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餘年懸案——明建文帝下落之謎是否就此解開?

1398年,70歲的朱元璋駕崩,因太子朱標早於朱元璋去世,帝位傳給了朱標的次子朱允炆(朱標長子也早逝),是為建文帝。雖然建文帝頗有思想,有心將“洪武”向“建文”轉變。然而燕王朱棣早有野心,他於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當其軍隊入得皇宮時,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後,有關建文帝已經出逃的傳聞頗多,朱棣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在位期間多次派人到全國寺廟中查訪,朱棣曾向天下寺院頒佈《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詢,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甚至鄭和下西洋也有可能與查詢建文帝有關。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兩種。

600餘年懸案——明建文帝下落之謎是否就此解開?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進入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正史記載建文帝死於宮中的大火中。《太宗實錄》卷九記載:“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諒而遽至此乎!’……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仁宗朱高熾御製長陵後碑也說,建文帝歿後,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祖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後餘燼中多次查詢,只找到馬皇后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在什麼地方,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

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髮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後,他又回到京城,死後葬於京郊西山。

民間傳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先逃到雲貴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南洋一帶,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

最近,又有人提出了建文帝逃出後的兩種去向,並都給出了相關證據。

據鄭敏娟《李聞舉薦引建文帝隱蹕寧遠下灌考略》認為,建文帝在朱棣大軍即將攻入皇宮前,由神樂觀主管,兼任膳夫的大臣李聞舉協助其逃出了京城。最後輾轉到了李聞舉的老家湖南九疑山的下灌村的龍回寺(龍池寺)。證據源於《李氏族譜》中的有關記載。從族譜中《聞舉公傳》及《聞舉公序傳》知:聞舉公,洪武元年(1368年)生,為復曾祖被瑤賊所戕之仇,幼時隨母去金陵見明太祖。太祖奇之,賜鄉舉仕進。建文間特賜進士,擢太廟齋郎。建文四年,職兼膳夫之任。 永樂篡立,致仕而歸,並亨屯出險,成功解救建文帝。後在建文帝流亡政府立朝數年,永樂八年(1410年)卒。裡面清楚地記錄著李聞舉解救建文帝出來並建立流亡政府。但是建文帝死後又葬於何處呢?

600餘年懸案——明建文帝下落之謎是否就此解開?

南京大學教授明史研究專家潘群考證,福建寧德市上金貝村古墓為建文帝墓。建文帝死前流落於寧德金邶寺。潘群教授考證的主要依據有兩點,一是寧德支提寺的明代袈裟,該袈裟繡有九條龍,龍圖在明朝只有皇帝敢用,這件袈裟應是曾做過和尚的元太祖朱元璋之物,建文帝出逃時匆忙披上這件袈裟假扮和尚逃走。其二是墓及裝飾。該墓的前面兩邊各有一條閉嘴龍。這是明代墓的標誌。墓塔下有蓮花座撐起,這跟和尚有關。墓的規格不是一般百姓甚至普通官員的。此外,墓的朝向為座正北朝正南,只有皇帝才能取這個方位。墓所在的村中有鄭姓人氏,疑是跟建文帝一起逃出的大臣翰林待詔鄭洽的後裔,如果有證據證實這點,則建文帝逃出宮後在寧德金邶寺終老就塵埃落定了。意味著建文帝生死600年懸案終歸水落石出。

600餘年懸案——明建文帝下落之謎是否就此解開?

儘管每一種說法都有其道理,但要真正解開這個謎底,還需要鐵證。

600餘年懸案——明建文帝下落之謎是否就此解開?

福建寧德市上金貝村古墓

TAG: 建文帝朱棣建文燕王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