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具的革新,為何能推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

1、農耕文明的興起

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處於以男耕女織為代表的農耕經濟階段,農耕經濟以農為本,強調農業的發展能影響一個王朝的興衰:

夫農,天下之本也。——《漢書》

而農具的革新,便是促進農耕文明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上古社會,先民尚未學會種植業的時候,只能依靠狩獵維持生活。

我們知道,遠古時期,人類只能憑藉簡單的石刀、石斧等粗製的石器進行狩獵,其效率和危險性不言而喻。

在《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建立華夏部落聯盟後,才教會大家按【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農具的革新,為何能推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

【黃帝】

播種五穀,帶給華夏民族的好處很多,首先種植業為我們帶來了更多更穩定的糧食來源,其次它解放了勞動力,可以讓大家的重心從生存,轉移到其它領域。

可以說,穀物的出現,改變了上古先民的生活方式,推動了其文明程序。

2、農具和社會變革總結

農具的演變

奴隸社會時期,大家用來耕種的工具叫做耜與耒,這兩種工具都是用來挖地鬆土的,《豳風·七月》記載:“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

不過,這兩種木製的農具,對於那種土質較硬的區域,便顯得無能為力,所以,商周時期的人,聚集地通常選擇在平原開闊地帶或者靠近河流的區域,好方便種植。

農具的革新,為何能推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

【耜與耒】

工具的好壞,決定了糧食的產量,而糧食又影響人口增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從改進工具入手,其中改進工具又分為二種思路:

一、創新農具型別;

二、改變生產方式。

舉個例子,耜與耒只能耕作一些土質柔軟的區域,那我們可以設計出一款可以針對各種環境的工具“曲轅犁”。

耕作工具有了,但農業生產除了需要耕作外,還需要灌溉,這時候咱們就可以請出“風車”和“水車”。

農具的革新,為何能推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

【水車】

生產方式,大家比較熟悉的便是牛耕了,早在商周時期,便有了用牛耕地的記錄,只是當時牛還是一種比較珍貴的動物,大家常用的還是一種叫做“耦耕”的耕作方式。

耦耕,指的是兩個人一前一後,前者拉動工具,後者合力配合。

農具的革新,為何能推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

【耦耕】

耦耕這種原始的耕作方式,反映出了農業技術的發展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社會變革

在歷史學家總結的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鐵質農具的出現。

周朝實行井田制,土地歸周王所有,百姓可以使用,但無權買賣,百姓需要定期給周天子繳納田賦,用來滿足周天子王室和軍隊的日常使用。

這種原始的土地制度,適用於生產力有限,大家只能耕作這麼多的情況下。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不再滿足於這種形式,他們開始鼓勵百姓實施“土地私有制”,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方式。

農具的革新,為何能推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

【農具】

商鞅變法,將【重農】列為首要目標,他認為秦國的優勢在於地廣人稀,生產力不足,只有鼓勵本國人民大肆開闊土地,土地產量歸自己所有,只需要定期給國家繳納賦稅,如此一來才能調動民眾激進性。

並且,這樣還能夠吸引六國的百姓,到秦國定居。

人口和土地的增加,帶給戰國時期各大諸侯國的問題很多,比如該實行怎樣的土地所有制,該怎麼劃分這些新增加的領土?

我們知道,商周時期中央朝廷對地方的管理方式,是以血緣關係為主的分封制,這種手段顯然不適用於戰國時期。

畢竟,周朝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了後來者:單純的分封制會隨著血緣關係的淡化,讓國家重新走向分裂。

農具的革新,為何能推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

【農耕】

秦朝在選擇對地方的管理制度時,便採取了“郡縣制”,這種不依靠血緣,而由朝廷派遣官吏到地方的形式,來管理地方。

漢承秦制,劉邦又覺得秦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為沒有藩國,便在郡縣制為主的情況下,又實行分封制。

小農經濟以農業為中心,其中農具又為“農耕”之首,古代的統治者為了推動農業的發展,不光會派遣官匠打造農具,官府還有專人負責農具的管理事宜。

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後,農民手中的農具幾乎都是官府工匠打造的制式農具,不過這種統一打造的農具也存在著不小的問題: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

參考資料:

【1】《史記》

【2】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

TAG: 農具農耕工具耦耕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