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為何沒統一中國?謀士將領輩出,遺憾的是始終缺少一類人才

自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後,東周步入了浩蕩的戰國時代。歷史的程序彷彿具有魔咒,混亂的時代往往會向秩序的一端發展:春秋時期眾多周天子分封下的諸侯國漸漸的或被吞併、或依附、或殆盡,在戰國時代就只剩下了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個大國互相角力,還有中山、衛、宋國在大國的重壓之下戰戰兢兢。

齊國為何沒統一中國?謀士將領輩出,遺憾的是始終缺少一類人才

其中東方有一個大國在春秋時期利用其優渥的地理優勢,拔得頭籌——勵精圖治的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成為中原地區首霸。

其後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齊國國力縱然有些許起伏波瀾,但仍然能夠作為一方不得令其他國家忽視的霸主。

都說獨木難支,能讓齊國實力延續到戰國後期的,除了歷代君主的努力,還有眾多幕僚謀士、武將。亂世造英雄,春秋戰國的謀臣武將如同雨後春筍般俯拾皆是:

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戰國時期,齊國的謀士將軍都有些誰。

首屈一指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孫武的後人——孫臏,中國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早年他曾與龐涓師從鬼谷子習兵法。後來其師兄弟龐涓出任魏將,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於是設計施以臏刑,因有了“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後來孫臏逃到了齊國,成為了田忌門客,幫助當朝重臣田忌賽馬獲勝,這膾炙人口的“田忌賽馬”的故事的主角便是孫臏。

後來孫臏被推薦到了當時的齊威王面前,威王十分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命他為軍師。

周顯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命龐涓率軍圍住趙都邯鄲。第二年,齊國出兵8萬救趙。孫臏在這場著名的“桂陵之戰”中,採取了‘’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大敗魏軍,活捉了大將龐涓。後又在馬陵之戰中,用“逐日減灶”的方法迷惑龐涓,誘使驕傲自負的龐涓棄掉步兵主力,只用前鋒的輕車銳卒追趕齊軍。齊軍則以逸待勞,於馬陵大敗魏軍,殺龐涓,擄去了魏國的公子申,大獲全勝。

齊國為何沒統一中國?謀士將領輩出,遺憾的是始終缺少一類人才

在桂陵、馬陵之戰中,田忌作為主將,也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他與參謀孫臏互為配合,戰勝了魏國。

當朝的齊威王其實是一個十分重視人才,求賢若渴的明君,在他執政期間還有一位十分有名的相國——鄒忌。

兩人流傳的“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典故,成為後世君王採納諫言的一個美談。

鄒忌,戰國時期齊國人。在齊威王時期,他以鼓琴遊說齊威王,被任命為相國,受封於下邳,號成侯。

他曾用自己的例子“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來委婉地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革新政治,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

齊國為何沒統一中國?謀士將領輩出,遺憾的是始終缺少一類人才

在戰國時期的齊國還有諸如田單、匡章、田盼等等,為齊國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齊國最終沒能出現像商鞅這樣勇於變法、敢於變法的謀臣,否則歷史說不定將被齊國改寫。

TAG: 孫臏齊國齊威王田忌鄒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