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臨終前的話,斷定劉備統一不了天下,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漢末三國,劉備的崛起,有一定的巧合,巧合中也蘊含著一定的必然。早在黃巾起義時期,劉備就已經有了統一天下的第一塊拼圖,猛將如雲。在衣帶詔事件後,劉備又有了統一天下的第二塊拼圖,大義。

直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劉備的第三塊拼圖謀主,終於湊齊。後來鳳雛龐統投奔,也是認定了劉備將是那統一天下的雄主,可是在落鳳坡一戰,龐統臨終前這句話,斷定劉備統一不了天下,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龐統臨終前的話,斷定劉備統一不了天下,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龐統一開始是看不上劉備的,兵不過萬,將不過十,而天下局勢大定。龐統如何看,劉備也沒有稱霸的資格。但一場赤壁大火,燒出了三國鼎立,劉備在大火中趁勢而起,以絕對不可能的機率,佔據了荊州一地,實力一躍天下諸侯第三。

龐統如各路文士一般,重新審視劉備這一異軍。仔細分析後,龐統才發現,劉備早在此前,就已經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格,名將能臣匯聚,又依據天時,打下了荊州。龐統這時覺得,投奔劉備大有可為。

龐統臨終前的話,斷定劉備統一不了天下,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覺得劉備能統一天下的,並不只是龐統一人。在佔據荊州後,士族開始對劉備進行投資,要人給人,要糧給糧,劉備因此聲勢大漲。相比於士族的投靠,龐統就略顯得單薄,孤身一人的龐統,劉備此時文臣武將皆有,自然對龐統不太看得上。

有了基業後,劉備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也不如以往那般禮賢下士。直到有諸葛亮的力薦,龐統才被劉備重用,被封為軍師中郎將。但,劉備一下子讓龐統身居高位,與諸葛亮比肩,也是有他的用意的。

龐統臨終前的話,斷定劉備統一不了天下,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劉備深知,在諸葛亮制定的戰略中,想要北伐成功,必須要佔領益州之地。但益州歸屬劉備同宗的劉璋,在名義上,劉備完全找不到理由攻打。而龐統的到來,讓劉備想到了一個不太光明正大的方法。

為了讓龐統心甘情願地入套,劉備委任龐統制定西征戰略。但劉備又時常勸說龐統,他不能不顧仁義,起兵討伐劉璋。這讓龐統非常難辦,而劉備又時常對他噓寒問暖,士為知己者死,龐統最終不得不出下下之策。

龐統臨終前的話,斷定劉備統一不了天下,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當時,益州內有劉備的內應,一直在為劉備入蜀做準備。沒過多久,益州就有曹操欲征討益州的流言傳出,而伴隨著一流言的,還有劉備打算趁機佔領益州。但劉璋在內應的蠱惑下,作出了求援劉備的決定。

劉璋不顧大臣勸阻,執意邀請劉備入益州。但益州的將領也認為,劉璋身邊有小人作祟,一切都是劉備的陰謀,因此有了在入川之路埋伏的打算。

龐統臨終前的話,斷定劉備統一不了天下,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第一個流言,是劉備散播出去的,但第二個流言,是誰散播出去的,無從考究。不過,原本入川支援的大軍,突然臨陣換將,變成了龐統領兵入川,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了。特別是,劉備還把的盧馬讓給了龐統,充當坐騎。

大軍行至落鳳坡時,龐統才察覺不妥。這一環扣一環,實在是不合常理。仔細回想後,龐統才發現有詐,此地必然有伏兵。而伏兵的目的,是致他這個“劉備”身死。劉備為何把的盧馬給他,又為何臨陣換將,蜀中為何有流言劉備要藉機奪取益州。所有的可疑,在中伏那一刻,龐統都想通了。

龐統臨終前的話,斷定劉備統一不了天下,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劉備這是打算以他龐統的命,佔這攻打益州的大義。只有龐統他這個劉備軍中,一人之下的軍師中郎將的死亡,才有足夠的分量,擔得起這份大義。劉備對他的好,是做給別人看的,如何想,一個新投之人,無一分一寸的功勞,能得軍事中郎將這個高位,怎麼想也不可能。

龐統想通了,臨死前,一句今日吾死,此乃天命也。龐統在劉備無法攻益州時投奔,相當於是解了劉備的燃眉之急。龐統之死,劉備報仇,是大義所在。天意要龐統今天死,但劉備的做法實在讓人心寒。龐統臨死前喊出這句話,也是想告訴諸葛亮,跟著劉備不會有好一場,劉備此種心性,必不可能統一天下。

龐統臨終前的話,斷定劉備統一不了天下,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總結:

諸葛亮聽明白了,所以在蜀漢建立後,就一直隱於幕後,再不出一謀一策。但白帝城託孤,劉備真摯的話語,讓諸葛亮感激涕零,重新復出。諸葛亮明白,以蜀漢如今的狀況,統一天下根本就不可能,但為報先帝之恩,明知不可為,諸葛亮還是要為之。

TAG: 劉備龐統益州諸葛亮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