兩腳泥。從沙子口這個地名就能想象出那黃沙滿天的情景。

燕墩公園建成開放,名稱源自北京城五大“鎮物”之一

1920年代的永定門城樓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龍仁攝

明清時期,永定門既是重要的出城通道,也是拱衛京畿的戰略要道。清政府曾在永定門外安扎了72座營盤,當地有“永定門外七十二營一擋”之說,這“一擋”指的就是燕墩。遺憾的是這“一擋”既沒擋住八國聯軍,也沒擋住日本侵略者,永定門總是北京陷落的一個攻破點。

燕墩公園建成開放,名稱源自北京城五大“鎮物”之一

1920年代,一群老大爺在永定門箭樓外的露天小攤茶歇。(英)唐納德·曼尼攝

據說1900年以前,清廷在燕墩尚有祭祀水火神的儀式。清末民初,石幢前還陳列著來自紫禁城寶華殿的雌雄“神燧石”一對。“神燧石”下承以海南沉香木座,高如八仙桌。民國四年(1915年)前後,神燧石和木座不翼而飛,傳說是被人盜走,高價售出了。民國時期,墩臺四周都是農田。

日本侵華期間,這裡被日本經營的“大華火油有限公司”佔有,燕墩也被圈佔其中。1937年10月,該公司以“恐燕墩坍塌”為由,欲將其拆除。為此,當時的北京《晨報》還組織調查組對燕墩進行調查。調查組認為,燕墩“其有儲存價值,亦無坍塌之虞”。該公司恐激起更大民怨,沒敢將燕墩拆除。1949年以後,這裡為五金倉庫所在地。1984年,燕墩被定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黃加佳

攝影:徐家寧、陶然野佬

流程編輯:王宏偉

TAG: 燕墩永定門外永定門鎮物臺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