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後,李斯怎樣做到秘不發喪?

秦始皇死後,李斯怎樣做到秘不發喪?

先看李斯怎樣做到秘不發喪。

要讓隨行的大隊人馬不懷疑秦始皇已經駕崩,必須做好兩點:一是要讓秦始皇“正常生括”、“正常工作”,一切一如既往;二是要保證屍體在盛夏腐爛發臭之事不被懷疑。

秦始皇死後,李斯怎樣做到秘不發喪?

前者好辦。該值班的宦官每天照樣在秦始皇的車上值班,該上膳的時候照樣送到秦始皇的車上(不知道便宜了哪位有口福的宦官),該處理朝政時照樣在車上透過值班的宦官批准百官的上奏(不知道哪位宦官有這麼大的才華)。

後者難辦。秦始皇乘坐的這種豪華車的窗子可開可合,關上窗涼快,開啟窗子就熱,秦始皇病死於七月,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再涼的車子裡也不可能保持屍體 不腐爛啊(車子不是冷凍櫃)。怎麼關窗也擋不住秦始皇的屍體一天天變質腐爛。秦始皇的屍體可以不被人看見,麻煩的是屍體腐爛的臭味無法封閉遮掩;怎麼捂, 怎麼蓋,也掖不住,藏不住。幸好在趙高、胡亥的幫助下,弄來了好多臭鮑魚,放在其他豪華車上。這已經不是臭味相投了,而是臭味相合,臭鮑魚和臭屍體兩種臭 味混在一起,弄得大臣們都以為是鮑魚臭而不知是屍體臭了。李斯用臭魚“以亂其臭”的目的達到了。真正知道秦始皇病故而且屍體已經發臭的只有李斯、趙高、胡 亥與幾位貼身的宦官。

掩蓋真相總有辦法。為了掩人耳目,臭烘烘的車隊不敢從沙丘直接返回咸陽,而是向西、再向北,沿著秦始皇生前定好的路線繼續巡遊,到達大秦帝國最北邊的九原郡治所(今內蒙古包頭),然後,大隊人馬從直道快速趕回咸陽,這才向天下宣告聖駕已崩。

命運就是愛捉弄人。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發號施令,天下震懾,可是死後卻不得不與一車臭鮑魚為伍,這絕對是秦始皇生前所沒有想到的。他更不會想到,做這件 事的人竟然是他生前最倚仗的大臣李斯。那麼李斯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掩蓋秦始皇之死的訊息呢?這裡面究竟隱藏著多少秘密呢?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

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

《史記·李斯列傳》說:

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

總結兩篇傳記所寫,李斯決定秘不發喪有四大原因:一是社會不穩定,二是擔心皇子搶班奪權,三是皇帝死在巡遊途中,四是沒有明確立太子。

先說社會不穩。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他開始第三次大巡遊,走到陽武縣博浪沙(今河南原陽境內),遇到了刺客,這當然不是秦始皇第一次遇到刺客了。《秦始皇本紀》記載得比較簡略: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原來,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行刺案。主謀就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手下第一謀士張良。張良是韓國貴族,他的祖父做了韓國三代國君的相國,父親是韓國兩代國君的 相國。祖父兩代當了韓國五代國君的相國(五世相韓),所以,張良的故國情結非常濃厚。韓國滅亡之後,張良家中死了三百人,他統統未加埋葬,而是傾家蕩產籌 集金錢,用高價尋求願意捨命的刺客,為韓國報仇(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史記·留侯世 家》)。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張良以重金收買了刺客,這位刺客是一位大力士,能遠擲一百二十斤(相當於今六十斤)重的大鐵錘,百發百 中。秦始皇這次出遊,張良帶著他的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結果,六十斤的大鐵錘砸到秦始皇備用的副車上,把副車砸了個稀巴爛,不過秦始皇毫髮無傷。秦始 皇大為震驚,並怒不可遏,立即在全國展開了十天的“嚴打”,結果全國“嚴打”也沒抓到張良。張良是高手,刺殺失敗之後立即隱姓埋名,跑到江蘇,躲過了這場 大搜捕(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 下邳——《史記·留侯世家》)。唐代大詩人李白還寫詩讚美過這件事情:“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潛匿游下邳,豈日非智勇。”

