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害者變成侵略者,為何最後又站到正義的陣營?小國芬蘭究竟何去何從?

芬蘭地處蘇德戰場最北端,巴倫支海沿岸。1939年11月30日,蘇聯進攻芬蘭,以三倍傷亡的慘重代價迫使芬蘭割讓與租界部分領土,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標誌蘇芬戰爭結束。蘇聯進攻芬蘭的大國沙文主義行為嚴重損害了蘇聯國際形象,也導致蘇德戰爭期間,芬蘭站在德國一邊,配合德國北方集團軍群作戰,增加了蘇軍作戰的困難。

從受害者變成侵略者,為何最後又站到正義的陣營?小國芬蘭究竟何去何從?

德國人對拉攏芬蘭參戰一直有很大興趣。

早在1940年9月,德國就與芬蘭達成協議,可以透過芬蘭領土調動德軍並運輸軍用物資。進而以此為理由,德軍逐漸進駐芬蘭。

從受害者變成侵略者,為何最後又站到正義的陣營?小國芬蘭究竟何去何從?

對德國人來說,當然不滿足僅僅把芬蘭當作軍事基地。1940年10月,德國駐芬蘭武官像芬蘭人暗示蘇德必戰。同年12月18日,希特勒批准巴巴羅薩的同一天,芬軍塔爾韋將軍訪問德國陸軍總司令部,據說在此前後,兩國總參謀部就聯合對蘇作戰計劃的細節進行討論。

從受害者變成侵略者,為何最後又站到正義的陣營?小國芬蘭究竟何去何從?

芬蘭的戰爭動機,最低限度是要奪回蘇芬戰爭後被蘇聯割去的領土,據說也有趁機佔領蘇聯一些地盤的打算。芬蘭人比較狡猾的地方是,芬蘭一開始不公開參加巴巴羅薩行動,以製造芬蘭被迫參戰的假象,維持與英美的關係。

從1941年6月中旬,駐芬德軍執行“藍狐”行動,向芬蘭地區開始增兵,派出第36軍級司令部和第169步兵師32000人,以及黨衛軍“北方”戰鬥群8000人。與此同時,芬蘭開始秘密戰爭動員,截至6月18日,芬軍武裝部隊總計65萬,其中作戰部隊包括16個步兵師、2個獵兵旅、1個騎兵旅共計47萬人。芬軍共裝備了55萬6000支步槍、14500支速射步槍、5400挺機槍、13700支衝鋒槍、3500門火炮、86輛坦克、22輛裝甲車、761門高射炮,此外,芬軍還有部分繳獲的蘇聯坦克和火炮。

從受害者變成侵略者,為何最後又站到正義的陣營?小國芬蘭究竟何去何從?

總體來說,芬蘭面積小、國力弱,如果不是蘇聯人貪得無厭且奉行大國沙文主義,蘇德戰爭爆發前侵佔卡累利阿地峽,芬蘭可能就不會加入到德國一方,蘇聯在北方戰線的壓力也會大大減少,這可謂是蘇聯人自食惡果。

TAG: 芬蘭蘇聯芬軍蘇德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