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末到乾隆,中國人口從6000到3億,原來多虧了一位叫陳振龍的商人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糧食產量不算高,加上旱災、蝗災和人為戰爭等侵害,老百姓們經常捱餓。就算不捱餓,一年到頭還要交稅交糧,饑荒是常有的事情。

從明末到乾隆,中國人口從6000到3億,原來多虧了一位叫陳振龍的商人

根據史料顯示,明末時期人口約6000萬~1億,經過戰爭的衝擊,到清朝順治時期人口只有7000萬左右,然而到了乾隆時期,中國人口爆炸增長到3億。從明朝(1644年)滅亡到乾隆(1790年)時期,僅僅不到150年,如何完成幾億的飛躍?原來,多虧了一位叫陳振龍的商人。

陳振龍,出生於1543年,他是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今福州市長樂區)青橋村人,他從小挺聰明的,所以20歲就考中了秀才,可後來厭倦了科舉,不想進入官場,於是選擇了經商的道路。

從明末到乾隆,中國人口從6000到3億,原來多虧了一位叫陳振龍的商人

和一群朋友去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憑著聰明和誠信,他們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一天,陳振龍發現菲律賓許多人愛吃一個叫“朱薯”的東西,一打聽才知道,這種朱薯耐旱易活,甚至能生吃,陳振龍想起了家鄉百姓經常遭遇饑荒,一個想法冒了出來。

他先跟著當地老百姓學習種植朱薯的方法,一邊在計劃怎麼才能把薯種和薯藤帶回中國,因為當時西班牙政府根本不準外人帶朱薯出境。

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陳振龍終於想到了好辦法,他把薯藤絞入吸水繩中,再混入一大堆正常麻繩中,經過7天7夜,才帶著它們回到了福州,他悄悄在家附近嘗試種植朱薯。

從明末到乾隆,中國人口從6000到3億,原來多虧了一位叫陳振龍的商人

正在陳振龍嘗試的時候,閩中大旱,爆發了可怕的饑荒,他立馬讓兒子去稟報巡撫金學曾,告訴他朱薯可以解救饑荒。得到了官府的大力支援,陳振龍種植成功,第2年,朱薯推向閩中其他地區,解決了饑荒問題。

從明末到乾隆,中國人口從6000到3億,原來多虧了一位叫陳振龍的商人

當時的人們為了感激巡撫金學曾,還把朱薯改名為“金薯”,又因為大家知道了朱薯來自於國外,也叫它“番薯”,番薯耐寒、耐旱、適應力強,而且還高產,試問當時誰不愛呢?不久,它就成為中國糧食作物的重要品種。

從明末到乾隆,中國人口從6000到3億,原來多虧了一位叫陳振龍的商人

康熙二十四年,宣佈停止圈地,將土地還給老百姓耕種,而且大大減輕了賦稅,老百姓們壓力小了,不用捱餓了。另一方面,康熙帝宣佈“地丁合一”,意思是家裡新增人丁,不需要交丁稅,大家十分開心,自然就能放心生孩子了。

清朝史料中記載:“康熙時,聖祖命於中州等地,給種教藝,俾佐粒食,自此廣佈蕃滋,直隸、江蘇、山東等省亦皆種之。”意思是康熙帝叫大家種番薯,稅少了不代表不用交,番薯又好種又便宜,早就成了我國的重要口糧。

從明末到乾隆,中國人口從6000到3億,原來多虧了一位叫陳振龍的商人

而且這個時期國家經濟發展迅速,是一片盛世。在這些條件的綜合作用下,清朝人口自然就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可以說沒有當年陳振龍冒死帶回薯藤,就沒有那麼多老百姓從饑荒中挺過來,當年可是“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

從明末到乾隆,中國人口從6000到3億,原來多虧了一位叫陳振龍的商人

袁隆平,我國雜交水稻之父,他培養出來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全球近10億人的溫飽問題,我們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了!同樣,在幾百年前,那位叫陳振龍的商人冒死帶回來一根番薯藤,解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吃飯問題,值得我們紀念!

參考資料:《金薯傳習錄》《海外新傳》

TAG: 陳振龍朱薯饑荒番薯薯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