偶然之 中有必然。張良行刺雖然只是一個偶然,但是,它反映了六國舊貴族對秦始皇的仇恨。秦始皇在兼併六國的過程中對六國貴族進行了大殺戮、大遷徙,六國舊貴族從 此失去了財產、地位和權力。秦始皇滅魏之時殺了投降的魏王假和他的兒子,魏王僅有一個兒子僥倖逃亡,秦始皇還重金懸賞;滅燕之時殺了太子丹,並對太子丹的 門客進行大通緝;秦始皇騙降了齊王建,卻將齊王建活活餓死。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激起,六國舊貴族對秦始皇和大秦帝國的深仇大恨,這些人對大秦帝國的威脅極 大。他們之中的不少人後來在秦末大起義中成為各路反秦武裝的頭領與骨幹。秦始皇活著,這些殘餘勢力還不停地折騰,如果一旦知道秦始皇歸天,新皇帝未立,不 知道還會折騰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來。這是李斯顧忌的第一點。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秦始皇換了便服,帶了四名大內高手,夜晚 在咸陽出行,竟然遇到強盜,當時情況非常危險,幸虧大內高手殺退了強盜。因為這事,秦始皇在關中進行了二十天的“嚴打”(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 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追捕逃犯。秦始皇遇盜之處不是在六國,而是在秦國都城咸陽。雖然這次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但是,京城遇 盜對秦始皇來說不能不算是一件大事。這說明六國餘孽蠢蠢欲動,關中社會治安也不大妙。

根據後來的歷史記載,我們知道,張良在流亡的生 涯裡,依然苦苦尋覓反秦的良途,汲汲地奔赴在亡秦的道路上;而此時的劉邦在沛縣正逍遙自在地做著他秦國的“亭長”;項羽在老家正在舉鼎,練習著刀馬武功; 韓信也許剛剛受過垮下之辱;陳勝正在鄉間勞作的田壟上大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慨……一切都在蠢蠢欲動,大地的春種秋收依然井然有序,大秦帝國似乎正 沉浸在無比榮耀之中。然而,秦始皇巡遊途中意想不到的暴死,讓李斯驟然意識到了井然有序背後形勢的嚴峻與兇險。

這種嚴峻形勢,李斯比別人更清楚。他不敢賭!尤其是非常時期,李斯更不敢賭,他賭不起,大秦帝國也賭不起。因為這不是一般的賭,而是豪賭,賭的是整個天下。這是李斯秘不發喪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說,秦始皇是在巡遊途中突然病故的,本來,皇帝巡遊,天下的中樞隨同外移。如果在京城,整個朝廷班子俱在,有完備的制度,有眾多的人手,處理應急事件 的能力要大大強於路途之中。所以,釋出皇帝昇天的訊息風險較小。現在是巡遊在外,沒有大量的官員、隨從,如果此時走漏了訊息,可能導致種種不測發生。所 以,李斯也不敢造次。

秦始皇雖然透過強權和武力控制了天下,建立了一個高度集權的大秦帝國,但是壓迫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強烈,秦始皇生前所統治的天下其實並不太平。為了不使秦始皇死亡的訊息傳揚出去而引起亂子,所以李斯決定秘不發喪。

然而,讓李斯擔心的不止這些,他最擔心的是,一旦公佈秦始皇的死訊,很可能會造成秦朝王室的權力之爭。因為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既沒有立皇后,又沒有立太 子,甚至連傳位給扶蘇的詔書都沒有及時發出。這同樣蘊藏著巨大的政治風險。讓人不解的是,秦始皇生前為什麼不立皇后、太子?

李斯秘不發喪的第三個原因是秦始皇生前既沒有立皇后,也沒有立太子。

太子是國之儲君,國之根本;_太子不立,哪位公子都有權利繼承皇位。皇后不但要母儀天下,而且在擁立太子、處理最高權力交接之時擁有特殊的地位和權力。秦始皇既沒有立皇后,也沒有立太子,這就為大秦帝國的第一次最高權力的交接留下了許多空白,留下了太多的懸念,因此,有太多的文章可做。

秦國曆代國君都立有王后。歷史文獻中唯獨沒有秦始皇冊立皇后的記載,秦始皇死後繼嗣的混亂也證明秦始皇在位之時確實沒有冊立皇后。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不外乎這些:一是多不勝選;二是怨母仇女;三是求仙至上;四是條件甚高。

