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德執義、德政應和—廟號“穆宗”的中華王朝皇帝

在中華歷代王朝以及東亞漢文化圈內,有著修建“太廟”、追崇“祖、宗”,敬拜“先帝”的傳統,而去世的先帝(王)如果對社稷有大功、值得後世子孫永世祭祀的,那麼他就會被特地奉上一個名號,作為他在太廟內的永久祭祀稱呼,這就是“廟號”。

廟號起源於商代,歷代商王(帝)中,只有七人擁有廟號,這個傳統在周、秦兩代沒有被繼承下來,周天子以及秦皇帝都沒有廟號(秦代皇帝連諡號也沒有,只有世系稱呼)。直到劉邦剪除群雄、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後,才恢復了廟號制度。從漢代開始,廟號制度在中華及東亞漢文化圈內沿用了兩千年,直至清朝滅亡後才被廢止。重建廟號制度劉邦,也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得到廟號的皇帝——漢太祖。

廟號最初使用時,只有“太、高、世、中”四個字作為字首,所謂“天子七廟,始祖居中,三昭三穆”,西漢王朝就是嚴格地按照這個規制給前代皇帝追尊廟號,西漢得到承認的廟號,只有: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一共四個人(高宗劉奭、統宗劉鶩、元宗劉衎的廟號後來被廢除)。

東漢章帝劉炟時,廟號的“太、高、世、中”四字不夠用了(劉炟祖父光武帝劉秀用世祖,實至名歸;但劉炟之父明帝劉莊去世後,只能用:“高、中”兩字,而高祖不夠格,中祖的稱呼莫名其妙,高宗又是劉奭用過且被廢除的),所以劉炟只得重新採用其他字首,給父親劉莊追尊廟號,最後定為“顯宗”,這是中華歷史上第一位不用“太、高、世、中”四字作為廟號字首的皇帝(指得到後世史書承認的廟號)。

從劉莊開始,中華帝王廟號進入了一個紛至沓來、花樣百出的年代,前後共有上百種之多,令人眼花繚亂、歎為觀止,如果不是特別研究考據這些歷史知識的專業人士,恐怕搞不清這其中的含義、區別,以及它們所代表的某朝、某代、和哪一位帝王。

在諸多的帝王廟號中,“穆宗”所代表的含義是“佈德執義、德政應和”的意思,也有“肅容持敬、容儀肅敬”的解釋,翻譯過來就是有德業和德政,儀表威嚴、態度肅穆(也可以理解為不怎麼好說話),總之算是一箇中上等的廟號。自漢朝到清朝,“穆宗”這個廟號在中華王朝內部一共有六人獲得,其中生前登基稱帝者五人(一人後來被取消廟號),身後被追尊者一人,東亞漢文化圈中的外藩屬國君主也有一人獲得,一共是七位帝王。接下來為大家詳細加以介紹。

佈德執義、德政應和—廟號“穆宗”的中華王朝皇帝

一、漢穆宗孝和皇帝劉肇

劉肇,生於建初四年(79年),是漢章帝劉炟第四子,其生母是章帝貴人梁氏。劉肇出生後不久,梁貴人被章帝竇皇后誣陷,抑鬱而亡,竇皇后於是將一歲的劉肇接到宮中親自撫養,如同親子。

建初七年(82年),章帝在竇皇后多次進言下,廢皇太子劉慶為清河王,改立第四子劉肇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三十一歲的漢章帝劉炟駕崩,遺命皇太子劉肇繼位,皇太子奉詔繼位,即漢和帝,和帝尊嫡母竇皇后為皇太后。當時和帝只有十歲,年幼不能理政,於是由竇太后臨朝稱制,處理政務。

竇太后掌權後,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其中哥哥竇憲被封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宮侍衛;弟弟竇景、竇瑰任中常侍,負責傳達詔令。竇氏兄弟依仗竇太后,取得了朝廷中的顯要地位,掌握了漢朝中樞大權。

