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國家總是由盛轉衰呢?原來是富不過三代

國家的興衰其實取決於意識和目標,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就跟富不過三代似的,在早年,父輩開始辛苦打拼,努力積攢家底,最終經過積累,變得富有。

而下一代可能也吃過苦,所以做事多少還有些想法,還能傳承下去。

可是到了第三代,多數沒吃過苦,又生活的富足,性子養的十足,再加上隔輩親,必然受到寵愛,寵著寵著就寵成禍了。

為什麼歷史上國家總是由盛轉衰呢?原來是富不過三代

財富被敗光,再想從頭積蓄,又沒有這個本事,於是就只能這樣衰敗下去了。

而國家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總是先由衰轉盛,再由盛轉衰,後人爭氣些還能有個中興之勢,一旦錯過,那就是萬劫不復了。

由衰轉盛

我們都知道朝代的更迭,必然伴隨著戰爭,而戰爭就會導致破壞。

所以每個有長遠見識的朝代在建立之後必然會休養生息,畢竟現在天下已經夠衰敗了,經不起折騰,也沒什麼能折騰的東西。

他們為了長久的統治,自然會出臺各種惠民政策讓民眾安心生產,維繫社會穩定,更主要的是為了騰出手來先解決朝廷內部問題。

朝廷內部問題自然指的是權利鬥爭,就像北宋,建國後,杯酒釋兵權的名頭讓宋太祖飽受爭議,但是這是當時他為帝后必然的選擇。

我們都知道一場戰爭不是一個人能打贏的,每個開國皇帝身邊必然追隨很多能臣武將輔佐他,才能打敗無數敵人最終登基為帝。

為什麼歷史上國家總是由盛轉衰呢?原來是富不過三代

而一旦登基為帝,就要考慮這些從龍之臣,畢竟沒有他們的擁護,他也休想登基。

可這時候如果過分厚待他們,難免有人恃寵而驕,甚至擁功自重。

開國前自然需要他們展現才能抬高皇帝的身價,可開國後,朝內必須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皇帝,其他人想要蹦躂,肯定要被打壓。

而等到皇帝處理完朝廷上的事,讓朝堂穩定後,就肯定要大力促進生產,畢竟這關係到國家稅收。

於是經過前期的細心治理,國力必然蒸蒸日上,國家也沒那麼多東西能讓上層折騰。

就這樣盛世來臨,人們吃得飽穿得暖。

由盛轉衰

所謂飽暖思淫慾,當然我們不要曲解其中的意思,這句話,其實是指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後必然會滿足精神需求,於是服務業和娛樂業開始興盛起來。

一旦投入到這種行業,必然消減其他產業的人力,於是造成了原本產業結構底層建築突然出現坑洞。

為什麼歷史上國家總是由盛轉衰呢?原來是富不過三代

加上古代不注重技術革新,寧願吃老本,也不願改變生活,於是造成下面越來越不穩,上面需求卻越來越大。

而為了維持這種所謂的盛世之景,作為朝廷必然要動用國庫,同時增加賦稅來填補國庫。

就這樣惡性迴圈,一切都會處於空中樓閣之中,稍有天災人禍就會崩塌,所以必然會盛極而衰。

為什麼不解決

那麼我華夏曆史上人傑不斷,豈會沒有發現這種弊端,而他們無法解決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識和目標。

首先,那時候可沒什麼超前意識

,他們發展都是對照前面朝代,努力把國家帶領到可以與前朝盛世相媲美就已經到他們想象中的最優局面了,至於再往前發展,由於沒有目標,自然茫然不知,完全不知如何做了。

為什麼歷史上國家總是由盛轉衰呢?原來是富不過三代

其次,就是說的目標了,

當他們把國家治理到盛世後,就沒了前進的目標,只能努力維持現狀,保持盛世,沒有目標的發展,必然導致市面混亂冗腫,最終問題多多,一旦爆發,一發不可收拾。

再次,就是封建意識束縛了

,我們知道古代士農工商,技術雖然在第三位,其實有時候甚至還不如商人,所以他們一旦做出成就幾乎都不會傳承給孩子,不是買地就是供下一代讀書,除非孩子真不是那塊料,否則必然不會讓他們學習工藝,這導致工藝傳承艱難,創新不足,無法推動社會進步,有時候還拖累發展。

TAG: 必然盛世他們目標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