先說多不勝選。《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一條重要記載: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成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這條記載說,秦始皇兼併山東六國之時,每攻滅一國,都要仿照這個諸侯國王宮的規模和數量在秦國都城咸陽的北面建立同樣的宮殿。從咸陽到渭水,從雍門到涇 水,到處都是秦國仿效六國修建的宮殿。這等於是把六國的宮殿原封不動地搬到秦國都城咸陽來了。這些宮殿有多少呢?一共二百七十多座。秦始皇修建這麼多宮殿 幹什麼?文獻記載得非常明確,他是把從六國俘獲的後宮佳麗,全部金屋藏嬌,置於咸陽新建的這些宮殿之中。看來,秦始皇兼併六國之後,把六國國君的佳麗照單 全收了。如此一來,秦始皇擁有的天下佳麗等於是戰國七雄美女的總和。這個數字有多大,《史記正義》引《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我們可以做個類比。

晉武帝司馬炎奪了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王朝之後,先把魏國王宮的佳麗照單全收,後又滅了蜀國和吳國。然後,司馬炎把這兩個國家的佳麗也照單全收了。據《晉 書·后妃傳》記載,司馬炎滅吳之後,把吳國亡國之君孫皓後宮佳麗數千人移到西晉的都城洛陽。結果,司馬炎後宮佳麗有近萬人之多。由於佳麗太多,得寵的佳麗 也太多,司馬炎晚上就寢之時不知道該到哪位佳麗的寢宮中去。於是,他想了一個無奈之舉。他坐了一輛羊拉的車,這種車一是安全,二是舒適,慢悠悠的。司馬炎 上車之後,也不趕車,而是任意而行。羊車停到哪座宮殿,他就在哪座宮殿留宿。時間一長,宮中的佳麗們就知道了這個訊息。一些聰慧的佳麗,每到傍晚,就把新 鮮的竹葉插在門前;把鹽汁撒在地上,拉車的羊聞到竹葉的清香,便停留不前。這樣一來,這位美人得寵的機率便大大提升(時帝多內寵,平吳之後復納孫皓宮人數 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晉書·后妃傳》)。

我講這個故事,是想說明一點,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將六國國君的佳麗全部據為已有,導致秦始皇咸陽後宮的佳麗空前增多。比起秦始皇的先祖們,秦國後宮的佳麗應當增加了六七倍之多。眾多佳麗,給秦始皇帶來眾多的子女。

既然如此,秦始皇為什麼不在眾多佳麗中選一個立為皇后呢?難!少了無法選,多了不勝選。萬中選一,實在是太難決斷的事情。

選擇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選擇的困難緣於有太多的選擇。所以,有時候。沒有選擇是令人痛苦的,但有太多的選擇也不見得就是好事。

哈姆雷特說:“生,還是死,這是一個問題。”在生和死的根本問題之間,秦始皇自然選擇了生,並且想要長生不死。而在後宮佳麗萬餘人中,他卻不能集萬千寵愛於一人,原因就在於選項太多。

秦始皇未立皇后的第二個原因也許是他怨母仇女的性格。

秦始皇特殊的人生經歷,造成了他獨特的女性觀。我們可以從三件事中來看:一是趙姬之亂,二是巡遊刻石,三是寡婦清事件。

趙姬之亂使秦始皇怨母仇女。趙姬是秦始皇的親生母親,繆毒穢亂後宮,與之還生了兩個兒子。這給贏政帶來了終生難忘的傷痕。贏政知道此事後,立即將親生母 親趙姬流放到雍地。後來,還是茅焦循循善誘,對贏政講,流放生母妨礙兼併六國,贏政才將母后接回京城。在茅焦之前,贏政曾殺了二十三位前來勸諫之人。多大 的心結,多大的仇氣啊。贏政為什麼有如此大的仇氣?一是繆毒專權,二是母后失節。贏政儘管自己有上萬嬪妃,但是,對於年輕守寡的母后卻要求極嚴。這倒不是 秦國國君歷來如此,秦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母宣太后,與義渠戎王私通三十年,還和臣下魏醜夫私通,昭襄王也沒有什麼反應。最終還藉著這場私通殺了義渠戎王, 滅了西戎,擴充了三個郡。如何看待母后的私生活隱私純粹是個人行為。秦昭襄王並沒有把母親的私生活看得多重,也沒有嚴懲母后。

但秦始皇不同。他巡遊刻石提倡貞節,其女性觀可以從中得以窺測。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第五次大巡遊。這一次巡遊他到達了會稽山,祭奠大禹,並且刻石立碑。這次碑刻之上,特意寫下了這麼幾句話:

