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洪 | 【古蹟尋蹤】灤南長凝域內延慶寺與延慶寺塔

張浩洪 | 【古蹟尋蹤】灤南長凝域內延慶寺與延慶寺塔

(網路圖片)

延慶寺與延慶寺塔,是一座古老建築,曾是灤南縣有名的文化遺蹟。坐落在長凝鎮長凝村。據《永平府志》記載:“灤(州)城南三十里有寺,寺之名曰延慶寺。中後局方二丈餘有塔。塔高數尋,輪簷衝舉,舒爽人目————謂李唐徵遼敬德輔之。凡膏秣所勁,便為設寺建塔。”從這篇記載中,可以看出,這座並沒有誕生在名山寶地的的寺院與古塔,追究其歷史來,已有1300百餘年。這一千多年的時光裡,它們相映成輝,不離不棄,清晰地見證了朝朝代代的風雲變幻,體驗了人世間的冷暖悲歡。在戰火的盪滌下,寺與古塔幾經摧殘而又幾經修葺。查閱灤南縣政協出版的《灤南文物古蹟尋蹤》一書披露出來的幾塊碑文,看出了修葺的時間和經過。現“僅存石碑兩通。一通是康熙五年重修延慶寺塔碑,一通是嘉慶二十一年重修延慶寺塔碑。第一篇碑記是明初重修延慶寺塔時,灤州人士明弘治癸丑(1493)科進士許莊所做;第二篇碑文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重修延慶寺時,灤州人士萬曆乙丑科進士,後官至兵部尚書的高第所撰”。從這裡可以看出,僅在明朝,延慶寺和延慶寺塔,在相隔101年間,就修繕兩次。而兩次的碑文題寫,俱是出在灤州當地的官員之手。

當時的延慶寺,已成冀東一帶赫赫有名的佛教寺院,其建築規模氣勢宏偉,佈局壯觀。內有左右山門,前後三層殿堂,分別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和一排僧人居住禪堂。寺院後身,則是延慶寺塔。延慶寺塔,高約30多米,上下分為13層,形狀為八角八面。塔的下部為磚砌蓮花型基座,座高2。3米 直徑8米。塔的第一層高有3米,上面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砌一座小門。用料為青磚,拋光磨面,雕有花紋、佛像。塔的上層八角,各指向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上面各掛一個鎏金銅鈴,經風一吹,“嘩嘩”作響,更給這千年古剎增添莊嚴肅穆之感。寺院南面,有一條小河汨汨流過,河水清清,洞徹見底。站於橫跨小河的石橋之上,雄偉的塔影倒映在清水之中,實在壯觀美哉!

延慶寺的最後修繕時間,世人已無所知。細查《灤南文物古蹟尋蹤》一書,裡面有重修延慶寺塔於清嘉慶二十一年記載的碑文。再以後就沒人發現。到解放初期,延慶寺已經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有一個高臺和身後的延慶寺塔。查遍資料,也都沒有找出寺院的坍塌時間。經和當地耆老詢問,都說是毀於戰火,究竟是抗戰期間,還是解放戰爭之時,都不能加以確定。坍塌後的寺院,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成了灤南縣長凝供銷合作社的院落一隅。旁邊建有倉庫、畜棚,與這些建築物做伴的還有這座孤零零的古塔。塔雖然照樣矗立於當地,但寺院已無,完全沒有當時那種雄偉氣勢,再加之人們缺乏對文物的保管意識,此時的古塔已是結構鬆散,磚塊脫落,上面的八個銅鈴也是殘缺不全。直到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這座飽受風霜的千年古塔,終沒逃出此劫,在山搖地動地晃盪下,轟然倒下,從此在這塊土地上徹底消失殆盡。

據當時供銷社的員工們講,古塔倒塌後,縣文物管理部門曾對遺址進行了發掘,塔基下面,有一直徑3米,高2。8米的穹窿地宮,宮的四壁繪有人物、鳥雀圖畫,工筆清晰,形體生動。內有一些器具,如雞冠壺、三彩瓷碗、盤等。宮的北面有一張棺床,床上有一塊青磚,青磚上雕著釋迦牟尼臥像,旁邊還有一塊石刻和尚造像。造像邊,有一長明燈和一個小盒子。燈和盒子俱是銀製。燈早已熄滅,盒內盛有數枚舍利子。透過業內人士分析,這些物件俱是遼代所產。這就說明,延慶塔在元代也曾進行重建。

TAG: 延慶寺塔古塔寺院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