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九株過千年銀杏樹,你都知道嗎?

古蒼的樹幹,道勁的樹枝,斑駁的樹皮,歷經滄桑的古樹名木,或固守著某處古蹟,或述說著一段傳奇,或記載著逸聞掌故,或聯絡著先賢明達……正如周谷城先生的七絕詩:六朝文物越千年,古寺禪林盡蕩然。銀杏一株今尚在,從知潤物有淵源。

1、莒縣浮來山天下銀杏第一樹

莒縣九株過千年銀杏樹,你都知道嗎?

此樹生長在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定林寺(莒縣浮來山)前院中央,參天而立,形若山丘,冠似華蓋,高達26。7米,其主幹高2。5米,胸徑4。09米,冠幅26米×34米,樹冠投影面積884平方米,折1。33畝。樹下碑碣林立,其中清朝順治甲午(1654)年間,莒州太守陳全國所立文碑記載:“此樹蓋已三千餘年”,並賦詩讚曰:“大樹龍盤會魯侯,煙雲如蓋籠浮丘。形分瓣瓣蓮花座,質比層層螺簪頭,史載皇王已廿代,人經仙釋幾多流。看來今古皆成幻,獨子長生伴客遊。”算至今,該樹樹齡應在四千年左右,被稱為“天下銀杏第一樹”。

《左傳》雲,“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重修莒志》中則寫道:“魯隱公八年,魯隱公與莒子曾在此樹下會盟修好。”由此可見,莒魯會盟時,她就是一棵大樹了。所以有首古詩這樣描述:“驀看銀杏樹參天,閱盡滄桑不計年,漢柏秦松皆後輩,根蟠古佛未生前”。人稱銀杏之祖當之無愧。相傳,很久以前有位女子在樹下避雨,使得要丈量此樹的人十分為難,只好量了七摟,又量了八拃,從此,這株銀杏的粗度便有了“七摟八拃一媳婦”之說。

定林寺南面怪石峪的古藤翠柏間,建有一座六角飛簷紅亭,郭沫若題名“文心亭”。此處有一巨石,上書“象山樹”三個篆字,落款為“隱仕慧地題”。慧地即我國古代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出家後的法號。相傳劉勰為定林寺住持時,見寺內銀杏樹巍巍壯觀,宛如山丘,遂題書刻石,形容其如山之雍容宏偉。

這株古銀杏樹歷盡劫難,約在110年前,由於進香者不慎,香火引起火災,燒焦了樹皮,蔓延主幹,以後雖癒合,但其痕跡至今清晰可辨。1995年秋,又遭受一場龍捲風的襲擊,折斷一根直徑0。8米、長25米的大主枝,但因其生命力極強,至今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近幾年,加強了對該樹的保護,重修了圍欄,以10餘根高大的水泥立柱支撐主枝,並填塞枝幹孔洞,從而使這株“銀杏王”更加生機勃勃,枝繁葉茂,正常結果。有時在那幾摟粗的樹幹皮縫間,還能結出一個個金燦燦的果實,加上那一個像鐘乳石般倒掛在枝杈的聊(瘤),實乃一大奇觀。

2、招賢鎮後仕陽雙心銀杏樹

莒縣九株過千年銀杏樹,你都知道嗎?

位於莒縣招賢鎮後仕陽小學(原石佛寺)院內,樹齡1400餘年,樹高16米,幹高3。8米,冠幅17米,胸圍4。24米。據康熙五十年重修碑文記載,石佛寺建於南北朝時期。1400多年來,此樹歷經劫難,宋末元初,石佛寺遭元兵火焚,銀杏樹遭滅頂之災,主幹被燒燬。之後從根部周圍發出樹枝,其中東西兩株並肩生長,逐漸結為一體形成雙心樹,成為雙胎姊妹。另據碑文記載,康熙五十年,同治年間、民國九年,分別遭遇火災。20世紀50年代,一村民又在樹的縫隙中火燒馬蜂窩,隨之起火,多虧救火及時才免遭火焚。千餘年的風風雨雨,歷盡艱辛,見證了歷史的變遷,銀杏樹依然生機勃勃,枝繁葉茂,年年碩果累累。

3、洛河鎮北汶村銀杏樹

莒縣九株過千年銀杏樹,你都知道嗎?

位於莒縣洛河鎮北汶村小學院內。樹齡約1400年,樹高25米,胸圍5。53米,樹冠覆蓋面450多平方米。唐朝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修建佛塔寺時,銀杏樹已成大樹,生長在佛塔寺西。清朝康熙七年(1668),莒縣發生大地震,佛塔寺全部倒塌,而銀杏樹得以生存。後來由該村戰太明重建該寺時,將寺移至銀杏樹後。目前,銀杏樹枝繁葉茂,群眾稱它為“銀杏王”。該樹樹幹的小枝上亦結果,一到秋天碩果累累,金光燦燦,煞是惹人喜愛。

4、浮來山定林寺三教堂前銀杏樹

莒縣九株過千年銀杏樹,你都知道嗎?

