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發明瞭火藥,卻在西方誕生了現代火炮呢?

有人認為,城牆決定了火器的發展。某種程度上講,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

中世紀的歐洲是封建社會,領主有自己的封地,並在自己的領地選一個地方建起城堡、要塞作為據點。這些城堡通常有高聳的石牆,但石牆一般並不厚,中世紀冷兵器戰爭,牆夠高就行了,足以抵禦敵人,不需要很厚。

為何中國發明瞭火藥,卻在西方誕生了現代火炮呢?

為了攻陷城堡,敵軍或使用雲梯攀爬登上城樓,如果城牆夠高,難度就比較大了。或是在城牆下掘地道繞過城牆,或是在城牆下鑿洞想辦法讓城牆垮塌。

歐洲中世紀戰爭史,最不得不提到是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當時已是一座控制歐亞大陸最重要的樞紐城市。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修的又高又厚,同時代的歐洲其他城堡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試圖攻下這座堅固的城市。奧斯曼軍隊用傳統的挖掘地道、雲梯攻城等各種方法,都無功而返。後來他們找工匠製作了幾十門大炮,對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進行了一番狂轟濫炸。那時的火炮裝彈速度很慢,大炮砸開一個缺口,拜占庭軍隊就迅速修補好缺口。

為何中國發明瞭火藥,卻在西方誕生了現代火炮呢?

所以現在關於君士坦丁堡究竟如何被攻陷還存在很多說法。但無可否認的是,拜占庭的城牆最終仍被奧斯曼的大炮轟出多個缺口,這些缺口對奧斯曼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起了多大作用呢,說法不一,莫衷一是。

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意義重大,後世把此戰作為冷熱兵器的分界線。

火炮何時、何地、何人發明的仍是個謎。但是至少在攻陷君士坦丁堡後,火炮已經廣泛地被歐洲國家使用了。那麼與此同時,為了防範火炮就必須加厚城牆。矛更鋒利了,盾就必須更堅固,兩者是相互發展的。

中世紀防禦火炮最好的城牆出現在義大利北部,那是一種較矮、較厚、有斜角的要塞,被後世稱為“文藝復興要塞”。這種“文藝復興要塞”有傾斜角度的城牆,能有效減緩炮彈的垂直攻擊,加上精密計算的各種角度,讓防守方沒有死角,從城內提供最大化的火力交叉掩護。這種“文藝復興要塞”式建築迅速傳遍歐洲各個角落(除了英倫三島借鑑稍晚)。

為何中國發明瞭火藥,卻在西方誕生了現代火炮呢?

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出動三萬大軍攻打維也納。維也納就是這種“文藝復興要塞”,為其提供了絕佳防禦,奧斯曼的炮火沒能敲開維也納。

所以為了對付“文藝復興要塞”,那時的攻打策略一般是以重灌騎兵來包圍堡壘,用長期的包圍來使其投降。長期包圍需要更多的軍隊,原先以貴族為主的兵源已無法滿足,然後開始招募平民當兵。可以這樣說,火炮的矛和“文藝復興要塞”的盾改變了歐洲的兵役制。

這不僅是軍事上的變化,社會和政治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平民為主的軍隊取代了貴族為主的軍隊,為了維持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支出,就勢必會加強國王的權力,東方式中央集權在歐洲也開始出現了。

隨著城牆越來越厚,設計傾斜角度越來越刁鑽,城堡內物質儲備越來越豐富,光靠長期包圍策略也變得更困難了。還得專注於火炮的發展,只要火炮威力夠大,裝彈速度夠快,集中火力轟炸的效果,遠比長期圍困策略成本低。這無疑促進了歐洲火炮的發展,並逐漸進化成現代火炮。

為何中國發明瞭火藥,卻在西方誕生了現代火炮呢?

中國沒有誕生出現代火炮,跟明清時期長期社會穩定有關係。尤其是清軍入關後,中華大地上已沒有大規模戰爭。雖然偶有叛亂,但用冷兵器就足以解決,沒有那種大規模的攻城戰。乾隆上臺後更是開啟了近一個世紀的“太平盛世”,而在這一個世紀裡,正是歐洲現代火炮迅猛發展的時期。中國沒有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

如果將時間撥回鄭成功攻陷熱蘭遮城,或者1652年清軍雅克薩戰役的勝利,可以看出那時中國的火炮並不遜於西方。然而在乾隆上臺後的一個世紀裡,中國的火炮沒有任何進步,西方的火炮卻一日千里,發展到令人不可想象的地步了。

TAG: 火炮城牆君士坦丁堡要塞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