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曾對魯迅拔刀相向,秋瑾和魯迅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周作人曾在《魯迅的故事》中,提到過魯迅和秋瑾的一段公案:

“秋瑾與魯迅同時在日本留學。《取締規則》發表後,留學生大起反對。秋瑾為首,主張全體回國;老學生多不贊成,因為知道‘取締’二字的意義並不怎麼不好。因此,這些人被秋瑾在留學生會館宣告了死刑,有魯迅、許壽裳在內。魯迅還看見她將一把小刀拋在桌上,以示威嚇……”

也就是說,魯迅和秋瑾由於意見相左,發生過拔刀相向的事情。

秋瑾曾對魯迅拔刀相向,秋瑾和魯迅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那麼,魯迅和秋瑾的關係如何呢?

1904年7月,生活優渥的秋瑾,為了革命救國和婦女解放,不顧丈夫阻攔,毅然自費留學日本。在一群仁人志士中,秋瑾如魚得水,積極參與各種愛國集會和同鄉會等活動。

當時,同為紹興老鄉的魯迅已公費留學日本兩年,再加上他早已加入反清愛國團體,因此不可避免地和秋瑾有著革命往來。

秋瑾對於民主革命的信念十分堅定,再加上她性格外向,為人豪爽,因此在革命黨人中頗愛尊崇。

據周作人回憶,魯迅曾評價秋瑾“很能幹,有話當面說,語氣很堅決,不轉彎抹角,所以有不少人怕她。她愛唱歌,好合群,性格爽朗,而且善豪飲,講話精闢,熱心公益,所以很多人喜歡和她接近。雖然秋瑾姑娘生的秀氣,但人品很高。”

從這段評價中可以瞭解到,魯迅對秋瑾是十分熟悉的,也是非常欣賞的。

秋瑾曾對魯迅拔刀相向,秋瑾和魯迅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那麼為何會發展到拔刀相向的地步呢?

1905年,清廷為了打壓在日留學生的反清情緒,透過公使向日本政府請求,希望他們能限制在日中國留學生的革命活動。

日本政府在清政府的再三請求下,頒佈了《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

規則出來後,中國留學生大譁,他們認為“取締”二字是對清國留學生的侮辱,於是紛紛扔下課本,走向東京街頭示威、靜坐、遊行……

不過,隨著事態的進展,在日留學生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秋瑾為學生代表的聯合會,她們極力勸說留學生罷課回國,繼續革命並興辦教育;另一派則是以汪精衛為代表的維持會,認為應當繼續完成學業,再以所學救國。

聯合會的學生恨維持會的學生貪生怕死,於是自發組建了糾察隊,帶著棍棒上街,見到留學生便威脅他們,只要對方稱不回國,就會被他們痛毆。

有留學生表示,沒有看過規則內容,怎麼好下定斷呢?結果遭到聯合會留學生憤怒的回覆,說沒什麼好看的,他們認為如此便是如此。

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一貫冷靜的魯迅選擇了維持會。

秋瑾曾對魯迅拔刀相向,秋瑾和魯迅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就在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時,日本紙媒發表社論,嘲笑中國留學生“出於清國人自有的放縱卑劣的意志,其團結也頗為薄弱”。

革命黨人陳天華為之感到羞憤,毅然投海而死。

陳天華的死,在留學生中引發了極大的轟動,他們在東京的富士樓舉行了抗議日本政府頒佈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的大會。

魯迅和秋瑾都參加了這次大會。

會上,準備回國繼續革命的秋瑾,數次提到陳天華,語聲哽咽,泣淚不止。

隨後她情緒激昂,從靴子中拔出一把倭刀,聲稱,歸國後,誰若投降滿虜,賣友求榮,便吃她這一刀!說完,便將倭刀砍在桌子上。

自然,這一切魯迅都看在眼裡。

1906年,憤然回國的秋瑾,投身於革命事業中。她編制光復軍制,積極響應其他省起義,準備發動金華起義。

然而起義尚未打響第一槍,秋瑾便被同志出賣,被捕入獄。

1907年7月15日,清廷經過倉促審訊後,見秋瑾拒不吐供,於是把她殺害於紹興的軒亭口。

秋瑾去世後,魯迅非常憤慨,在參加了她的追悼會後,有過很長時間的思考,後來他還在多篇文章中稱讚過秋瑾。

(參考史料:《秋瑾評傳》《魯迅回憶錄》)

TAG: 秋瑾留學生魯迅取締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