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在八里橋大敗的原因,封建騎兵根本不是近代大炮的對手

八里橋之戰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戰役,它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這次戰役,清軍在戰術上,武器上都不能和西方侵略者相比,所以被打得潰不成軍。

僧格林沁在八里橋大敗的原因,封建騎兵根本不是近代大炮的對手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僧格林沁曾經在大沽口炮臺打過一次勝仗。吃了虧的英法侵略者調集大批兵力,準備直攻北京。

而僧格林沁在獲勝後,產生了輕敵的思想。放鬆了對大沽口炮臺的防守,這使得英法聯軍輕易的攻佔大沽口,並沿白河向北京前進。最終,雙方主力相遇在八里橋一帶,進行最後的決戰。

在這次戰役中,清軍主要想依靠從蒙古調集的蒙古騎兵衝擊英法防線。但是,這些騎兵大部分是臨時徵集的牧民,沒有受過相應的訓練。戰馬也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武器則是落後的馬刀、弓箭和陳舊的火繩槍。

僧格林沁在八里橋大敗的原因,封建騎兵根本不是近代大炮的對手

而英法聯軍的兵種齊全,步兵裝備訓練要強過清軍,而騎兵的質量更是遠超過清軍的蒙古騎兵。而炮兵裝備的阿姆斯特朗炮效能極佳,是這次戰役勝利的主要因素。這種炮體積小,重量輕,但是由於是線膛炮,射程遠,精度高。是英法聯軍野戰的主要火力支援。

1860年9月21日,八里橋戰役開始。這場戰役從開始就處於一邊倒的局面。很多地方都有描述,我就不贅述了。簡要經過就是僧格林沁的騎兵向英法聯軍發動衝擊。雙方的兵力,僧格林沁二三萬人,英法聯軍大概在八千人左右。

僧格林沁在八里橋大敗的原因,封建騎兵根本不是近代大炮的對手

英法聯軍以三路向清軍進攻,火炮處於中間。當清軍的蒙古騎兵向聯軍左翼衝擊的時候,遭到了英法聯軍的火炮轟擊。在阿姆斯特朗炮的轟擊下,僧格林沁沒有經歷過炮火洗禮的蒙古騎兵大亂,四處亂竄,把步兵也衝散了。最後,在聯軍炮火和步騎兵的進攻下,清軍潰敗。

雙方的傷亡比例極為懸殊,這也證明了,封建王朝時期的騎兵根本不是近代混合兵種軍隊的對手。

僧格林沁在八里橋大敗的原因,封建騎兵根本不是近代大炮的對手

騎兵一直被當做遊牧民族克敵制勝的法寶,但是到了火炮出現後,騎兵便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這是因為一個簡單的道理,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馬匹會四處亂竄,使得自己的隊伍潰亂,進而失敗。

八里橋之戰,就從實踐上驗證了這條真理。少量的,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火炮的聯軍,輕鬆的就打敗了龐大的,稱雄一時的蒙古騎兵。至於說機槍的出現,則是加大了殺傷效率,但對騎兵影響不大。因為在機槍面前,馬匹依然是保持直線向前衝的態勢。只有火炮才是騎兵的天生的剋星。

TAG: 騎兵英法聯軍僧格林沁清軍八里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