位於浮來山景區定林寺三教堂院中,為唐代所植,樹齡1300多年,樹高 20米,胸圍6。8米,冠幅東西 55米,南北68米,幹形通直,色澤灰褐色開裂縱裂,質地較平滑。樹雌性,年年果實掛滿枝頭。大樹裸露的根隙中又長出了三棵年幼的銀杏樹,大的胸圍4米,最小的一棵也超過0。6米。不論是根生還是種生,都是算母樹的子孫,絡繹不絕的遊客,都稱它為“四世同堂”的公孫樹。

5、夏莊鎮薛家石嶺村銀杏樹

莒縣九株過千年銀杏樹,你都知道嗎?

位於莒縣夏莊鎮薛家石嶺村小學院內,樹齡1300餘年,樹高27。7米,樹幹胸圍5。30米。據傳說,這棵古銀杏樹栽植於唐初,當時在這個嶺頂上建一寺院,名叫“古剎寺”。在寺院正殿前15米處栽有一株銀杏,也就是今天我們看見的這棵古銀杏樹,傳說是立寺後不久,為了美化寺院,兩個和尚徒步來到浮來山,花了兩天一夜的功夫從浮來山定林寺裡移植了一棵幼小的銀杏樹苗,因此也有了“浮來銀杏落石嶺”的說法。歷經風風雨雨,動亂劫難,銀杏樹以它頑強的生命力在貧瘠的嶺頂上茁壯成長。寺院在民國期間被毀壞,唯獨這棵銀杏樹在刀光劍影之中昂然挺立,頑強的存活下來。

這棵古老的銀杏樹,從它傷痕累累的枝幹中,讓我們知道它所經歷的苦難,成為滄桑歷史的見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它陽春吐葉、開花,金秋奉獻果實。讓人感到驚奇的是,近年來樹幹也常生葉、開花、結果,這簡直是一個奇蹟。古老的銀杏樹,在廣大師生的呵護下,長得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6、招賢鎮北黃埠村夫妻銀杏樹

莒縣九株過千年銀杏樹,你都知道嗎?

位於莒縣招賢鎮北黃埠村,樹齡1210餘年,兩樹南北並列,相距4米,一雌一雄,一大一小,真乃大男小女夫妻樹。南株為雄樹,不結果,胸圍4。5米,幹高6米,樹高24米,樹冠300平方米,呈扇狀,樹身挺拔,枝繁葉茂,生長旺盛;北株為雄樹,幹圍2。45米,幹高3。8米,樹高20米,樹冠80平方米,呈塔狀,樹幹直立,年年果實累累,因每年採摘果實,短枝多折,樹葉稀疏。

當地流傳這這樣一段故事:初唐時期,羅成、謝映登的兵馬剿完壽聖寺的罪僧之後,收兵回營。走到紅土埠北端嶺下,見一小村落,西邊是袁公河,樹木鬱鬱蔥蔥,東邊是土嶺,嶺上嶺下遍是野花,象一坐風景秀麗的大花園,其中一住戶,四合套宅舍,坐北朝南,門前有兩株白果樹。羅成就此下馬,將馬拴在白果樹上,想去出恭。正在這時,有二位老者開門,看到有人拴馬,定睛一望,高聲喊“羅賢侄到了,快,快進屋一敘”。

原來,這位老者姓陳,在京裡做官,與羅成相熟,並叔侄相稱。因年事已高,告老還家,在此居住,人們都叫他陳員外。所以這次相逢,十分親熱,禮畢,互讓進屋。

陳員外得知消滅了罪僧,勝利回師,甚是高興,於是就在樹下設宴慶賀。將士們喝得很暢快。羅成喝至酣,忽見牆上掛一支竹簫,忙取下吹起來,乘酒興吹得十分優雅,優美的旋律引來了一鳳一凰,這真是:簫徹袁公河,聲和鳳凰舞,花盈土嶺堙,香引蝴蝶飛。鳳落雌株,凰踏雄株,隨著簫聲翩翩起舞,眾鳥也飛來捧場助興,形成了百鳥朝鳳的壯觀場面。羅成看著看著,拍手叫好,忘記了自己是吹簫人,欲拍手,簫落地,鳳凰一驚,象兩支帶有綵綢的飛箭,直奔東嶺頂去了。所以,直到現在人們管這兩株白果樹叫夫妻銀杏樹,管東嶺叫鳳凰嶺。有歌為證:

袁公河畔北黃埠,鳳凰嶺下夫妻樹,

當年羅成曾拴馬,吹簫引來鳳凰舞。

7、綦山鎮淨土寺銀杏樹

莒縣九株過千年銀杏樹,你都知道嗎?

