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曾現罕見大旱,他回鄉做了一件事,灌溉良田數千畝

久旱逢甘霖,農田迎喜雨。四月的武榮大地,一場大雨結束了長達31天的特旱天氣。

500多年前,南安亦出現罕見的乾旱天氣。時任太常少卿的黃河清,發動鄉民修建泉州著名的水利工程——永利圳,並賦《築永利圳》詩一首:

社鼓三更裡,千夫一望中。

無霖分澗緇,有力補天工。

野老先憂舊,臣心後樂同。

因思吳楚地,願效半年功。

昔日灌渠,澤被桑梓。這條造福鄉里的民生工程,靜靜流淌了500餘年。流逝的是歲月,卻給世人留下心懷百姓、憂國憂民的為官形象。

南安曾現罕見大旱,他回鄉做了一件事,灌溉良田數千畝

築永利圳

造訪洪瀨西林村,提及“少卿厝”,幾乎家喻戶曉。這是一座明朝遺留下的古厝,幾經翻修,整體外觀沒有太大變動。屋前,一條寬兩米有餘的水渠,灌溉著周遭農田。四周生活著十戶黃氏族人,默默地守護著少卿厝、永利圳。

南安曾現罕見大旱,他回鄉做了一件事,灌溉良田數千畝

這兩處見證了黃河清為民請命,興修水利的歷史。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黃河清家庭遭遇變故,其父黃天錫去世,須回鄉守孝三年。

次年春,身為家中長子的黃河清,風塵僕僕地從外地趕回豐州。丁憂期間,一件心事常掛心頭:時天旱經年,田土龜裂,民生維艱。他在《永利圳記》中寫道:“旱太甚,民益病,洶洶然議轉徙……”應父老鄉親之請,黃河清向泉州知府葛恆請求,在南安十九都豐田裡倡修永利圳。

至此,黃河清發動鄉民捐資,開渠架槽。永利圳自董湖溯於瀘口(梅山),經鄭山(洪瀨前峰村)、琉塘(洪瀨譙琉村)、澗埕(洪瀨西林村),集楊梅山泉、引東溪之水,灌良田百餘頃。

今人逢大旱,可人工增雨;古人興農業,唯修水利也。永利圳工程浩大,投工3500餘人,歷時3年半完工,渠長一萬丈,灌田數千畝。為了感念黃河清,百姓自發為他立祠。民國《南安縣誌》載:“丁父艱歸,為鄉民築永利圳,民立祠祀之。”

汩汩流淌的田間水流,用石頭壘砌的河岸邊,樹木蒼翠以御溪流洪水……一日,黃河清行走岸邊,提筆寫下《新圳成岸行有感》:“萬壑中江下,流分小洫東。折簡添石髓,種樹御溪洪。歲祝三歲緒,人歌比屋封。黃堂煩一諾,千載有餘功。”

築渠久矣,河道淤積,需人工疏通。為維護這一永利千秋的工程,黃河清還在澗埕修建了一間古厝,派人鎮守。滄海桑田,當年的黃氏後裔不忘使命,留守當地,繁衍下來已有數十人。

南安曾現罕見大旱,他回鄉做了一件事,灌溉良田數千畝

流經洪瀨西林村的永利圳,灌溉著周邊農田

典選得人

從豐州燕山步入仕途的黃河清,深受儒家“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思想影響。少年時,已漸顯才華,“十歲能文,以奇童稱”。18歲鄉試中舉,25歲考中進士,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因得時任南京禮部尚書江瀾的器重,黃河清被破格直接授為吏部驗封主事,後任吏部文選司郎中。

明清時期,吏部負責文官的任命、考核、升遷、調動等一系列工作。文選司郎中雖是五品官,但權力不小,能夠擔此大任者,必得吏部尚書信任。

掌管選拔人才授官的黃河清,慨然以進退人才為己任,凡所舉者,深得宰相楊一清意,後被其收為誼子。黃河清似有一雙慧眼,所推薦之士,後來俱為名臣,如官至兵部尚書的劉大夏、戶部尚書韓文、工部尚書林瀚、右都御史熊繡等二十五人;又薦恬退之士四人,以風天下。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58·通政黃蓮峰先生河清》記載:“士論翕然歸之,稱:典選得人者,前有黃天台,後有黃清源。天台者黃孔昭,清源則河清也。”

丁憂期間,除築水利,黃河清還參與修建豐州燕山黃氏家廟,併為家廟撰寫不少碑記。可惜,如今的黃氏家廟內,《黃氏始祖祠堂碑記》《祀田記》兩塊碑記嵌在牆壁,歷經歲月洗禮,已字跡難辨。

南安曾現罕見大旱,他回鄉做了一件事,灌溉良田數千畝

少卿厝

家廟旁,另有一座黃氏十房七世宗祠。祠堂即黃河清於正德年間所建,建築門堂為五間開,屋脊嵌有雙獅戲珠、龍吻等飾物,似乎在訴說著宗祠科第興盛的輝煌歷史。

南安曾現罕見大旱,他回鄉做了一件事,灌溉良田數千畝

豐州燕山黃氏十房七世宗祠,原為黃河清所建

宗祠主廳懸掛著牌匾,上書楊一清所賜“玩槐堂”三個大字。金碧輝煌的牌匾右側寫有“玩槐黃老先生晉封太常寺少卿賀詩一首”,左側落款時間為“正德丙子夏四月既望”,即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也就是說,在宗祠落成第二年,以子為貴、晉封太常寺少卿的黃天錫去世。楊一清為明代兩度入仕內閣的首輔宰相,此匾可見黃河清家族與楊一清關係非同一般。

