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吐渾平定河朔,遭構陷存孝舉兵-五代十國記後唐篇02

微信搜一搜

聽海潮

位於河朔地帶的鎮州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此地與河東相鄰。鎮州節度使王鎔與汴州和幽州秘密結好,被河東探知。

李克用一看,這是隨時準備在我的後院放火啊!

河東第一戰將李存孝建議李克用乘雲州大捷之際,一鼓作氣解決掉鎮州。李克用深以為然,於是派李存孝等人率軍進攻鎮州,鎮州大敗。

赫連鐸趁河東與鎮州交戰之際,再次冒壞水,慫恿幽州節度使李匡威出兵進攻河東掌管下的雲州。

李克用悄悄返回雲州,出其不意,大破幽州軍隊。

吐谷渾本是鮮卑族的一支,居住在甘肅、青海一帶,隋朝時曾興盛一時,到了唐朝初年,被唐軍數次打敗。王昌齡曾寫道“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其實那時候的吐谷渾早已經被打殘了,王昌齡詩裡的吐谷渾只是泛指敵軍,並非真的是指吐谷渾。吐谷渾後來為吐蕃所滅,只剩一些殘部歸順了唐朝,流散到了今內蒙南部、山西及河北北部一帶。到了唐末五代時期,吐谷渾數次為李克用父子所打敗,其領地多被侵佔。

赫連鐸繼承下的吐谷渾正是處在這個時期。此時再度被李克用擊敗,赫連鐸徹底丟失其根據地雲州,吐谷渾所部再度流散,曾先後依附於後唐、後晉和契丹,後來逐漸被其他民族同化,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正當李克用平定河朔,聲威大震之際,河東內部出了一場內訌。

李存孝舉兵反叛。

這場叛亂,原出自於李存信的構陷。

李克用曾經收過很多義子,民間傳說有十三個,號稱“十三太保”,但實際上遠不止這麼多。

在李克用的眾多義子裡面,李存孝最為驍勇,戰功赫赫,估計平時也不怎麼謙虛。而李存信本身也並非無能之輩,但就是非常嫉妒李存孝的名頭。

起初,鎮州節度使王鎔仗著幽州的支援,率兵進攻李存孝駐守的邢州。李克用派李存信前去救援,但李存信巴不得李存孝戰死,所以按兵不動。李克用也知道李存信那點心思,所以另派了旁人。

從此李存孝和李存信互相視若仇敵。

鎮州王鎔和幽州李匡威合謀想瓜分定州王處存的地盤,王處存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遣李存孝、李存信和李存審分頭領兵去救。

結果仗沒打勝,李存信就在李克用面前進讒言,說李存孝同王鎔暗中勾結,有意避戰,以致全軍失敗。

李存孝聽說之後,自恃戰功卓著,也不辯解,而是直接耍起了小性子——你不是說我暗通王鎔嗎,那我乾脆就真的和王鎔聯合算了!

於是李存孝致書王鎔表示結好,並派人向汴州下書,表示歸降,同時向唐朝朝廷上表,例舉李克用的罪過,請兵討伐河東。

朝廷那幫老官僚比泥鰍都滑,直接把球踢了回來,命王鎔援助李存孝共討河東。

其實李克用不可能聽信李存信的一面之詞,更何況李存孝是其心腹愛將兼義子。像這種情況,李存孝應該當面向李克用說清楚,這件事也就化解過去了,畢竟李克用是瞭解李存信的心思的。

但李存孝不這麼做,而是任性耍脾氣,讓自己從有理變成了沒理。

李克用聞訊大怒,親自領兵來找李存孝和王鎔算賬。

河東軍隊兵臨鎮州,王鎔馬上就認慫了。

河東大軍將李存孝駐紮的邢州團團圍住。李存孝到底是一員猛將,主動率軍出城,把仇人李存信的大營踩了個稀巴爛。

李克用想在邢州四圍挖塹壕,困死李存孝,結果被李存孝帶人出來一通亂踩,塹壕始終挖不成。

這時候,有個叫袁奉韜的偏將派人對李存孝說“您所畏懼的只是大王,其餘諸將都不是你的對手。塹壕挖成以後大王就會離開,只留下其他將領在此攻城,即便挖成了塹壕能阻擋得了你的精銳之師嗎?”

李存孝一聽,忽忽悠悠就上當了,停止了衝擊。塹壕挖成之後,李存孝無論如何也衝不出去了,而李克用本就為捉拿李存孝而來,怎麼會走呢?而且這個袁奉滔,原先是朱溫的人,是被李存孝生擒活捉過來的,他的話怎麼能輕信呢?