飾省宣義,有子而嫁,背死不貞。

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絮誠。

前三句是不許寡婦改嫁。“背”,背叛。“背死不貞”指背叛死去的丈夫再嫁就是不忠貞。後三句是禁止兩性關係混亂。刻石立碑等於向全國宣佈,這是一項制度。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始皇非常重視女性的貞節。由於趙姬之亂,秦始皇有著非常嚴重的怨母仇女情結。這種仇女情緒嚴重妨礙了秦始皇選擇一位可以母儀天下的皇后。

這種情緒也使秦始皇非常輕視女性,特別是輕視性關係混亂的女性。

秦始皇還表彰過寡婦清,彰顯了他的貞婦觀。《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始皇儘管輕視女性,但是,他對蜀地一位寡婦卻讚揚有加。這位寡婦,是一位成功的 “私人企業家”,其家族經營丹砂開採,數代不衰。一位寡婦能做到守身不嫁,經營產業,秦始皇大為欣賞,稱之為“貞女”,並且修了一座著名的“女懷清檯” (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檯——《史記·貨殖列 傳》)。秦始皇一生表彰的女性僅此一位,而且是一位守身不嫁的寡婦。

如果把秦始皇流放生母與表彰寡婦清聯絡起來看,不難看出,秦始皇提倡女性的貞節傾向非常明顯。當然,秦始皇只是要求天下女性貞節,至於他本人,擁有萬名佳麗,他也視為正常。

秦始皇未立皇后的第三個原因可能是熱衷求仙。

中國古代的求仙之人大多淡於家庭而重於求仙。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以全部身心都投入的一件事情就是尋求長生不死。他從第二次巡遊(前219)之時就已經 接見了徐福。從蓄養方士、泰山封禪到數次遠距離、長時間地大規模巡遊,幾乎每一件事情無不是與長生密切關聯。他傾注了全部的身心與忠誠,為祈求不死不惜浪 費大量物力、人力、財力,甚至數次被愚弄依然無怨無悔;他風塵僕僕,不辭辛苦地東奔西跑,直至病死在長途跋涉的路上;他將自己封閉在一群僅有女人與宦者的 天地裡,口稱“真人”;巡遊途中他還躬身力行去海中射殺大魚。秦始皇對“真入”虔誠的追求至死不渝。這種殫精竭慮、對求仙的砣砣痴迷使秦始皇不願也顧不上 冊封皇后,一門心思全用在求仙事業上。

執著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本無所謂好壞,關鍵要看執著的物件。選對了方向的執著能讓人成功,誤入歧途的執著則無異自戕。缺乏執著一事無成。太過執著亦能致命。秦始皇的執著求仙顯然不屬於前一種。

秦始皇未立皇后的第四個原因可能是條件至高。

秦始皇十三歲即位,二十二歲舉行加冠禮接管權力,這九年應當是他立皇后的第一時間,但是,這一時期他沒有冊立皇后。從二十二歲接管權力到三十九歲兼併六 國成功,這十七年是他可以立皇后的第二時間,他也未立皇后。等到三十九歲稱皇帝,自視為天下至尊至貴、至高至上的神人、聖人,此時的秦始皇已經失去了立皇 後的機會。此時他自視功高三皇,名蓋五帝,自古至今,無人可比。天下還有哪個女人能夠和他匹配成為他的皇后呢?

所以,秦始皇不立皇后是_個非常複雜的現象,真正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只有秦始皇本人知道。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判斷,做一點推測而已。

秦始皇當政之後不僅沒有立皇后,而且在十二年的皇帝生涯中也沒有立太子。秦始皇不會不明白,太子是一國的儲君、天下的根本,為君者歷來十分重視儲君。儲 君立,江山才能穩固,群臣才能安心。而且,秦始皇自稱始皇帝,想讓自己的帝業千秋萬代地傳承下去,他就更應該立太子。那麼秦始皇為什麼生前沒有立太子呢? 這裡面透露出秦始皇怎樣的心理呢?

秦國在兼併六國統一天下之前,每位秦王都要立皇后,太子,如果未立,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沒有來得及立。比如秦武王舉重受傷而死,由於太年輕,沒有兒子,所以沒有立太子。但這只是一種特例。

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父親莊襄王,個個都是先立為太子,然後才繼承大統的。秦始皇何以敢破祖宗法制呢?

