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三國:二 黨錮之禍(1)

東漢中葉,自漢和帝劉肇起,皇帝都很短命,最長的也只活到了三十六歲,導致新皇帝繼位時都很年幼。

漢和帝即位的時候才十歲,漢殤帝即位不到半週歲,漢安帝十三歲即位,漢順帝十一歲即位,漢衝帝二歲即位,漢質帝八歲即位,漢桓帝即位的時候稍大一些,也只有十五歲。

這些幼帝生活尚且不能自理,還妄談什麼執政?往往只好由皇帝的母親皇太后臨朝聽政。

年輕的寡婦皇太后勢單力薄,往往只得相信並依靠孃家人,把自己的父親(國丈)和兄弟(國舅)找來,幫助管理國家大事。

這就是歷史上的外戚當權。

如果小皇帝非皇太后親生,成年之後,身邊的宦官便挑撥利用,發動政變除掉外戚,大權落入宦官之手。

如此往來循復,宦官、外戚輪流把持朝政。

史說三國:二 黨錮之禍(1)

比如,漢和帝十歲即位,太后的哥哥竇憲把持朝政。

皇帝與朝臣隔絕,只能依靠宦官。

後來,漢和帝用宦官鄭眾所掌握的禁軍,消滅竇氏勢力,宦官從此干政弄權。

漢和帝死後,漢安帝繼位,鄧太后的兄弟鄧騭等掌權,剷除了宦官一黨。

等到鄧太后死去,漢安帝與宦官李閏、江京等合謀消滅鄧氏勢力,宦官又開始專政。

之後,漢順帝因寵愛梁皇后,梁皇后的父親梁商、弟弟梁冀先後擔任大將軍。

梁冀跋扈專權,在漢順帝去世後,連續立衝、質、桓三帝。

漢桓帝與宦官單超等合謀,消滅了梁氏勢力,宦官又開始獨攬政權。

漢桓帝去世後,漢靈帝劉宏被外戚竇氏挑選為皇位繼承人,從此外戚竇武把持朝政,並密謀剷除宦官一黨,不料被宦官勢力反撲,外戚竇氏被滅族。

宦官再次成為勝利者,既我們所熟知的“十常侍”。

等到漢靈帝死後,漢少帝劉辯繼位,劉辯的母親何太后把持朝政,東漢迎來了外戚與宦官的最後一次火拼。

何太后的哥哥就是大將軍何進,何進為了增加自己制勝的籌碼,不重蹈竇武的覆轍,叫來了地方豪強董卓給自己助陣。

結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外戚與宦官相互內鬥,兩敗俱傷,地方豪強趁機上臺,把持了政權,天下就這麼亂了。

外戚與宦官不管怎麼鬥,都是窩裡鬥,誰也不敢動劉姓江山,東漢王朝是皮,外戚、宦官就是毛,皮要是沒了,毛也就沒了,但地方豪強、軍閥們就不一樣了,他們是完全可以脫離中央政府而單獨存在,甚至取而代之的。

所以,不管外戚與宦官如何折騰,天下都沒亂,因為他們始終代表著皇權,代表著東漢政府,東漢王朝始終都在,無論是羌變還是黃巾起義,最終還是被東漢政府鎮壓了。

可軍閥董卓一旦進入洛陽,把持朝政,東漢王朝就名存實亡,這個天下,也就亂了。

史說三國:二 黨錮之禍(1)

漢桓帝劉志初期,外戚“跋扈將軍”梁冀掌控朝廷大權,囂張跋扈,漢桓帝便與宦官單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等五人密謀,兵圍梁宅,誅滅梁氏一族,政權落入宦官之手。

漢桓帝為了酬謝宦官,一天之內連封單超、徐璜等五人為縣侯,時稱“五侯”。

宦官又叫太監,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奇特的產物。

先秦和西漢時期,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宦官則全由閹人擔任。

宦官本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出現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宦官大都出生卑微,文化素質不高,在治國理政上無所作為,胡作非為卻很有一套。

由於遭遇獨特,宦官大都心理陰暗,心狠手辣,本是“孤家寡人”,卻異常貪婪,他們往往利用接近皇帝的便利條件,欺上瞞下,假傳聖旨,飛揚跋扈,貪贓枉法,欺壓百姓,搞得烏煙瘴氣,甚至把持朝政大權。

東漢選拔人才,主要是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以自下而上推薦為主,考試為輔,徵辟,則是自上而下實施選拔。

外戚、宦官一旦專權,把持了人才選拔大權,暗箱操作,賄賂成風,人才選拔就成為他們安插親信,在中央和地方培植勢力的捷徑。

所以,有童謠諷刺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弟良將怯如雞”。

注:本文圖片搜自網路,如涉及版權,請及時告知,我將立即刪除。

TAG: 宦官外戚漢桓帝把持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