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發配人犯到邊關,衙役押送千里,雖是苦差事,為何樂此不疲?

在電視劇《水滸傳》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當人犯罪之後,罪犯的額頭上會被刺上一個‘’囚‘’字,然後發配邊疆,這個過程稱為‘’刺配‘’,罪犯帶著厚重的枷鎖,在兩個衙役的陪同下步行幾百公里前往邊疆苦寒之地,宋江、武松、林沖、盧俊義都被刺配過,林沖和盧俊義一路上還受盡了衙役的百般折磨。

古代發配人犯到邊關,衙役押送千里,雖是苦差事,為何樂此不疲?

很多人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不直接把犯人關在牢裡面,而要大費周章地安排兩個衙役押送犯人去邊關,既花錢又費力,不經濟不環保。

在古代,發配邊關的刑罰僅次於死刑,流放是對犯了重罪的人網開一面,以示皇帝的仁慈之心,發配邊關的人要遠離故土,前往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一般情況下,流放的犯人都有去無回,而且流放之路艱難險阻,完全靠步行,有些犯人還沒抵達終點就在中途病死了,到達邊關的犯人也是充軍、戍守邊關、墾殖荒野,要歷盡九死一生。

《水滸傳》中,押送林沖的兩個衙役被陸虞候買通,企圖謀害林沖,可惜奸計未能得逞,還被魯智深狠狠地教訓了一頓,於是有了‘’大鬧野豬林‘’這一段;盧俊義在流放的過程中被燕青所救,兩個衙役被燕青殺死。由此可見,負責押送犯人的衙役不僅是個辛苦活兒,而且可能有性命之憂,說不定就遇到犯人的同夥搞事情,可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衙役會去爭取這份差事。

古代發配人犯到邊關,衙役押送千里,雖是苦差事,為何樂此不疲?

這是為什麼?

首先,別相信演義和小說,犯人在流放的過程中逃跑或者被同夥救走的可能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很簡單,因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如果犯人逃跑了,那麼家人肯定會受到牽連,除非你是孤家寡人一個,如果真的逃跑了,那麼就會全國通緝逃犯,這時候就會罪加一等,等著你他的只有升格為死罪。所以說犯人逃跑的機率極小,押送犯人的風險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古代發配人犯到邊關,衙役押送千里,雖是苦差事,為何樂此不疲?

其次,衙役能從這份差事中撈到不少的好處,出差補助必然是少不了。一路上的吃喝用度都是公費支出,衙役可沒道理自己墊資,習慣了這種顛沛流離的本職工作,其實這種小日子過得還算挺舒服的,押送犯人相當於出差,不僅能拿到自己原有的工資,而且還能獲得一份額外的補貼,這份補貼相當於兩年的工資,還是相當可觀的。

除此之外,犯人的家屬擔心犯人在流放的過程中受罪,只要經濟條件允許,都會給同行的衙役一筆豐厚的錢財,希望衙役能夠善待犯人,讓犯人少受點苦,衙役也會跟著沾點光揩點油水。

古代發配人犯到邊關,衙役押送千里,雖是苦差事,為何樂此不疲?

古代刑罰眾多,發配邊關是折磨人時間最長的一種刑罰,犯人基本上後半輩子就要在地獄一般的異域中度過,同行押送的衙役也要跟著受罪,雖然能掙些錢,但是來回要走上千裡甚至幾千里路,這也是很折磨人的歷程。不過,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大多數時間中,生產力並不發達,民生多艱,錢是很難掙到的,衙役這種底層公務員屬於賤籍,從事了這樣一份有油水的差事,也可以衣食無憂,飽暖度日。

TAG: 犯人衙役邊關押送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