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屯墾戍邊為啥不成功?原因:士兵找不到物件,沒有老婆沒有家

屯墾戍邊,是兩個詞,屯墾是駐紮下來開墾田地的意思,戍邊就是在邊疆守衛的意思。不過,這兩個詞通常一起用,強調的是後一個的意思。

在我國,“屯墾戍邊”的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期,漢廷就總結了西征失敗的教訓,開始“置校尉,屯田渠犁”,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條件。公元前60年統一西域後,西漢在西域的屯田又進一步擴大,屯田士卒亦兵亦農,亦耕亦戰,不僅為軍隊提供了糧草,保障了軍隊的戰鬥力,而且發展了生產,繁榮了經濟,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也是維護西域社會安定和發展西域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

古代屯墾戍邊為啥不成功?原因:士兵找不到物件,沒有老婆沒有家

所以,自漢朝以後歷朝歷代都把屯田作為統一、經營西域的一項重要措施。其中,唐、清兩朝屯田規模最大,收效最為顯著。但是,隨著中原王朝的興衰,這一舉措都沒有取得完美的成功。分析其原因,主要在於這兩個字:女人。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族,潁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御史大夫。他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增加農業生產,振興經濟。同時,在抵禦匈奴侵邊問題上,他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禦匈奴攻掠。

公元前169年,晁錯給漢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企圖使蠻夷與中國的軍隊相結合,“兩軍相為表裡,各用其長技”,同時,主張主動地向匈奴出擊,但被漢文帝委婉地拒絕了。後來,他又提出了《守邊勸農疏》和《募民實塞疏》,主張積極防禦的策略。其中,《守邊勸農疏》中有這樣一段話: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復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贖罪及輸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慾往者。皆賜高爵,復其家。予冬夏衣,廩食,能自給而止。

古代屯墾戍邊為啥不成功?原因:士兵找不到物件,沒有老婆沒有家

這段文字譯成我們今天的白話文就是:皇上擔憂邊境是天下人的幸事,派遣將領、官吏和兵士用來治理邊塞,這是很大的惠民政策。然而命令遠方之兵士守邊塞,一年一換,難以瞭解熟悉胡人的特長,不如選擇常年居住的人,安家室置田產,用來防備……先搞房地產,後置備耕田的器具,招募罪犯和免除刑罰的人來住;如果不夠,就招募家丁、奴婢、贖罪的人和輸送奴婢想要拜爵的人;如果還不夠,就招募想要去的人。都賞賜高官,安置他的家。給予冬天和夏天的衣服,和充足的糧食,直到能自給自足為止。

古代屯墾戍邊為啥不成功?原因:士兵找不到物件,沒有老婆沒有家

晁錯說,只有遷徙百姓充實邊疆,才能使邊疆不再有戰事,邊疆的百姓像父子一樣相互保護,而不再有被入侵的憂患(徙民實邊,使遠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虜之患)。但是,他的這一主張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真正才得以實現,漢朝政府最先是今內蒙古巴彥淖爾這個地方進行了大量的移民,開墾農業種植,興修水利工程,僅公元前121年,在朔方郡開鑿灌溉渠道,就用工數萬人,歷時兩三年。朝廷不但發給這些人安家費,還給這些人蓋房子、發補貼,允許他們帶家屬紮根邊疆,確實充實了邊疆的人口,達到了屯墾戍邊的目的。

古代屯墾戍邊為啥不成功?原因:士兵找不到物件,沒有老婆沒有家

但是,問題也隨著後來中原王朝實力的衰弱而削減了,那些被移民過來的人,很快也都會跑回去,很難做到紮根邊疆。我們以敦煌為例,在漢唐時,這裡無疑是個盛大輝煌的地方,但到了宋元,這裡基本屬於衰落的狀態,至明朝則進入歷史上的最低谷,敦煌的漢唐子孫消失無蹤。

對此,《敦煌縣誌》的記載是這樣的:“明嘉靖初,為吐蕃所擾,民皆內徙,土地沒於吐蕃。”意思是,當時這裡的漢族人全都逃跑回了內地。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後二百年敦煌曠無建制,漸漸衰敗,成為“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為什麼呢?原因主是沒有女人,用一句話說就是:沒有老婆安不了心,沒有兒子扎不了根。女人是家,有了它,一切就心安了,紮根也便自然而然。(文|路生)

TAG: 邊疆西域屯田戍邊屯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