位於莒縣碁山鎮駐地大莊坡村西北2。5公里處的淨土寺故址,樹齡約1200餘年。銀杏樹有雌雄兩株,西為雄株,樹高21。5米,幹高4。2米,胸圍3。5米,冠幅南北長16。8米,東西寬17。7米;東為雌株,樹高16米,主幹高3米,胸圍2。2米,冠幅南北長12。1米,東西寬15。2米,均為唐代太和年間所植。

唐太和年間(835年前後),碁山淨土寺建成,為象徵佛寺長盛不衰,在山門內東西各植一棵銀杏樹。在僧侶們的管護下,樹長得很旺盛,到元代已成為大樹。淨土寺也像銀杏樹一樣,幾經重修,寺廟規模大了許多。特別是元代皇慶年間和明代嘉靖年間兩次重修,使淨土寺成為莒北一帶的名寺。當時寺內有大雄寶殿、葛仙祠、關公殿、禪室、山門等。因其“晨鼓暮鍾”與其它寺廟不同,所以在明初“山寺晚鐘”成為城陽外八景之一,可想當時寺廟盛景。淨土寺在清代被毀,銀杏樹也受影響生長變弱。同治年間淨土寺雖經重建,但規模比以前小了許多。1946年寺廟被毀,南面廟基被拆,造成水土流失嚴重,銀杏樹長勢漸弱,樹冠比1946年前小了近三分之一。

8、綦山鎮龐莊銀杏樹

莒縣九株過千年銀杏樹,你都知道嗎?

位於莒縣碁山鎮龐莊村中,樹齡1000餘年,樹高31。5米,主幹高6米,胸圍6。2米,冠幅南北35米,東西28。4米。為雌株。此樹在村中間,土壤肥沃,水肥充足,長勢旺盛,蔽陰840多平方米。

據傳,北宋初年,太師龐文因罪全家被抄斬。其一庶出之子,帶倖免遇難的家人逃難。經一個多月的晝宿夜行,逃到了莒縣北鄉,駐足一打聽,此地距東京汴梁已有數千裡之遙。此地已是人地兩生,已無人知曉龐氏為在逃的罪犯。龐氏見此地不僅水美田沃,而且人們善良淳樸,覺得到了安全避身之地,就此安居下來。置些田產,過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由於人口繁衍,人戶漸多,遂以姓氏名村為龐莊。後龐氏日子越過越好,不僅蓋起了深宅大院,而且在宅舍之後建了一個大花園。花園內除栽植花草外,還栽了一棵銀杏樹。後在明代中期,管氏、王氏遷此居住,龐莊已擴充套件為數姓居住的大村莊。

清代初年,銀杏樹已長成兩個成人才能摟抱的大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龐氏一族也和銀杏樹一樣人丁興旺,家道殷實,所以,龐氏把銀杏樹視為家族視為興衰的的象徵。可是,到了清代中期,銀杏樹出了毛病,剛到夏季就枝衰葉黃,果實脫落,連續好幾年沒有好轉。為了弄清原因,龐氏族長請來了地理先生。地理先生經過一番觀察掐算,說:“看是樹的毛病,實是老天示警,龐氏居此六七百年,脈氣已衰,樹的枝葉發黃事小,殃及人口事大!”族長請教破解之法,地理先生說:“最好的辦法就是選址遷村!”在封建社會,人們迷信風水,所以龐氏從清代中期開始,逐漸遷往東鄉的姚頭村(今屬五蓮縣)。到清代末年已全部遷走。龐氏的遺物只剩村中的這棵銀杏樹和村西北的十多畝大的龐家林。解放初期姚頭村的龐氏一族還有到龐家林上墳祭祖的,後經整地改土,龐家林已成一片農田。

9、東莞鎮大沈莊銀杏樹

莒縣九株過千年銀杏樹,你都知道嗎?

位於莒縣東莞鎮大沈莊村,樹齡約1000年,胸圍4。9米,冠幅東西南北均25米。生機盎然,年年果實累累。

大沈莊,又稱大沈劉莊、沈劉莊、沈莊等,乃箕國所在地,據1951 年出土的鐘鼎文所證殷商侯國也。後為箕邑,東漢並與東莞縣。《太平環宇記》載;箕,漢縣。宣帝封城陽荒王子文為侯,既此邑。綜合《山東通志》、《重修莒志》、《中國歷史地圖冊》、《莒縣地名志》所載,今大沈劉莊小盆地既殷商箕國,漢初箕城,後漢廢邑併入東莞縣。箕,山名,在大沈劉莊之北。古名曾有箕山、箕屋山等稱,乃濰水源地。山上三官廟元碑記曰“……。沈劉莊古銀杏、逎箕城志樹,與此山三鴨腳同齡也…。。。”近年來在大沈劉莊附近出土過大宗漢陶片與漢畫像石,以此進一步證實大沈莊是殷商侯國,西漢古邑。後漢廢邑入東莞,此古樹當屬漢物無疑。

據說,在村後武山前懷曾有4棵銀杏樹和現存的銀杏樹差不多一樣茂盛,可惜1958年遭砍殺。近幾年,前來考察的專家、學者和遊人絡繹不絕。在駐地東莞村立有高5米的劉勰石雕像,與古銀杏樹遙相輝映,構成一大景觀。

TAG: 銀杏樹莒縣胸圍龐氏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