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楊家溪的大榕樹,陶淵明筆下的守拙歸園田

晉時期的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所著《歸園田居》一詩中亦曾表達這樣一個心境: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福建霞浦楊家溪的大榕樹,陶淵明筆下的守拙歸園田

福建霞浦的楊家溪,一排大榕樹下。有一對身著蓑衣的老農,擔著水桶的農婦和他們牽著的一條牛,常年在這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演繹著一幅陶淵明筆下描述的那個情景。霞浦楊家溪又名九鯉溪、七里溪,是太姥山三大主要景區之一。但更多人只是因楊家溪那片大榕樹而來,楊家溪名字的來歷還和歷史上的北宋楊家將有關聯,北宋時期的名將楊宗保,穆桂英的兒女楊文廣、楊金花在此平定南蠻第十八洞,因此得名楊家溪。

福建霞浦楊家溪的大榕樹,陶淵明筆下的守拙歸園田

每天上午的楊家溪,在晨光沐浴的大榕樹下,早早就聚集了一大群拿著長槍短炮的大師,一個老農牽著一頭牛,亦農婦擔著一對桶。 在人造煙霧襯托出的氛圍裡走來走去,展示出一幅勞動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樸生活畫面。

福建霞浦楊家溪的大榕樹,陶淵明筆下的守拙歸園田

鏡頭前這個貌似遠古時代的詩情畫意,呈現在現代這個無需吝嗇膠捲的數碼時代,大師們的相機發出機關槍一樣的快門聲,劈里啪啦此起彼伏。

古往今來,人們都有一種迴歸山水田園融入自然生活的嚮往,

看遠山如黛,沐明月星漢。聞草木幽香,聽溪水潺潺,蛐蟲唧唧。何嘗不是每一個生活在大城市高樓大廈裡的現代人的追求。楊家溪大榕樹下每天所演繹的那個場景,不過是人們各種理想境界中的一種而已。

福建霞浦楊家溪的大榕樹,陶淵明筆下的守拙歸園田

霞浦的海景灘塗,近年來吸引了無數的中外攝影家前往。和霞浦沿海巨大的海景灘塗相比,楊家溪不過是鳳毛麟角之一。但卻是每一個來霞浦的攝影人必來的一個地點。以至於有人說,每天成百上千的攝影人來到這裡,站在同一個機位,以相同的視角拍攝著被別人無數次拍攝過的東西,每天都在量產成千上千幅同一個場景同一個題材的攝影“大作”。

福建霞浦楊家溪的大榕樹,陶淵明筆下的守拙歸園田

這點上我就不苟同。有人拍風景,有人拍風光,風景只是到此一遊,風光則是風景與光影的優美組合。風景是靜止的,光線則是時刻在變,加上行雲流水般的仙霧繚繞,還有人物在畫面中不同的造型和位置。就有無數個構圖,加上相機鏡頭不同的焦段,加上左右高低一米之距的機位,得到的角度和背景都是不同的。如此多的變幻莫測在你眼裡只是一個畫面,證明你只是一個囫圇吞棗的到此一遊。

福建霞浦楊家溪的大榕樹,陶淵明筆下的守拙歸園田

即使是對於沉浸於快門感和到此一遊的朋友,至少這個畫面是屬於他自己拍回來的。所以不管你是不是到此一遊中的一員,都不應該說這樣的話。每個人追求的快樂不同,喜歡就好。

福建霞浦楊家溪的大榕樹,陶淵明筆下的守拙歸園田

小隱於野,大隱於市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有人理解為閒逸瀟灑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徑中才能得到,更高層次的隱逸生活是在都市繁華之中能獨善其身,找到一份寧靜。還有更深的理解則是說的是那些所謂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是隻是形式上的“隱”而已,真正到達物我兩忘的心境,是無論身處山野田園或是市井街道乃至官至朝中,都是大智若愚、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隱者。

福建霞浦楊家溪的大榕樹,陶淵明筆下的守拙歸園田

做回山裡人,與山野為鄰,忘卻世事,沉湎綠野仙蹤。卻更是許多現代人疏解日常工作和生活壓力的一種方式。

福建霞浦楊家溪的大榕樹,陶淵明筆下的守拙歸園田

想拍楊家溪不用太早,因為榕樹後面的山比較高,太陽快九點才露出了,如果你是個影友,又是自駕前往,可以在其他地方拍了早上霞浦灘塗的日出再開車過去。還有就是陰天就不要過去了。有太陽和沒太陽的景緻是天壤之別。

福建霞浦楊家溪的大榕樹,陶淵明筆下的守拙歸園田

我們都是自己帶著煙餅,運氣好的話,就錯開那些攝影團,單獨請兩位老人家當模特,不然機關槍一樣的快門聲,會讓我感覺深陷重圍。楊家溪距離霞浦縣城有點遠,不過好在現在導航方便,大家按點直接導航過去就可以 。霞浦周圍還有很多值得亦遊亦攝的好風景。當地海鮮也不錯。即使自駕,也最好請個當地嚮導,因為自己知道路線,也搞不懂潮汐的起落。我這些年出遊,習慣記錄GPS軌跡,需要GPS線路軌跡的可以留言給我。

TAG: 楊家霞浦到此一遊大榕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