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一種本能,要麼第一次就會,要麼就一輩子也不會

說到底,愛情是一種本能,要麼第一次就會,要麼就一輩子也不會。

社會生活的癥結在於學會控制膽怯,夫妻生活的癥結在於學會控制反感。

——《霍亂時期的愛情》

愛情是一種本能,要麼第一次就會,要麼就一輩子也不會

愛上一個人是因為什麼呢?

恐怕沒人能說清,愛情的原因太模糊了,很多理性的分析都是愛情發生之後的倒退,而無法解釋原因,可能是當時一瞬間的衝動,第一眼的驚豔,分別後的思念……

而和一個人結婚的原因,和愛情相比,就明確很多。

找個門當戶對的共同維持自己的生活階層、找個能聽自己說話的人共度人生、找個人相伴到老、找個人生兒育女……為了生活、為了生孩子,甚至為了結婚本身,都是結婚的理由。

與愛情相比,結婚的理由明確而功利,至少能說得出很多種。

愛情是一種本能,要麼第一次就會,要麼就一輩子也不會

寫就《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裡,對愛情與婚姻給出了自己的描繪。

1

馬爾克斯在寫《霍亂時期的愛情》的時候,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聲名正隆,各種社會活動紛紛邀請他,紛繁的活動讓他推遲了小說的創作一年。而再度提筆,見慣了繁華之後的他,跟自己一年前相比,已經產生了很多新的想法。

他想寫老一輩的愛情。

“那個時期,時光的流逝所產生的變化並不那麼快。”在接受阿根廷的一份報紙採訪時,馬爾克斯如是說。

馬爾克斯

簡單說,馬爾克斯想寫的,是上個時代,那個“從前慢”的愛情。

沒有比這個時段的馬爾克斯寫起那個時代的愛情更合適的了,功名、成就、利祿,57歲的馬爾克斯全都擁有了,沒有人,包括其他年齡的自己,比那個時候的他,寫起婚姻與愛情更純粹、更沉穩、更細膩,也更深刻。

2

上個世紀的南美洲,窮小子阿里薩喜歡上了富裕人家的女孩費爾明娜。跟其他愛情故事一樣,費爾明娜也愛上了阿里薩。

“霍亂和愛情有著相同的症狀,迅速擴散,持久蔓延,不能治癒,無法抵禦,無可救藥。

甚至霍亂還比愛情可控一點,選擇不去高危的場所,而愛情,則來得悄無聲息,你不知道自己會在什麼時候愛上一個人,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終止這種愛情。”

——《霍亂時期的愛情》

年輕人之間的愛情,來得快,去的也快。

當費爾明娜來到了一個以她的身份本不該來到的混亂的市場,卻完全著迷於琳琅滿目的商品,尾隨而來的阿里薩出面阻止她,告訴她,這裡不是她應該來的地方。

那一瞬間,費爾明娜對阿里薩充滿失望,也結束了他們之間的愛情。

馬爾克斯沒有明確描寫費爾明娜的心情,也沒有明確給出費爾明娜不愛阿里薩的原因,於是給了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也許阿里薩此時因為害怕失去,而引起了費爾明娜的不適,也許費爾明娜發現阿里薩愛上的不是本來的她,而是他幻想中的一個“花冠女神”而傷心,等等,不一而足。

愛情是一種本能,要麼第一次就會,要麼就一輩子也不會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那個混亂無序的市場,費爾明娜意識到了阿里薩和自己之間的巨大身份差距。

費爾明娜和阿里薩的愛情一直受到家裡的阻撓,為了躲避阿里薩,費爾明娜的父親甚至帶著她長途旅行好幾個月,但這並沒能澆滅費爾明娜的熊熊愛火,甚至因為有了家人的阻止而燃燒得更旺了。

很多時候家境優渥的女孩子和家境一般的男孩談戀愛,終止愛情的並不是家庭,而是兩個人產生的分歧。

家庭的阻撓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兩個人的共同語言,是他們共同對抗的“外敵”,反而掩蓋了兩個人的矛盾,只有當外力消失,兩個人面對彼此的時候,彼此之間的分歧才會讓他們審視愛情。

終結愛情的,只有愛情中的人自己。

費爾明娜選擇了與自己門當戶對的烏爾比諾醫生結婚。

3

費爾明娜與丈夫烏爾比諾在當地是令人羨慕的一對,夫唱婦隨,即使後來逆襲成為富翁的阿里薩也望而卻步,並沒有上演爽文裡“屌絲逆襲搶美人”的情節。

阿里薩的“搶”,只是在暗暗較勁,自己一定要比費爾明娜的丈夫活得時間長,只有這樣,他才有機會,他很清楚,只要烏爾比諾醫生在,他是完全沒機會的。

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的婚姻確實是美滿的,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兩個人生活富裕、子女都事業有成,也算有共同語言,並沒有“貧賤夫妻”的一地雞毛。