雖然竇氏兄弟在掌握大權後也曾經做過一些建功立業的事情,尤其是永元元年(89年)、永元三年(91年),竇憲率軍兩次出塞,大敗北匈奴,平定漠北,登燕然山、金微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宣揚大漢威德於四方。但是竇氏更多的還是恃寵欺人、剛愎放縱,竇憲自以為有大功於朝廷,出塞得勝後更加跋扈恣肆,多有侵凌平民,強奪財貨,篡取罪犯等惡行,導致朝臣不斷上書進諫,彈劾竇氏。竇憲等惱羞成怒,於是欲謀叛逆,準備殺害和帝,篡奪社稷。

和帝因為身處宮中,和外臣聯絡很少,無所依靠,只得用自己的親族和內侍。中常侍鄭眾謹敏有心機,不事竇氏一黨,於是和帝私下和鄭眾密謀,定計除滅竇氏叛黨。清河王劉慶,是和帝兄長,又是前太子,深得和帝的恩遇,經常進入宮廷,並留宿宮中,於是和帝也暗中和他商議,由劉慶交通鄭眾,準備策劃平亂。

永元四年(92年)六月,竇憲率軍班師回到洛陽,和帝趁機下詔讓大鴻臚到郊外迎接,按等級賞賜給軍中將士財帛衣食,以安定軍心。之後,和帝命竇憲等人進宮赴宴。竇氏入城後,和帝馬上駕臨北宮,下詔令執金吾會同北軍五校尉率南北兩軍駐守南宮、北宮,並關閉洛陽城門,將竇氏黨羽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全部逮捕並送到宮獄處死。竇憲則被收回大將軍印信,改封為冠軍侯,勒令其馬上和竇篤、竇景、竇瑰等人離開洛陽,回各自的封國去。

看在母親竇太后的面子上(和帝此時還不知道竇太后不是自己的生母),和帝沒有公開誅殺竇憲等人,而是選派嚴苛大臣作為他們封國國相,嚴密監視他們。竇憲、竇篤、竇景等人到達封國後不久,就被各自的國相勒令自殺(只留下竇瑰以安慰竇太后,五年後,竇太后去世,竇瑰也於次年被逼自殺)。和帝一舉剪除了竇氏外戚集團,再現了當年孝宣皇帝誅殺跋扈的霍氏外戚的故事,其剛決果斷的行事風格,不在宣帝之下。

消滅了竇氏外戚勢力後,十四歲的和帝收回了大權,開始親理朝政。他效法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先皇,堅持每天都臨朝處理政務,批閱奏章經常到半夜,絲毫沒有荒怠之心,所以後世史書稱讚和帝“勞謙有終”。

和帝當政時多次下詔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安置流民、發展農業;又多次下詔招納賢才、恤民寬刑,減免賦稅,並復置西域都護府、用班超為西域都護,平定西域諸國,徹底降服南匈奴。和帝親政時期,開疆拓土,四夷賓服,百姓安居,人戶滋殖;朝廷統計戶口有九百二十三萬戶、口五千三百萬,漢朝國力達到鼎盛,後世稱為“永元之隆”。

元興元年(105年)十二月,和帝患病,不幸駕崩於洛陽皇宮章德前殿,年僅二十七歲,由剛滿白日的幼子劉隆承繼皇位,即漢殤帝,皇后鄧氏升為皇太后,臨朝稱制處理朝政。延平元年(106年)三月,鄧太后以殤帝的名義給丈夫劉肇上廟號“穆宗”,上諡號“孝和皇帝”,葬於慎陵。漢和帝劉肇是第一位得到“穆宗”廟號的中華王朝皇帝。

佈德執義、德政應和—廟號“穆宗”的中華王朝皇帝

八十五年後,初平元年(190年),在漢末大亂中奪取了朝廷控制權的董卓為了顯示手中的權力,於是向皇帝漢獻帝上奏,以“和帝、安帝、順帝、桓帝無功德、不宜稱宗”為由,強行取消了他們的廟號,而獻帝年少無助、受制於權臣,無法反對,只得無奈地同意,下詔令“可!”

