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朱元璋三個謀士無一善終、有安邦之才卻不能改變自己命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1398年6月),字國瑞, 安徽鳳陽人 , 原名朱重八, 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所以能打下江山,開創大明王朝,除了他個人的努力和精明能幹之外,也離不開那些文臣武將的精心輔佐,在明朝的開國文臣當中,李善長的職務最高,受到的賞賜也最多,劉基的謀略才能和知名度很高,也是朱元璋的心腹謀臣之一,一生算無遺策,還有宋濂等文臣,都是學富五車的大儒,有安邦定國之才,可惜最後的結局都很悲慘,令人感嘆。

草根皇帝朱元璋三個謀士無一善終、有安邦之才卻不能改變自己命運

一,慘遭滅門的丞相,李善長(1314年—1390年),安徽定遠人,具有過人的謀略和才華,與朱元璋是老鄉,年輕時為了找到施展才華的平臺,李善長投奔了朱元璋的義軍,並很快得到了朱元璋重用,跟隨他南征北戰,朱元璋攻佔滁州時,成為朱元璋的參謀,參與許多重大事務的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和後勤保障,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草根皇帝朱元璋三個謀士無一善終、有安邦之才卻不能改變自己命運

隨著朱元璋軍隊規模越來越大,前來投靠的義軍越來越多,李善長逐一考察他們的能力,再推薦給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對投誠者表達誠意,安撫人心,朱元璋稱吳王時,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李善長通曉典故,裁決事務迅速果斷,又善辭令。

朱元璋率軍征討時,李善長留守後方,當地居民安然有序,為前線將士運輸兵餉、糧餉,高效快捷,李善長在改善經濟,恢復制錢法,開礦冶鐵,制定魚稅等方面,功勳卓著,國家財力日益增長。

朱元璋對他評價很高:“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大明王朝建立後,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官至中書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達到了仕途上的巔峰,1390年,由於受到胡惟庸案的牽連,年屆76歲的李善長被處死。

二,落寞中的謀臣,劉基(1311年7月-1375年5月),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故稱劉青田,明朝開國元勳,在民間傳說裡,他是一位通曉天文歷數,上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秘人物,有很多神奇的故事。

草根皇帝朱元璋三個謀士無一善終、有安邦之才卻不能改變自己命運

劉基在元朝至順年間獲進士,博史通經,人們常把他比作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聞劉基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受到重用,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年)為太史令,編制《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

此後,劉基一直擔任朱元璋的軍師,除了天文算卦的本領,也在戰場上出謀劃策,被朱元璋譽為“張良”,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與陳友諒展開為期一個多月的決戰,劉基與朱元璋共乘一船,參與作戰指揮決策,提出了運用火攻的戰法,在此戰役中,劉基還救了朱元璋一命。

當時朱元璋正在船上督戰,一旁的劉基發現陳友諒的戰船正朝著朱元璋所在的戰船衝來,急忙請朱元璋轉移到其他船隻,朱元璋前腳剛走,還沒坐定,原來的船已經被擊沉,鄱陽湖大戰後期,朱元璋聽從劉基建議,命常遇春諸將橫居湖面,斷絕了陳友諒軍的退路,又分兵斷其糧道,陳友諒只好從湖口突圍,退回武昌,結果水陸兩路都遭到朱元璋軍隊堵截,陳友諒在突圍中身亡,其原先佔據的廣大地區被朱元璋佔有。

在北伐中原的過程中,劉基也多次獻計立功,洪武三年(1370年),授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後又授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封誠意伯,第二年,賜劉基還歸家鄉養老。

劉基告老還鄉後小心謹慎,天天飲酒,下棋,甚至連當地知縣等官員要拜訪他,也避而不見,當時閩、浙一帶有一個地方叫談洋,是鹽販、盜匪聚集的地方,劉基委託兒子上書朝廷,說可在此地設巡檢司,以控制該地刁民,丞相胡惟庸得知此事後,令刑部尚書吳雲上書彈劾劉基,說談洋踞山臨海,有王者之氣,劉基是想謀取該地作為自己的基地,劉基本來就擅長風水,朱元璋一聽信以為真,就把劉基的俸祿免了,劉基忙進京請罪,到了京城,冤屈無處辯白,劉基很快病倒了,劉基生病期間,胡惟庸派太醫來醫治,劉基服藥後非但沒有好轉,反而病情加重,到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才准許劉基重回故里,回家後不到一個月,65歲的劉基就病重身亡。

三,“布衣天子”的草萊侍從,宋濂(1310年11月-1381年6月20日),字景濂,別號龍門子、祖籍浙江義烏,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自幼體弱多病,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有“神童”之稱,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老師,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宋濂的文章天下聞名,是元末明初的文壇大家,

草根皇帝朱元璋三個謀士無一善終、有安邦之才卻不能改變自己命運

作為朱元璋首席秘書,經常在皇帝身邊,知道很多朝廷機密,他從不向外洩露,宋濂為人謹慎、心細,在奏章寫好後,第一時間將草稿焚燬,宋濂的小心謹慎,由此可見一斑,但就是這樣一位謹慎寬厚、質樸的厚道君子,朱元璋卻還是不放心,經常派錦衣衛潛入宋濂府第,以觀察其行蹤。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以年老辭官還鄉,宋濂一生,除了在開國建章立制所取得的政治成就外,其最大的成就在於文學和文化方面,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濂之孫宋慎被牽扯到胡惟庸案中,導致宋濂一家遭到禍害,宋慎與宋濂次子宋璲都被判死罪,經馬皇后及太子朱標力保,才免其一死,被改判流放茂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宋濂因病逝於夔州(今重慶奉節),享年七十二歲,有人稱其為“布衣天子”的“草萊侍從”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即便是智商最高的謀士,仍然不能擺脫悲慘的命運,朱元璋作為明代開國皇帝,是歷史上爭議最大的皇帝,工作上,他執政勤奮,從政幾十年無一天休息,作為統治者,他很節儉,作為官吏的總管,他廉潔從政,嚴格要求,他減免賦稅,愛護百姓,發展農業,或者他不是一個好主子,待人刻薄,但他是個好皇帝,殺的大多數是貪官汙吏和權貴階層,大大的減輕了百姓負擔,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這點來說,是值得肯定的,只能說伴君如伴虎,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TAG: 朱元璋劉基宋濂李善長陳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