圍城日久,城中糧食快吃沒了。李存孝無奈,在城頭向李克用哭訴:“兒蒙父王大恩,才能位列將帥,若非李存信構陷,我也不會反叛。如今能活著見到父王,但能說上一句話,雖死無憾!”李克用也落淚,讓夫人劉氏進城面見李存孝,好言寬慰一番,將其領出城來見面。

寫到這裡咱們也能看出來,李克用真的很是喜愛李存孝,不然不會讓夫人親自進城見他,大概是因為李存孝自幼在李克用夫婦跟前長大,感情還是很深的。

李存孝見了李克用跪倒磕頭,說這都是李存信的誣陷,自己本沒有罪。李克用一聽這話來氣了:“你給王鎔、朱溫寫信,數落我多少罪狀,這也是李存信誣陷的嗎?”於是將李存孝押回太原。

李克用根本不想殺李存孝,但李存孝舉兵叛亂確屬事實,總得給眾人一個交代。於是喝令武士將李存孝推出去殺,李克用幻想著兩旁眾將能有人出列高喊“且慢動手”,他就順勢赦免李存孝的死罪。

結果沒想到劇本沒這麼安排,李存孝人緣太差,沒一個求情的。將令不能更改,於是只得將李存孝殺了。

事後,李克用一是傷心李存孝的死,二是深恨諸將不能容納李存孝,一連十多天無心處理事務。這裡其實也暴露了李克用的一大缺點——管理沒有章法。李存孝固然是死罪,但誣陷別人的李存信呢?李克用沒有追究李存信罪責。估計是認為已經死了一員大將了,不能再殺另一員大將,但絲毫不予處分顯然也沒有道理。

反倒是因為康君立與李存信交好,而且歷來也不待見李存孝,此時又藉機說了李存孝一些壞話。李克用一怒之下把康君立用毒酒毒死了。

李存孝的大名在中國民間可謂老幼皆知,所謂“王不過霸,將不過李”,就是說武將裡頭武功最高的就要數霸王項羽和李存孝了。小說和影視裡的李存孝是神一般的存在,年僅十歲就徒手打死猛虎,還能把猛虎屍體扔到河對岸,武功天下第一,排行第二的王彥章在他手底下走不過兩個回合。

但事實上李存孝死的時候王彥章還是個無名小卒,兩人根本沒見過面。李存孝確實武藝高強,《舊五代史》說他“蓋張遼、甘寧之比也”,說他和三國時期的張遼、甘寧一樣勇猛,這跟民間傳說還是有差距的。

其實,歷史上的“名將”並不一定就像咱們民間所說的那樣武藝高強、十八般兵刃樣樣精通,歷史上也決不存在小說裡寫的那種靠比武奪帥印的事情,所謂“名將”更多的是指其長於排兵佈陣,於兩軍對陣之時進退有據。事實上,兩軍對壘的時候,比拼的是軍隊整體素質,而將領個人的武藝實在是微不足道,你如果幻想著在戰馬上玩兒一些高難度動作,那是完全沒必要的,一來非常耗費體力,二來很容易摔下去,第三,很可能成為冷箭的目標。

李存孝就是咱們所說的後一種名將,真正的名將,這跟他從小在軍營裡摸爬滾打有著密切關係。當然也有天分在裡頭,要不然在軍營里長大的人不在少數,為什麼冠軍是他,不是別人?天分這種東西只能從基因裡去找,可史書上沒有記載李存孝的原生家庭是幹什麼的,咱也不能瞎編,至於小說裡寫的他是天神下界之類的故事,跟咱這套書不是一個路子,就不採用了。咱們所知道的就是他跟隨李克用東征西討,多次充當先鋒官,很少有敗績,戰功冠絕諸將,因此李克用對他非常喜愛。

李存孝是天生的戰將,但在為人處世方面卻近乎幼稚,這從前文就能看出來。當初攻下潞州的是他,而李克用卻任命康君立做潞州節度使,李存孝氣得一連十幾天不好好吃飯。他知道李存信嫉妒他,要跟他爭風頭,因而故意屢屢搶機會立功,偏要壓李存信一頭。這就好比一個好勝的小學生,仗著自己學習好,在課堂上頻頻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風頭一定要蓋過同桌。李存孝的心態大致就跟小學生一樣。李克用還是非常瞭解他的,這樣的心態怎麼能做獨當一面的節度使呢?

其實無論是李存孝的軍事素質還是其心理素質,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生長環境決定的。李存孝是李克用在掃蕩代北時虜獲的眾多人口中的一員,李克用看他年紀很小就收養在身邊。

李克用認了很多義子,實際上無非是給自己培養“敢死隊員”,待遇跟自己的親兒子當然不能比。李存孝年紀雖小,畢竟知道自己是寄人籬下,而且沒有父母的關懷,因而懂得一定要事事表現得很好才能討得主人家的歡心,自己也才能得到必要的賞賜,從而活下去。一旦有人跟他在主人面前爭表現,按照他的理解,那就等於是在挑戰他的生存權。

生存才是最好的老師,為了生存下去,李存孝每天都必須拼命,堅持不下來的話早就死了,這對李克用來說無非是死了一個小俘虜,根本不算什麼。

我想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所軍校能這樣培養學生。這大概就是李存孝的成長曆程——少無所依,一切只能靠自己的努力爭取,在養成超群的軍事素養的同時,也養成了爭強好勝並且剛烈得近乎偏執的性格。李克用的其它義子在軍事上比不過李存孝,因為他們都沒有這樣的經歷。

如果從軍事能力和為人處世兩個角度來衡量的話,跟同列的李嗣源相比,李嗣源的軍事能力能得85分,為人處世可得95分;而李存孝的軍事能力可得95分,但為人處世在60分以下,屬於嚴重偏科。這就造成了二者截然不同的命運,一個後來當皇帝,一個則被殺。

TAG: 李存孝李克用李存信鎮州吐谷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