就這樣,其實是英明有為之主的漢穆宗孝和皇帝劉肇,在去世八十多年後被生生剝奪了“穆宗”廟號。雖然董卓在初平三年(192年)被誅殺,但是之後時局混亂,朝廷顛沛流離,天下陷於分裂,漢家太廟都化作了殘垣斷壁,包括獻帝在內,君臣們誰也沒有精力和時間去主持儀式為和帝等先帝們恢復廟號,漢和帝劉肇從此再也沒能恢復“穆宗”的廟號。

二、唐穆宗李恆

貞元十一年(795年),唐德宗之孫、皇太子李誦長子廣陵王李淳的第三子在長安於大明宮別館降生,其生母為廣陵王正妃郭氏。郭氏是大唐功臣、汾陽王、尚父郭子儀的孫女,她所生的兒子,也是李淳的嫡長子,李淳為嫡長子起名為李宥。唐德宗冊封嫡曾孫李宥為建安郡王。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李宥的祖父皇太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不過順宗繼位之前就已經中風(德宗正是因為擔憂皇太子中風病倒,才憂慮成疾,最終駕崩的),登基後幾乎無法處理政務,所以重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等東宮舊屬參預政務、改革朝政。王叔文、王伾等人主張削弱藩鎮割據,消除宦官專權,加強中央皇權,因此觸動了掌握長安實權的宦官軍事集團利益,導致宦官集團發動政變反撲。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首領俱文珍(劉貞亮)、劉光琦、薛文珍等人向順宗進言請立廣陵王李淳為皇太子,順宗因為中風患病,確實不能理政,便同意了。於是廣陵王被立為皇太子,並更名為李純,並以皇太子的身份開始監國。由於順宗的病越來越重,幾乎不能說話和行動,七月間,皇太子獲得了主持軍國大事的權力。此時,唐朝中樞已經被皇太子和宦官集團所控制。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在宦官們的擁立下,皇太子李純即皇帝位,即唐憲宗,順宗退位,被尊為太上皇。憲宗繼位後,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元年,作為父親在位半年的紀念,這就是“永貞內禪”。同時,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等人都被貶官外放,到偏遠地方擔任司馬之類的小官,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順宗和改革派大臣的革新集權措施歸於失敗。

憲宗登基後,於元和元年(806年)晉封嫡長子李宥為遂王,而庶長子李寧為鄧王、庶次子李惲為澧王。(憲宗其餘諸子無關本文,略過不提,包括第十三子、也就是後來的唐宣宗李忱)但是李宥之母、憲宗正妻郭氏沒有被立為皇后,只是貴妃。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憲宗沒有按照立嫡的原則建儲,而是將庶長子鄧王李寧立為皇太子,期間很是費了一番周折。但是李寧沒有福氣享受大唐儲君的榮耀,只做了兩年的皇太子,就在元和六年(811年)十二月病逝,年僅十九歲。憲宗不得不再次選立繼承人。

佈德執義、德政應和—廟號“穆宗”的中華王朝皇帝

此時朝廷內外幾乎都建議憲宗立貴妃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為新太子,但是憲宗忌憚於郭氏外戚的勢力,並不想立李宥為太子,而是想立次子李惲。可是郭氏家族勢力實在強大,皇三子李宥被立為太子呼聲在朝堂上佔據了絕大多數,憲宗徒無奈何,只好讓次子李惲遞上了表示謙讓的奏表,然後在元和七年(812年)七月下詔,立皇三子遂王李宥為太子,讓他改名為李恆。

但在隨後諸臣上表請立皇后時,憲宗堅決沒有立郭氏為皇后,而是用“自玄宗廢王皇后以來,後宮中活著成為皇后的,只有肅宗張皇后一人,因襄助肅宗平亂有功而被立為皇后。可是張皇后最終也下場慘淡,所以為貴妃著想,不宜立其為後”的藉口推脫,終憲宗一生,郭氏都只是貴妃,而不是皇后,憲宗也沒有立其他妃子為皇后。

其實憲宗這麼做,一是忌憚郭氏家族的勢力,害怕郭貴妃被立為皇后之後,郭氏會更加壯大,對社稷不利;二是心裡對新太子李恆並不十分滿意,總認為他性格慵懶、縱情享樂,難以承繼大唐社稷。憲宗的親信宦官吐突承璀因此揣度皇帝的心意,採取了在背後支援皇次子李惲的舉動,一直沒有放棄為李惲經營謀取儲位。而郭貴妃也不甘示弱,在朝野內外廣結黨羽,籠絡了神策軍中尉梁守謙、王守澄等人,暗中和吐突承璀及李惲較勁,維護親兒子李恆的儲位。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憲宗因為長期以來服用術士們的丹藥,導致重金屬中毒、身體狀況急劇惡化,於是吐突承璀和李惲加緊謀劃,計劃憲宗一旦突然駕崩,就立即發動軍隊掌握長安皇宮,並廢黜皇太子李恆,殺梁守謙、王守澄,奪取皇位。皇太子緊張萬分,於是問計於母親郭貴妃及舅家。皇太子的舅舅、司農卿郭釗囑咐他:一定要盡“孝謹”之心,不考慮其他的事。

