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老家的親戚,按規矩,該怎麼稱呼、怎麼介紹自己<上>?

【導讀】

親戚關係:五服、九族、十八代

直系親屬的稱謂

本文3120字,閱讀需要約9分鐘。

【家事】老家的親戚,按規矩,該怎麼稱呼、怎麼介紹自己<上>?

祖宗十八代

在中國古代,對於冠(成人)、婚(結婚)、喪(喪葬)、祭(祭祖)、鄉(聚會)、射(競賽)、朝(朝見)、聘(拜訪)等社交大事,都有相應的禮儀制度。比如在喪禮上,親屬間就要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及尊卑不同,穿著不同的喪服。

《儀禮·喪服》中規定,喪服由重至輕,分斬衰(cuī)、齊(zī)衰、大功、小功、緦(sī)麻等五個等級,服喪(穿孝服)的時間分別為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三月。此就是所謂的“五服”,越親近的人、穿的喪服就越重、服喪時間越長。

具體到“五服”的輩份,則是從自己(含)開始、上下各五輩,也就是上到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孫、曾孫、玄孫。凡在這九個世代以內的,有一種叫法叫做“未過(出)五服”;這九個世代的人,也叫作“九族”。

古時,對於犯死罪的人有株連九族的處罰;所謂九族,就是指其未過五服的親族。

中國還有祖宗十八代的說法。五服的宗親以外,從高祖往上五輩,依次是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從玄孫往下的五代,依次是來孫、晜(kūn)孫、仍孫、雲孫、耳孫。這十個世代,加上五服範圍內的宗親,一共就是十八個世代,即祖宗十八代。

年父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家裡的宗親都是怎麼稱呼的。首先介紹家庭成員。

父母

對於“父母”的合稱,常見的有“二老”“雙親”“兩親”“爹孃”“爸媽”等口頭叫法,以及“高堂”“嚴君”“尊親”“嚴親”“親闈(讀wéi)”“所生”“椿萱(讀chūn xuān)”等書面用語。

單獨對父親的叫法,有“爹”“爸”“老子”等口語,以及“公”“翁”“尊”“大人”“嚴君”“嚴親”“爺”等書面語或曾用語。其中,“嚴君”“嚴親”有時也代指父母二人。而“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指父親,也寫作“耶”;宋代開始,專門用作對祖父的稱呼。

【家事】老家的親戚,按規矩,該怎麼稱呼、怎麼介紹自己<上>?

五服以內的親屬

單獨對母親的叫法,有“媽”“娘”等口頭語,以及“婆”“娘娘”“姥”“大人”“慈”“家家”和“姊姊”等書面語或曾用語。其中,“家家”、“姊姊”,是古時對母親的特殊稱呼;而現在“母”一字,也可泛稱成年或老年婦女。

舊時的家庭實行一夫多妻制,當父親有多個妻子時,自己的生身母親叫“生母”或“本生母”。若生母是父親的正妻,那麼對父親的其他妻子、則稱“庶母”“少母”“諸母”“妾母”等;口語則稱“姨”“姨娘”“阿姨”“小媽”,或按照序號稱“X媽”。

若生母不是正妻,就要對父親的正妻要稱“嫡母”,口語稱“大娘”“大媽”等;對父親的其他妻子,口語稱“姨”“姨娘”“阿姨”等。

繼父母:母親去世、離異或因故被逐出後,父親再娶之妻稱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離開家門的母親,再次見到後可稱“出母”,或“生母”。若隨母改嫁,那麼就稱呼母親後嫁的丈夫稱“繼父”“後父”“假父”“續父”。

寄父母:自己從小被過繼到了別人家,撫養自己長大的父母就稱“寄父母”,或“義父母”“養父母”。“養父母”還有一個意思是指,本為陌生人,但從小收養自己、撫養自己長大的非親生父母。“義父母”還指父母之外,拜認其他人作為父母,也稱“乾爹娘”“乾爸媽”。

在父母面前,男子要自稱“男”或“兒”,女子要自稱“女兒”。對於“寄父母”“養父母”“義父母”,男子也可對應自稱“寄男”“養子”“義子”,女子分別自稱“寄女”“養女”“義女”。

稱別人的父母時,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自己的父母前面加一個“家”字。如:對別人父母稱“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對別人稱自己父母說“家尊”“家翁”和“家慈”“家母”。

對別人稱呼自己已故的父母要說“先嚴”“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考妣(讀kǎo bǐ)也是對自己已故父母的稱呼。先秦時,父稱“考”、母稱“妣”,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後,父母死後可稱考妣,生前不稱。現在,考妣可以用來稱死去的父母,也可用來稱呼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

【家事】老家的親戚,按規矩,該怎麼稱呼、怎麼介紹自己<上>?