時光鬥轉,倖存下來的宗祠殘破不堪,1996年原址重建,再現當年風貌。

南安曾現罕見大旱,他回鄉做了一件事,灌溉良田數千畝

南安曾現罕見大旱,他回鄉做了一件事,灌溉良田數千畝

南安曾現罕見大旱,他回鄉做了一件事,灌溉良田數千畝

黃氏家廟內留有黃河清題寫的碑文。

遍交名士

正德中,黃河清擢提督四夷館,與負責祭祀、禮樂之事不同,這份差事難於太常少卿。

四夷館由明朝永樂皇帝下令開辦。《大明會典》記載:“凡四方番夷翻譯文字,永樂五年設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

四夷館是一所超級“長壽”的學校,自設立後,有明一朝,它一直存在。因當時國際關係需要,正德年間增設了八百館,用以教習蘭納文。

明朝中後期,由於政治逐漸失明,吏治逐漸腐敗,出現了大批貪官,但這位剛正不阿的南安人並不同流合汙。明朝權宦劉瑾以巨金籠絡,企圖結黨營私,被黃河清拒絕而結怨。但因其聲譽漸隆,劉謹雖懷恨在心,卻無法下毒手。

黃河清平生好讀書,文采斐然,遍交天下名士。與著名理學家、儒客大家蔡清,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思想家、哲學家湛甘泉,明朝文壇四傑之一的何大復等人皆為好友,詩文一揮立就,皆先秦盛唐也。

尋訪泉州名勝古蹟,依然能找到他留下的詩詞。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六月十四日,黃河清偕好友三人登九日山,秦君亭西側巖上,三人聯吟詩三首,刻於摩崖之上。

三年後,黃河清登清源山南臺巖時寫下《南臺巖詩》:“絕崖高掛小岑樓,鳥自低飛雲自留。曙發海天雞獨哄,山分閩越景全收。江清樹老今還古,石峭寒生暑亦秋。悟入尋真真已悟,移文休到此山頭。”晚唐詩人韓偓曾登臨此處,寫下《登南臺巖》七律詩一首。

當時,在吏部任職的黃河清與刑部的方豪、禮部的鄭善夫交情深厚,時稱“三傑”,常有詩作往來。黃河清與方豪尤為默契。兩人酷愛山水,遇佳境即吟詩作賦,刻石銘文,每每忘卻歸家。方豪稱黃河清:“嗜學如炙,悅士如姝,其氣充充,其心休休,動必稱右,入則先生。”

南安曾現罕見大旱,他回鄉做了一件事,灌溉良田數千畝

南安曾現罕見大旱,他回鄉做了一件事,灌溉良田數千畝

官正為神

黃河清仕途平步青雲,先遷南京右通政,後封通奉大夫。然而,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卻猝然離世,年僅48歲。

對於死亡之因,黃氏族人口口相傳,黃河清系被奸臣陷害,將蠍子放入官帽內,咬至血盡而死。但經燕山黃氏二十二世、黃河清十四代孫黃志毅考究,原因或是議“大禮儀”,受庭杖,被太監加害,最終歿於南京。

話說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去世,沒有留下子嗣,而他又是明孝宗唯一的兒子,同樣沒有親兄弟,皇位只好傳給旁支。經過太后和群臣商議,決定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朱厚熜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他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是明憲宗之子、明孝宗之弟,在當時的皇族裡,朱厚熜算是血緣最近的一脈了。

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關於父母名分的爭論一直未停,群臣分裂成了兩大派別。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七月,積壓已久的矛盾爆發,反對派100餘人被關於錦衣衛獄,拷訊後,分別予以充軍、奪俸、削籍等處分。180餘人被廷杖,有17人死於杖下。

此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彼時,黃河清五弟黃淑清已是秀才,陪哥哥赴任,與王陽陽等名家學習交流。後因哥哥歿於南京,其扶靈歸鄉,不再思進取,歸隱豐州後田村。

黃河清死因仍是個謎團。洪瀨西林村屹立一座本官巖寺,至今仍留有他的一副對聯:“本心修是佛,官正即為神。”本官巖寺原名本山岩寺,因這副對聯而改名。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為官清正者將被歷史所銘記。

南安曾現罕見大旱,他回鄉做了一件事,灌溉良田數千畝

人物:黃河清

黃河清,字應期,號蓮峰,南安豐州人,生於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歷任吏部驗封主事、吏部文選司郎中、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館、南京右通政、通奉大夫。親撰《始祖神道碑》《黃氏始祖祠堂碑記》《不老亭記》《永利圳記》等,著有《蓮峰集》。卒於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享年48歲。墓位於康美鎮康美村杏村自然村,有“銀臺”坊石構件存於開元寺內。

遺蹟:永利圳

永利圳,又稱“永利陂”,位於南安十九都(今梅山、洪瀨一帶)豐田裡。明正德年間,黃河清發動鄉民捐資投工,歷時3年半建成,永利圳全長30公里,灌田數千畝。

蘇清彬 黃奕群 文/圖

TAG: 黃河永利黃氏正德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