之後郭貴妃的黨羽:宦官首領陳弘志、梁守謙、王守澄、韋元素等緊急進宮,“侍奉”在憲宗的寢宮——大明宮中和殿,嚴守內外交通。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唐憲宗李純暴薨於中和殿,吐突承璀和李惲還來不及反應,就被陳弘志、王守澄率軍隊包圍並殺死在各自府中,然後皇太子在梁守謙、韋元素的護衛下,由神策軍保護至大明宮含元殿繼位登基,即唐穆宗。

穆宗登基後,立即誅殺了宦官集團中不屬於自己一方的成員,並將朝堂中憲宗的親信和寵臣加以處罰和貶斥,同時尊生母郭氏為皇太后,陳弘志、梁守謙、王守澄、韋元素等親信宦官都一一重賞,唐朝的宦官政治在穆宗登基後更加嚴重。

元和十五年(820)五月,穆宗將父親憲宗安葬於景陵,並正式除孝,此後他就在享樂的道路上一往直前,再也沒有停下過腳步。從元和十五年開始,穆宗大興土木、縱情歡宴、荒耽無度,憲宗時期好不容易恢復的中興景象,在穆宗手裡被折騰得幾乎完全喪失。

長慶二年(822年)十一月,穆宗在一次打馬球時發生意外,被突發事件驚嚇導致頭暈目眩、雙腳不能沾地行走,經過太醫診治後確定為中風(唐朝皇帝的家族遺傳病),從此穆宗就臥病在床、再也沒有康復。

佈德執義、德政應和—廟號“穆宗”的中華王朝皇帝

長慶三年(823年)正月初一,按照朝廷制度,群臣都要到大明宮叩拜皇帝,皇帝也要登含元殿前殿接見群臣並賜宴,但是穆宗身體無法支撐,沒有出面接受群臣的朝賀,此後也沒有正常出席過朝會。為了治病,穆宗也迷上了金石之藥,服用術士所煉丹藥,但還沒等到毒性發作,他就因為嚴重的中風後遺症於長慶四年(824年)正月二十二駕崩於大明宮寢殿中,年二十九歲。

穆宗去世後,宦官王守澄等擁立其長子、皇太子李湛在其靈前繼位,即唐敬宗。敬宗給父親上廟號“穆宗”,上諡號“睿聖文惠孝皇帝”,安葬於光陵。這是第二位得到“穆宗”廟號的中華王朝皇帝。

三、遼穆宗耶律璟

契丹天顯六年(931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的皇后蕭溫誕育了太宗嫡長子,取名為耶律述律,漢名耶律璟。會同二年(939年)三月,九歲的耶律璟被封為壽安王。

會同十年(947年)正月初十,遼太宗領軍進入後晉都城東京開封府,廢后晉出帝石重貴為負義侯,滅後晉,此後遼太宗以中原皇帝的儀仗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大同元年(947年)二月初一,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東京汴梁皇宮下詔將國號自“大契丹”改為“大遼”,改會同十年為大同元年。

因為遼軍在開封府四周掠奪人民財物,引起百姓反抗,同時遼太宗阻擋後晉諸節度使返回開封,也招來地方藩鎮出兵反擊。大同元年四月,遼太宗被迫引軍北返,途經河北欒城時病逝。

遼太宗生前並未指定皇儲,死後也未留下傳位遺詔,所以隨軍諸將都憂慮而不知所措。經統兵將領南院大王耶律吼、北院大王耶律窪商議之後,諸將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擁立隨遼太宗南征的遼太祖長孫、東丹王耶律倍之子永康王耶律阮為帝,並拘押作亂的叛將,迅速穩定了遼太宗突然去世後的局勢,耶律阮即遼世宗。而當時沒有隨軍南下的遼太宗長子壽安王耶律璟,就這樣遺憾地和皇位失之交臂。

