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親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世系,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怡親王胤祥,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自己的後代換來了莫大的榮耀。

初代的怡親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說是雍正皇帝最為信賴的兄弟,同時也是他最為倚重的大臣。

雍正同十三爺胤祥的情誼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並且培養的,當初怡親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養給了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堅定的站在了雍正一邊,期間還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備受康熙寵愛的他,也開始遭到了康熙的疏遠和冷落,再也沒有出現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臺上。

而在雍正登基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自己的這位患難兄弟冊封為“和碩怡親王”,並且為了表示對於胤祥的器重,還將他的生母封為敬敏皇貴妃,同時安排重新下葬,還是與康熙同葬入景陵地宮。

雍正親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世系,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受封為怡親王的胤祥也沒有讓雍正失望,不管是協助雍正穩定政局,處理朝政,還是推行新政,祛除積弊,都發揮了積極而又重要的作用,成為雍正最為信賴乃至最為倚重的大臣。更讓人難能可貴的是,胤祥一直保持著謙虛謹慎的風格,始終沒有過居功自傲和侍寵驕縱,特別是雍正原本想讓胤祥葬入自己的泰陵地區,但是胤祥“吞吐明志”,堅決反對,這讓雍正對於胤祥是更加的欽佩與感動。

雍正八年(1730年),怡親王胤祥去世,雍正極度的傷心難過,特為其上諡號為“賢”,下旨配享太廟,並將其在雍正朝時期的名字“允祥”不用避諱雍正而直接重新改回“胤祥”,足可見雍正對於胤祥的愛戴之情。

雍正親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世系,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與此同時,雍正冊封為胤祥的第七子弘曉襲承了胤祥的“和碩怡親王”的爵位,並且專門下旨:

“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此也標誌著雍正用旨意和制度的形式,正式確定了“和碩怡親王”為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級的親王爵位。

雍正親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世系,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正式將“怡親王”列入“鐵帽子王”的序列。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藉著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之機會,恢復諸王最初封號,重新釐定了爵位的傳承世系,清朝時期著名的“鐵帽子王”制度也就此確立。

乾隆皇帝首先釐定的是在清朝初年為大清王朝建立並且一統天下過程中功勳卓著的八位“鐵帽子王”的傳承世系,即禮親王代善世系、鄭親王濟爾哈朗世系、睿親王多爾袞世系、豫親王多鐸世系、肅親王豪格世系、莊親王碩塞世系、克勤郡王嶽託世系、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世系。而怡親王胤祥,則是因為其在清朝政局發展與江山穩固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成為了第九位“鐵帽子王”,也成為了第一位清朝統一天下後被冊封的“鐵帽子王”。

由於第二代怡親王弘曉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當年去世,弘曉的次子永琅襲承了“和碩怡親王”的爵位,成為了第三代怡親王,也成為了釐定“和碩怡親王”的“鐵帽子王”世系地位後第一任享受這一榮譽的怡親王胤祥的子孫。

雍正親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世系,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第五代怡親王載垣,在“辛酉政變”後,被廢黜了爵位,怡親王的“鐵帽子王”世系地位也遭到了廢黜。

第五代怡親王載垣,是第四代怡親王奕勳的次子,於道光五年(1825年)襲承怡親王的爵位。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在彌留之際,冊封為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這也就是俗稱的“顧命八大臣”,其中載垣為顧命八大臣之首。

雍正親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世系,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但是後來顧命八大臣與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以及恭親王奕訢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於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也稱“祺祥政變”,此後便開始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時期。

作為顧命八大臣之首的載垣在“辛酉政變”後,被拿下問罪,更是被逼自盡,其“和碩怡親王”的爵位也被廢黜,同時“怡親王”也別踢出了“鐵帽子王”的序列中,此後整個世系被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恢復了“怡親王”世爵。

雍正親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世系,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TAG: 親王雍正世系爵位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