李斯秘不發喪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無真太子”。“真太子”就是秦始皇公開確定的繼承人。秦始皇生前一直未立太子,李斯擔心的就是這一點。都城咸陽秦始皇的一群兒子們(諸公子)都有可能登上帝位!

秦始皇生前既未立皇后又未立太子,僅僅是在臨終前才寫了一封讓長子扶蘇回都城咸陽主持喪事的詔書。秦始皇明確讓長子扶蘇回咸陽主持喪事,明擺著是在喪事完畢之後讓長子扶蘇即位。

秦始皇有多少兒子呢?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將閭昆弟三人”“拔劍自殺”。《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始皇有二十餘子”,“公子十二人俘死鹹 陽市,十公主矺死予杜”。公子高想逃亡,但是,擔心家被抄滅,只好上書主動要求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大為高興,允許他為秦始皇殉葬。秦始皇的子女中,留下 姓名的兒子只有四位:長子扶蘇、少子胡亥、公子將閭、公子高四人。長子扶蘇自殺,公子將間等三兄弟自殺,公子高殉葬,胡亥即位為秦二世,六位公子被殺於 杜,十二位公子在咸陽被殺,十位公主在杜被殺。這樣統計,秦始皇的兒子至少有二十三位,女兒至少有十位。

秦始皇有二十多位兒子,他們 個個都可以被立為太子。但是,由於秦始皇的仇女情結使他對這二十多位兒子的母親沒有一個非常寵愛的。只有皇長子扶蘇秦始皇最器重,也是最有可能被立為太子 的。但是,扶蘇因為“坑術士”事件公開勸諫秦始皇而被派往北部長城軍團去做監軍,離開了政治中心,失去了機會。

從秦始皇臨終之前下的 詔書來看,秦始皇還是看好扶蘇的,所以,才會讓他到咸陽主持喪葬。但是,歷史的一次失誤讓扶蘇失去了兩次機會。一是扶蘇的進諫讓他遠離了政治中心;二是扶 蘇到蒙恬的軍團中做監軍使他與蒙恬的關係親近了,這導致李斯擔心扶蘇即位會重用蒙氏兄弟。李斯的政治傾向有可能使扶蘇失去第二次機會。

李斯身為丞相,又親隨秦始皇出巡,出巡途中出了秦始皇病亡的大事,他這個丞相自然脫不了干係。歷史的責任落到了他的肩上。

那麼,秦始皇不立太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怕死!

立太子意味著承認自己必死!這對於千方百計企圖長生的秦始皇來說,是一個痛苦的現實。他不敢面對這個現實,也不敢承認這個現實。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長生, 一方面不立太子,以免直接面對這個敏感話題。我們在《生死茫茫》一章中講到秦始皇信任徐福、盧生等方士,兩次滿足徐福的要求,盧生逃跑之後秦始皇雷霆大 怒,信任與憤怒其實都緣於他對長生的追求。一個如此追求長生的人,而且是如此自命不凡的人,一個自視為神人、真人、聖人的人,他怎麼可能再立太子呢?自己 能夠長生不死,還立太子幹嘛,那豈不多餘?

逃避現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為了快樂而逃避現實,古人常說人生苦短、何不秉燭夜遊,今人常唱的“人生短短几個秋、不醉不罷休”就是這種情況;另一種則是面對殘酷的現實而逃避。

秦始皇不敢面對人終有一死的鐵律,從而以汲汲於求仙的幻想轉移這種痛苦,以不立太子的方式逃避這種痛苦。

然而,他沒有想到,逃避並不能改變現實,甚至會更糟糕。意志終究抵擋不住規律。秦始皇渴望長生的個人意志終究敗在了生命的規律之下。秦始皇還是無可奈何 地終結了他的生命歷程,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風雨飄搖的大秦帝國。這位生前叱吒風雲的皇帝,這位竭盡全力追求長壽的一代君主,最後竟然以一具發臭腐朽的屍體走 進了他修築了近四十年的地宮。真不知道他如果再世的話,將會怎樣懲辦讓他屍體腐爛發臭的李斯、趙高、胡亥?

人生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有開頭必有結尾。歷史不能迴轉,謝幕就是謝幕。秦始皇死了以後,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秦國最高權力的交接能不能像秦始皇生前所希望的那樣,遺詔送到長子扶蘇手上,由他來主持喪事;喪事完畢以後,由他順利地繼承王位,然後成為秦始皇心中的秦二世?

TAG: 秦始皇李斯佳麗立太子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