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大清門的匾額被換下後,匾額背面發生了什麼?

明清時期,北京皇城有一扇門平日不得隨意開啟,因為它是兩朝國門的象徵。此門,就是現在的“中華門”。

當年大清門的匾額被換下後,匾額背面發生了什麼?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開始準備遷都北京的事。永樂元年,他下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北平府改名為順天府。永樂四年,北京的官吏們奉旨開始徵調上百萬的工匠、民夫,正式營建北京的宮殿,中華門大約也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不過,當時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大明門”。它位於北京中軸線上,在正陽門北側。由於是皇城的正南門,古代又以南方為尊貴,所以享有國門的地位。

當時修建大明門的目的,是想將皇城和市井分隔開,所以其建築風格非常莊嚴厚重。大明門與正陽門、天安門不同,不是一座城樓,而是一座單簷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但大明門具有很高的規制,與明十三陵大紅門的規制類似。明朝的文官到此門前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通道。除了皇上、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均只能步行透過。

當年大清門的匾額被換下後,匾額背面發生了什麼?

此門的名字隨著朝代的更替而變遷。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於四月初一將此門改名為“大順門”。不久,李自成兵敗,大順門的匾額也未刻成。同年清軍入關,它又被順治帝改名為“大清門”。門匾由石頭作的,青金石琢製成字,鑲嵌在石中。

清朝時,大清門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僅有以下兩種情況才可以開啟。一是皇帝大婚時,只有皇后的轎子才能從大清門進入紫禁城,其他嬪妃的轎子只能走後門神武門。二是遇見太上皇、太后、皇帝、皇后路過時,此門才能開啟。

當年大清門的匾額被換下後,匾額背面發生了什麼?

“辛亥革命”一週年前夕,許多人認為更改大清門的名字也應該提上日程了,並建議將此門的名字改成“中華門”,孫中山批准了這個提議。但大清門的匾額是用重達15公斤的石頭雕刻而成,十分堅固,字型都鑲嵌在石頭中,不易拆除。如果重新找一塊石頭製成匾額勞民傷財,政府剛剛成立,會給百姓留下不好的印象。

於是,孫中山決定重複利用石板,在它的背面重新刻字,如此一來,會減少很多麻煩。當匾額被拆下來時,孫中山卻傻眼了。沒想到順治帝和自己的想法一樣,他將明朝大明門的石板翻過來,刻上“大清門”三個字,製成了“新”的匾額。

當年大清門的匾額被換下後,匾額背面發生了什麼?

石板兩面都被用了,無奈之下,孫中山只好命人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由京兆尹王冶秋題寫“中華門”,掛在簷下。大清門的石匾被交由文化部社會文化事務管理局儲存,後被移交到首都博物館收藏。

TAG: 此門匾額大清中華門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