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家姓中五姓七望是什麼意思?

隋唐時代是身份制的社會,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為尊貴,

中國百家姓中五姓七望是什麼意思?

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五姓

一、李氏

李氏分為隴西李氏與昭君李氏兩大支。

1、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源自於顓頊孫皋陶之後,世為理官。到了周朝時,相傳有道家鼻祖老子李耳。其後是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

其子孫飛將軍李廣是漢朝時的重要人物。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主。

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陽盧、滎陽鄭、太原王併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佈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

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

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

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2、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

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北魏時期設殷州,治所邢臺隆堯;

北齊時期更名趙州,仍治於邢臺隆堯;

到隋代時期更名趙郡,治所遷移至趙縣。

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柏人侯李曇。

李曇,字貴遠,秦御史大夫,後入趙封柏人侯,柏人,今邢臺隆堯,死葬柏人西,遂以柏人為籍裡,為李姓先祖。

李曇生四子:崇、辨、昭、璣。崇為隴西房之祖,璣為趙郡房之祖。李璣生子李牧,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曇為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的共同祖先,李曇墓位於今邢臺隆堯縣。

二、崔氏

崔姓在歷史上源於姜姓,相傳是炎帝的後代。

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為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長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胞弟叔乙。

叔乙繼位後,把崔邑一帶的地方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又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成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南遷魯國。

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

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定居下來。

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

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

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

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三、盧氏

范陽盧氏出自姜姓,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而受姓盧氏。

秦有博士盧敖,子孫遷居至涿水一帶之後,定居涿地,以范陽為郡望,後世遂稱范陽人。

始祖盧植以儒學顯名東漢,肇其基業;

三國盧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後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累居高官;

至北魏太武帝時,盧玄“首應旌命”,入局朝廷,盧氏成為北方一流高門。

北魏定一等大姓,經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經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後,戰亂頻仍,政局動盪,范陽盧氏受到打擊,官位不顯,部分成員入仕北齊、北周。

唐初,李唐政權打擊山東士族,范陽盧氏暫時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復又崛起,先後有八位范陽盧氏成員官至宰相,進入政事堂議事。

在婚姻上,范陽盧氏注重門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穩定在清河崔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幾個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兩家,北魏和北齊時期與皇室通婚頻繁,而隋唐時期未有與皇室通婚現象。

在文化方面,范陽盧氏以儒學傳家,尤以盧植一脈為代表。

四、鄭氏

鄭氏,中文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姜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周朝的鄭桓公為得姓始祖。

漢末之後仍為望族,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五、王氏

在中華百家姓中,王姓擁有最多的郡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強繁榮。

起源於山西的太原,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並列為五姓七族高門。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興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門閥士族的地位。

開基於兩漢之間,東漢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國家、社稷上的力挽狂瀾而把這一家族推為天下名門。

歷史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門閥政治走向興盛,太原王氏既是這一政治的受益者,也是這一政治的受害者。他們曾封侯拜相,出將入相,也曾屢遭磨難,坎坷備歷。

歷盡興衰沉浮之後,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終還是憑藉祖上蔭功和貴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興盛不墜達兩百年之久。

大概就是從這時開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譽流行開來。

流風餘韻,厚積薄發,到了唐朝,太原王氏這塊沃土中終於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一批頂尖詩人,形成大唐詩歌史上一個目不暇接的詩壇盛宴。

中國百家姓中五姓七望是什麼意思?

七望

一、隴西

位於隴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隴郡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祥地。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巍巍隴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的隴西李氏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

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源地。或是出於忌吊,唐朝廢隴西郡,但“隴西”二字已作為大唐李姓的標誌為世人所銘記。

二、趙郡

北魏太和年間設殷州,治所邢臺隆堯,北齊時期更名趙州,治所仍位於邢臺隆堯,隋代時期更名趙郡,治所遷徙至趙縣。

隋朝,文帝進行了行政建置改革,把南北朝以來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改為州縣兩級制,其後,又改為州、縣兩級制。隋大業三年趙州更名趙郡,治所遷徙平棘。一直到唐武德初,罷趙郡為趙州。入唐為趙州。

三、清河

漢高帝置郡。後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青陽。元帝以後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東漢改為清河是我國張姓、貝姓、房姓和崔姓發源地之一。

遠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主的齊桓公佔領了這一帶,把甘泉改名貝丘,為齊國屬邑。

戰國七雄相爭,貝丘地方為趙國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後滅齊統一中國,定天下為三十六郡時,將貝丘舊地劃出一部,另建了一個厝縣,歸鉅鹿郡管轄,一直到漢朝。

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據《戰國策》說,張儀遊說趙國“奉告齊使,興師渡清河”,就是指貝丘的清水河。漢朝初年,把原來厝縣地從鉅鹿郡分出來,以境內清水河為名,建立了清河郡。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至武城,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隋大業七年,張金稱、高金達起義於此。

四、博陵

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於今河北安平縣、深州市、饒陽、安國等地。

博陵一名的確在諸多人中還是頗有歧義的。歷史上究竟有幾個博陵,博陵到底指的是哪兒,還真是件一時說不清楚。中學課本中的註解,博陵在今河北定縣。而如今的蠡縣、博野、安平、深州、定州等地的街區、店面等,多有冠以“博陵”之名者。是博陵崔氏的發源地。

五、范陽

范陽是中國古代的地名和行政區劃名。范陽在歷史上所轄區域多有變動,約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

從唐大曆四年起,所謂“范陽”則僅限於涿州范陽縣,為涿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州市。

廣義上的范陽有時和幽州通用。

范陽一帶是歷史上很多名門望族的發源地。兩晉時期,北方許多望族南渡後,其中相當一部分仍稱范陽為祖籍之所在。

六、滎陽

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其王室國滅後仍以鄭為姓,以故地滎陽為郡望。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

歷經變遷入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七、太原

在今太原一帶有秦置晉陽縣。以後迭為太原郡、幷州治所。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

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歷經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於宋太平興國四年毀於戰火。

晉陽古城較完整地儲存了唐、五代時期城市的面貌。遺址出土的石刻造像為研究當時的文化藝術提供了資料。

宋滅北漢,毀晉陽,移幷州至陽曲,即今太原。

大力弘揚池氏正能量文化

精彩由您續寫:

請關注“池氏網公眾號”

:ID:

chiszqw

池氏網公益法律援助律師:池春燕WX:xuyuanchiw

你若喜歡,點個

在看

TAG: 崔氏李氏隴西博陵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