然而在這美滿的表象之下,費爾明娜也有著磨人的瑣事,例如婆媳關係,和丈夫親戚的關係,在上流社會和太太們的社交等等。

在今天的社會,人們過多強調婚姻的物質基礎,“貧賤夫妻百事哀”,似乎只要擺脫了貧賤,婚姻就牢固永駐了。

事實上,在金錢之外,生活中的瑣事才是婚姻的第一大殺手。

“比起婚姻中的巨大災難,日常的瑣碎煩惱更加難以躲避。”

普通人的生活沒有電視劇那麼戲劇性,重大事故、出軌等等,其實機率並不高,在幾十年的歲月裡,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小事,就像鞋子裡的沙粒,不起眼,卻讓人無法走下去。

“買哪一種菜”“舊東西不要扔”“開車還是走路出門”“孩子誰接,誰輔導作業”……就是這類的對話,日復一日的重複,把曾有的溫情消磨殆盡。

很多中年夫婦的離婚原因,就在於此,說不出來兩個人之間的巨大矛盾或者情感背叛,只有一個字,累。

阿里薩等了費爾明娜五十年。

但這五十年,不是人們喜歡純化愛情的五十年,不是痴情未婚,守身如玉的五十年。

阿里薩有六百多個情婦,還有未成年女孩為他而死。

從肉體的角度看,阿里薩對費爾明娜的愛情似乎談不上忠貞。

但馬爾克斯說,“心靈的愛情在腰部以上,肉體的愛情在腰部以下。”

阿里薩對費爾明娜的愛情,是心靈的,是精神上的。

正是這種精神上的愛情,在老之將至,顯得更為可貴,也感動了費爾明娜,讓她在丈夫去世以後,不顧兒女的阻撓,和阿里薩終成眷屬。

4

在費爾明娜和阿里薩的老年婚姻裡,兒女的阻撓非常有代表性。

費爾明娜已到中年的女兒認為,在她自己所處的年齡,說愛情已經是“荒唐”的,而在她母親那個年齡說愛情,“那就是卑鄙”。

這種想法恐怕很多子女都會有。尤其很重視家族榮耀的地方。

家族,是個讓很多人干涉家族裡的分子選擇的理由,例如年輕人要考個好大學,光耀門楣,找個好工作,光宗耀祖,而老年人的離婚再婚,對家族榮耀也是種損害。

愛情是一種本能,要麼第一次就會,要麼就一輩子也不會

試想有多少人能接受自己六七十歲的父母、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離婚,再婚?

不接受的原因,也沒有什麼具體的理由,就是隻有一種,不太體面的感覺。

尤其當老年人給出的結婚理由,還是因為“愛情”。

似乎愛情只屬於年輕人,老年人提愛情,有些“不正經”:畢竟一輩子都過來了,為什麼老了反而“折騰”起來?

《霍亂時期的愛情》描繪了最動人的夕陽紅,

“他們已在一起生活了足夠長時間,足以發現無論何時何地,愛情始終都是愛情,只不過距離死亡越近,愛就越濃郁。”

恰恰是“距離死亡越近”,愛情才更濃郁,對於上了年紀的人而言,年輕時計較的那些都不再是煩惱,那些東西彼此都經歷過,都懂。

與面板光滑有彈性、頭髮茂盛、保持身材等等相比,七十多歲的兩個人在意的是生活的和諧。

發現自己身上有上了年紀的人的酸味,費爾明娜並不驚慌,而是想阿里薩身上肯定也有同樣的味道,而且還要再老上四歲。

“兩人互相忍受,是因為彼此半斤八兩:我的味兒正好和你的味兒相當。”

這真的是活到一定年齡才有的體會,也是馬爾克斯對老年人的愛情給出的最細膩的描繪,中文“老伴”這個詞,生動地描述了多年夫婦的狀態——“老來伴”。而能相伴到老的,靠的可不只是愛情,更是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處事原則。

愛情是一種本能,要麼第一次就會,要麼就一輩子也不會

與年輕人動輒大鬧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相比,小說男女主人公“霍亂時期的愛情”更平靜、綿長,“在寧靜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無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樓”。

與《百年孤獨》披著魔幻外衣籠罩下的殘酷現實不同,《霍亂時期的愛情》筆觸細膩、溫柔,似乎加上了一層溫情的濾鏡,讓人沉浸在愛情的雋永之中,久久回味。

最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入手這樣的一本書,不管是送朋友,還是自己收藏都是非常好的一本書。

TAG: 愛情費爾明娜阿里馬爾克斯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