當時遼太宗之母述律皇太后住在上京府,知道遼太宗去世後,便想立幼子、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李胡即位。在述律皇太后的支援下,耶律李胡從上京(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左旗)南下,與世宗大軍會戰於南京(今北京)附近。世宗的軍隊是遼軍主力,李胡最終不敵,只得敗走。遼世宗欲追擊,直搗上京,為防止內戰繼續擴大,上京和南京的契丹貴族說服了述律皇太后,經過一番斡旋後雙方罷兵和談、達成了和議,述律皇太后承認孫子耶律阮為新帝,史稱“橫渡之約”。

遼世宗繼位後,於天祿元年(947年)軟禁祖母述律太皇太后與叔父耶律李胡於祖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對於擁立他即位的功臣們論功行賞,原屬於述律太皇太后及叔父李胡一黨的臣子則被嚴厲鎮壓,這使得守舊的貴族們和世宗產生了矛盾,舊貴族對世宗登基後的打擊報復行為極度不滿,以致於最終發動叛亂,和世宗兵戎相見。

天祿五年(公元951年),世宗應北漢主劉崇的邀請,出兵攻打後周,救援北漢。當年九月,世宗率領大軍到達歸化州祥古山,駐宿於火神澱。當晚,世宗舉行了紀念父親東丹王耶律倍的祭祀儀式,然後設宴招待群臣。在宴會中世宗喝得大醉,便離席進入內帳休息。這個時候,遭受世宗打擊的舊貴族-燕王耶律察割、偉王之子耶律嘔裡僧等率領一班同黨衝入內帳,亂刀砍死了沉睡中的世宗。

混亂之際,隨駕的壽安王耶律璟躲過亂黨追殺,趁亂逃出,然後召集援軍鎮壓叛亂,耶律察割叛軍被耶律璟率軍鎮壓消滅。於是耶律璟在歸化州自立為帝,奪取了遼國皇位,即遼穆宗。

佈德執義、德政應和—廟號“穆宗”的中華王朝皇帝

遼穆宗在亂中即位,舊貴族大多不服其統治,遼國政局很是不穩。為了穩固政權、恢復國力,遼穆宗停止了自太宗以來就執行的南征政策,聯合南方的南唐、西邊的北漢共同對抗後周。應歷九年,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發動北伐,連克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鄚州、瀛州,欲一鼓作氣直取幽州,此時遼穆宗甚至有意棄守燕雲十六州。可惜局面大好之際後周世宗卻突然發病,無奈之下只得罷兵南返,但鄚州、瀛州已歸後周所有。

遼穆宗在位時期,遼軍面對南朝只加強防禦,而不輕易南下。穆宗本人雖不喜好女色,但是喜殺戮,經常親手殺人,近侍被殺者不計其數。對於宗室穆宗也待之嚴苛,先後將叔父耶律李胡及其子衛王耶律宛、趙王耶律喜隱、自己的兄弟耶律髦撒葛、耶律敵烈,宗室耶律安傳等人誅殺,使得遼國高層貴族惶惶不可終日,久之多有叛離之意。穆宗喜歡日日飲酒,酒後便沉睡不起,人稱“睡王”;又愛好打獵,導致“竟月不視朝”,契丹屬下的各部落也多有叛逃,大黃室韋、小黃室韋、烏古部先後作亂,歷時數年才被平定。整個遼穆宗應歷時期,遼國內外混亂、國勢衰落、不能與後周、北宋爭雄。

應歷十九年(969年)二月,遼穆宗因為多次殘殺侍從僕役,被不甘心坐以待斃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六人,趁其再一次“歡飲方醉”之時,將他殺死在內帳中,時年三十九歲。

遼穆宗被弒後,因為沒有兒子,所以群臣推舉遼世宗次子耶律賢為帝,承襲皇統,遼國世系從此轉回遼世宗一脈,耶律賢即遼景宗。

遼景宗繼位後,給堂叔上廟號“穆宗”,附葬於遼太宗的懷陵。重熙二十一年(1052),遼穆宗的族曾孫遼興宗給他上諡號“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是第三位得到“穆宗”廟號的中華王朝皇帝。