夫妻

夫妻

女方稱呼、介紹自己的丈夫時,除了“老公”“老頭”“爺們”“女婿”“男人”“當家的”“孩子他爸”“外頭的”等常用口語外,還有“先生”“夫”“夫子”“君”“夫君”“夫主”“夫婿”“郎”“郎君”“相公”“良人”“官人”“漢子”等書面語或曾用語。

男方稱呼、介紹自己的妻子,除了“媳婦”“老婆”“娘們兒”“女人”“婆娘”“堂客”“家裡頭的”“孩子他娘”等常用口語外,還有“太太”“妻”“婦”“室”“夫人”“娘子”“渾家”“內人”“愛人”“老伴”“糟糠”等叫書面語或曾用語。

男女雙方向別人介紹自己的配偶時,都可以用的一個稱呼是“物件”。妻子,也稱“妻室”。從嚴格意思上說,中國古代婚姻實行的並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妻多妾制”。對於一個男子來說,只有大老婆才被稱為“妻”“室”,小老婆只能稱為“妾”“偏房”。

舊時,男人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妻子時,常用“賤內”“拙荊”等代稱。當同輩人給自己介紹其配偶時,可直接稱呼男性為“兄”“哥”“弟”,女性為“嫂”“嫂夫人”“弟媳”“弟妹”。

夫妻的父母

公婆,是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舊時,還有“舅姑”“姑舅”“姑章”“姑嫜”等叫法。丈夫的父親稱公公,也稱“老人公”;古代時,曾稱過“舅”。丈夫的母親稱婆婆,古代曾有“姑”“君姑”“嚴姑”“慈姑”“阿姑”等叫法。

現在,女方對丈夫的父母也多半以父母相稱,在他們面前、自稱是“媳婦”。

妻子的父親稱岳丈,還可稱“泰山”“冰翁”“外舅”“外父”“妻父”等。妻子之母稱岳母,也稱為“泰水”“丈母”,舊時也用“姑”“外姑”等稱呼。現在,男方對於自己妻子的父母也多半以父母相稱,在他們面前的自稱是“子婿”“小婿”。

稱呼別人的岳父母,可稱“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對別人稱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個“家”字,即“家岳父”、“家岳母”。

【家事】老家的親戚,按規矩,該怎麼稱呼、怎麼介紹自己<上>?

山東五世同堂的全家福112口人

子女

在子女面前,可自稱“父”或“母”。父母對兒子的稱呼,早年間曾有過“男”“子息”“賤息”“兒郎”“兒男”等;若有多個兒子則可用“長子”“次男”“幼子”之類稱呼,或“大兒”“二兒”“三兒”“小兒”……

對於女兒,可以使用“妮兒”“姑娘”“閨女”等稱呼。兒子之妻,稱“兒媳婦”。早年間只稱“婦”,因兒子稱“息”,所以兒子的妻子就被稱做“息婦”“媳婦”。

女兒的丈夫,稱“女婿”,此外還有“婿”“子婿”“郎婿”“快婿”“女夫”“半子”“東床”“令坦”等叫法。

對別人之子,可稱“令子”“令郎”“良子”“不凡子”“賢子”等,別人女兒可稱“令愛”“令嬡”“閨嬡”。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子女及其配偶時,稱“小兒”“犬子”“小女”“孽子”“不孝子”“小婿”等。

對自己收養的子女,可稱“養子”“養女”“義子”“義女”“假子”等;還有一個稱呼時候“螟蛉之子”(讀míng líng),也是指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

兄弟姐妹

同輩中比自己年齡大的男性,稱“兄”“兄長”或“胞兄”;口語叫哥哥。哥哥也稱“昆”,大哥也叫“長(讀zhǎng)兄”。多個哥哥的,舊時用伯、仲、叔、季來排行,表示大哥、二哥、三哥、四哥。

在古時,“哥”一字除了用來稱呼兄,也曾經用來稱呼父、稱呼弟、稱呼子。

哥哥的妻子叫“嫂子”“嫂嫂”。同輩中比自己年齡小的男性叫“弟弟”“賢弟”,弟弟的妻子叫“弟媳”“弟妹”。

同輩中比自己大的女性叫“姐”或“姊”,比自己年齡小的女性稱“妹”;姐妹在古時也成為“女兄”“女弟”。姐妹的丈夫,稱“姐夫”“妹夫”,或稱“姊婿”“妹婿”。如果兄弟姊妹較多,可以按排行加上一個數字,如二哥、三妹等。

稱呼別人的兄弟姐妹時要在前面加一個“令”字。對別人稱呼自己的兄、姐時,前面加一個“家”字,對別人稱呼自己的弟、妹時,前面加一個“舍”字,如“家兄”、“舍妹”。

寄兄弟姊妹間的稱呼,除“胞”字不能相稱外,其他都一樣。舊時還有結拜兄弟姐妹的,稱“把兄弟”“仁兄弟”“義兄”“義弟”“乾姐妹”等。

TAG: 稱呼父母別人自己五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