四、金穆宗完顏盈歌(追封)

完顏盈歌生於契丹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是契丹藩屬、海東女真部落聯盟首領完顏烏古乃(追封金景祖,金國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祖父)第五子,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叔父。

完顏烏古乃去世後,其第二子完顏劾裡缽(追封金世祖,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父)、第四子完顏頗剌淑(追封金肅宗)先後繼任女真部落聯盟首領。遼大安十年(1094年。遼道宗於契丹鹹雍二年(1066年)將國號由契丹改為遼),完顏頗剌淑去世,完顏盈歌繼任女真部落聯盟首領。

完顏盈歌成為女真首領後繼續臣服於遼國,襲詳穩(官職)、並擔任節度使。在位時,他繼續合併其他女真部落,統一內部政令,是使得女真部落聯盟愈來愈發展壯大。

遼乾統三年(1103年),完顏盈歌去世,年五十一,由侄子完顏烏雅束(追封金康宗,金世祖長子,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長兄)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完顏盈歌的兒子完顏昌,女真名撻懶,是金國對遼、對宋作戰時的重要將領和統帥。

佈德執義、德政應和—廟號“穆宗”的中華王朝皇帝

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金國立國二十二年後,完顏盈歌的侄曾孫金熙宗完顏亶追諡他為孝平皇帝,上廟號穆宗。完顏盈歌是第四位得到“穆宗”廟號的中華王朝皇帝(也是唯一的身後追封)。

五、明穆宗朱載坖

朱載坖是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第三子,生母杜康妃,生於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

嘉靖帝共有八個兒子,第一個兒子朱載基出生時是嘉靖十二年(1533年),嘉靖帝已經二十八歲,這在古代,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晚育了,對於皇帝更加如此。所以嘉靖帝喜不自禁,對長子相當重視,為其取名“朱載基”,其中隱含的世序傳承的意義十分明顯。

但是讓嘉靖帝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承載著自己巨大希望的長子,出生兩個月就夭折了,這讓他悲痛不已,追贈長子為哀衝太子,按禮制治喪。

嘉靖十五年(1536年),皇次子朱載壡出生,嘉靖十六年(1537年),皇三子朱載坖、皇四子朱載圳出生。對於連續有皇子出生,嘉靖帝自然是很高興。但是因為之前皇長子去世時,他諮詢親通道士陶仲文其中原委,陶仲文以“皇帝為真龍、太子為潛龍;二者皆有天命之氣,相遇相剋。潛龍才臨人間,真氣較弱,一遇見真龍,相剋之氣抵擋不過,就會有重歸天庭之禍”的說詞告誡嘉靖帝,嘉靖帝從此牢記在心,秉承“二龍不相見”論斷,時時不敢忘。

所以,為了兒子們的安全,嘉靖帝一反常態,從不去看望皇子們,表面上也不關心他們的成長,平時儘量避擴音到或者看見諸皇子,也不主動提出冊立太子。

這並不是嘉靖帝不關心兒子們,相反,他是太關心了,他怕自己過分的熱心、關愛,又會帶動“真龍之氣”,從而傷害到兒子們,導致長子的悲劇再度上演。所以,嘉靖帝故意對皇子們不聞不問,使得彼此間減少接觸,以保皇子平安。

但大臣不知道皇帝的內心,所以多次上書建議嘉靖帝儘快立儲,以穩定國本。皇帝架不住臣僚的上疏,自己也多少有僥倖心理,於是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四歲的皇次子朱載壡為太子,以安天下。同時,皇三子朱載坖被冊立為裕王、皇四子朱載圳被冊立為景王。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皇太子年滿十四,按祖制應該出閣讀書。太子出閣儀式,嘉靖帝是必須要到場的,一系列繁瑣的流程也需要他來主持。

因為深信“二龍不相見”理論,所以嘉靖帝非常不願意出席皇太子出閣儀式,以免“龍氣相剋”,但祖制又不能不遵守。兩難之下的嘉靖帝在僥倖心理下,以及遵守祖制的自我安慰下,最後勉強出席了太子的出閣儀式,並幾乎是第一次和自己的繼承人近距離接觸,交談。

而就在出閣儀式完成後的第二天,皇太子朱載壡就詭異地突發急病,並在第三天不治而亡。這一下嘉靖帝是悔恨不已、悲痛萬分,並深深自責,自己萬不該有僥倖之心,冒險去和太子見面,從而導致“二龍不相見”的忌諱被打破,最終使得皇太子重蹈覆轍,因此而早夭。

從此,嘉靖帝再也不敢掉以輕心,輕易與僅剩的兩個兒子見面了(嘉靖帝后四子早夭,此時僅餘皇三子裕王、皇四子景王在世),即使二王出閣、大婚這樣的大事,也是能躲就躲,躲不掉也絕不接近,遠遠地看一眼就算了。並且再也不提冊立皇太子之事。

佈德執義、德政應和—廟號“穆宗”的中華王朝皇帝

諸臣及百姓們都以為皇帝脾氣怪異、親情淡薄,不關心兒子,但誰又知道嘉靖帝內心其實是為了保護兒子們不再受自己的“龍氣克害”而不得不這麼做呢?而在後人看來,這完全是迷信,但嘉靖帝當時也無法辨識,只得以這樣古怪的行為來應對了。

嘉靖四十年(1562年),在嘉靖帝安排下,皇四子景王朱載圳就藩德安,皇三子裕王朱載坖則留在朝中,這表明嘉靖帝是將裕王按照皇儲來對待的。

但從始至終,為了躲避“皇帝為真龍,太子為潛龍,二龍不相見”的讖言,嘉靖帝沒有冊封裕王為“皇太子”,在他看來,不明立為皇太子,就不算潛龍,這總沒有事了吧。

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裕王第三子朱翊鈞(即日後的明神宗萬曆皇帝)降生,這是嘉靖帝生前唯一成活的皇孫,這個助力,更加穩固了裕王的儲君之位(景王一生無嗣)。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二十八歲的皇三子景王朱載圳在藩地德安薨逝。嘉靖帝得知訊息後和首輔徐階說:“此子素謀奪嫡,今死矣。”言語中透露著一絲鄙視。至此,裕王成為唯一在世的皇子,大明皇儲之位再也沒有懸念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嘉靖帝駕崩,他唯一還活著的兒子裕王朱載坖理所當然地繼承皇位,成為大明第十二代皇帝——明穆宗隆慶帝。而直到繼位時,隆慶帝的身份還只是裕王,不是皇太子,“二龍不相見”的讖言,終於得以圓滿的結束。

隆慶帝在位只有六年,並不算長,但是他重用徐階、高拱、張居正等名臣,先後主持了隆慶和議(對蒙古俺答汗)、隆慶開關(開海禁),使得明朝的內外局勢大大改善,國家也得以安定發展,隆慶帝得到了“聖天子垂拱而治”的讚譽。

佈德執義、德政應和—廟號“穆宗”的中華王朝皇帝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隆慶帝在乾清宮駕崩,年三十六,由皇太子朱翊鈞繼位,即明神宗萬曆帝。神宗給父親上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上廟號穆宗,葬於昌平皇陵中的昭陵。朱載坖是第五位得到“穆宗”廟號的中華王朝皇帝。

這裡多說一句:明穆宗的名字,其實是“朱載坖”(明實錄有載),而非《明史》中記載的“朱載垕”。這是因為明代文人盧翰在萬曆時期編寫《掌中宇宙》這部著作時,將穆宗的名字誤記為“載垕”,從而導致後來的朱國禎《皇明史概》、談遷《國榷》等書都以訛傳訛,而清朝官修的《明史》也沿襲了《皇明史概》、《國榷》中的記載,跟著弄錯了穆宗的真實姓名。而“朱載垕”其實另有其人,是和明穆宗同一時代的宗室、衡藩齊東安和王。

六、清穆宗載淳

同治帝載淳,是清朝第十代皇帝,清文宗咸豐帝長子(也是唯一成活的皇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年),生母葉赫那拉氏時為咸豐帝懿嬪。葉赫那拉氏因子而貴,日後晉封懿妃、懿貴妃,並在咸豐帝駕崩、兒子載淳即位後,被尊奉為聖母皇太后,這就是執掌清朝中樞大權四十七年之久的慈禧太后。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奕詝在熱河避暑山莊駕崩,臨終前,他連下兩道諭旨,其一為“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其二為“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皇太子,贊襄一切政務。”這就是“顧命八大臣”的來歷。

病逝前,咸豐帝還授予了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皇太子年幼,所以御賞印由其生母懿貴妃代為掌管),將來顧命大臣們輔政時釋出的一切政令,都要恭請蓋上“御賞”、“同道堂”二印才能生效。

咸豐帝病逝後,六歲的皇太子載淳奉遺詔繼位,即同治帝(當時還不叫同治帝,而是祺祥帝)。小皇帝尊嫡母鈕鈷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即慈安太后;尊生母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即慈禧太后。

佈德執義、德政應和—廟號“穆宗”的中華王朝皇帝

在實際上的主導者肅順帶領下,顧命大臣們在咸豐帝去世後就把持了朝政、專擅跋扈,輕視兩宮皇太后,諸事都自行其是。兩宮皇太后即憤怒又憂慮,為了不至於大權旁落,於是她們秘密聯絡了在京師的咸豐帝六弟、恭親王奕訢,暗中籌劃,於咸豐帝靈柩自避暑山莊啟程返回北京途中發動政變,將顧命八大臣拿下,當年陰曆為辛酉年,所以史稱“辛酉政變”。

此後在群臣擁戴下,兩宮皇太后開始以“垂簾聽政”方式參與朝政,同治帝年幼無知、不諳世事,所以最主要的任務是讀書,在弘德殿學習經義典籍,不經常參與朝政。慈禧太后也以“典學未成”為由,一直拖延同治帝親政時間,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才不情願地為已經十七歲的同治帝舉行了大婚典禮。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兩宮皇太后撤簾,同治帝正式親政。

同治帝親政後,名義上兩宮皇太后歸政、不再處理政務,但其實依舊把持大權不放(尤其是慈禧太后),造成同治帝處處被掣肘、施展不開,心情既暴躁又鬱悶。為了“侍奉孝敬”兩宮,同時也是為了自用,同治帝在親政後不久就下旨要重建圓明園,因此和諸王公大臣產生了激烈衝突,並和衷心諫言的恭親王大發雷霆,賭氣說:“我把皇帝讓給你做行不行?”此事導致兩宮皇太后出面干預,支援王公大臣們的意見,停止修繕圓明園。這使得同治帝內心極度憤概,覺得皇帝做得一點都不順心,無趣極了。

之後同治帝再也沒有主動處理政務,對朝政心灰意冷,時常同堂兄載澄(恭親王之子)微服出宮廝混,樂在其中。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同治帝患病,史料和宮中醫案記載是天花,但是民間野史傳聞是梅毒。延宕兩個月後,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陽曆是1875年1月12日),十九歲的同治帝在皇宮養心殿駕崩,結束了十三年的皇帝生涯。

佈德執義、德政應和—廟號“穆宗”的中華王朝皇帝

同治帝生前沒有誕育子嗣,作為咸豐帝唯一成年的皇子,他也沒有親兄弟在世,所以他駕崩後,經過兩宮皇太后和宗室王公們的緊急商議,最終選定了醇親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同治帝七叔)次子、四歲的載湉入繼大統,作為同治帝嗣弟、咸豐帝嗣子的身份繼承皇位,即清德宗光緒帝。同時兩宮皇太后恢復“垂簾聽政”,繼續代行處理朝政大權,直到光緒帝成年後親政為止。

隨後,兩宮皇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為早逝的同治帝上諡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上廟號“穆宗”,葬於清東陵之惠陵。同治帝載淳是第六位、也是最後一位得到“穆宗”廟號的中華王朝皇帝。

除了以上六位中華王朝皇帝外,東亞漢文化圈內還有一位外藩君主在身後獲得了“穆宗”的廟號,即:高麗王朝第七任君主、高麗穆宗王誦。原本王誦身後的廟號是“愍宗”,是他被權臣弒殺後追上的,後來才被他的繼承人高麗顯宗王詢將廟號改為“穆宗”。因為王誦不屬於中華王朝皇帝(帝王)範疇,所以對他就不再加以詳細介紹了。

再一次謝謝朋友們閱讀本文!

TAG: 穆宗廟號皇太子嘉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