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子優於女,嫡優於庶,那嫡長女和庶長子,誰的地位更高?

近幾年,國產古裝劇越拍越精緻了。在許多古代劇集裡面,編劇都會刻意強調嫡庶之分,讓觀眾意識到,嫡妻所生的子女,在家庭地位上明顯高於妾生的子婦。

因此,他們的生活待遇是不一樣的。但是與此同時,

中國古代人也特別強調“男尊女卑”。嫡妻的長女,地位會比庶長子高嗎?

其實,這個要看他們身處的時代、地區的風俗。

總體上來說,

除非是他們出生在皇族,不然一般的家庭裡面,嫡庶地位高低變化,區分並不是那麼明顯

,至少沒有電視劇中表現得那麼突出。

古代子優於女,嫡優於庶,那嫡長女和庶長子,誰的地位更高?

嫡妻所生的兒子,只是在宗祧繼承和財產分割方面佔有優勢。二者地位懸殊的情況也有,但是在不同朝代和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其程度和表現方式,各有不同。

一、庶子只是繼承順序靠後,地位並不低

在討論嫡長女和庶長子地位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先明確一件事情,那就是:古代的女子,無論是庶出還是嫡出,都沒有家族繼承權。

所以,在談嫡長女的地位問題之前,

我們就要先弄懂,這個問題到底是在談她在宗族中的地位,還是指實際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如果是前者,那麼她就排不上號;如果是論後者,那麼她和庶長子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至於在實際生活中,他們的父親要怎麼對待他們,全憑個人的喜好了。

這一點,我們從《紅樓夢》裡面就可以看出來。賈環是趙姨娘的兒子,趙姨娘罵他幾句,王熙鳳不樂意地說:“他現在是主子,橫豎有教導他的人,與你什麼相干?”

古代子優於女,嫡優於庶,那嫡長女和庶長子,誰的地位更高?

可見,他身為賈政的兒子,地位已然高出了自己的生母。所以,庶長子並不會因為是妾所生的孩子,天然要低嫡子和嫡女一等。

庶子只是在宗族繼承方面,“排序”比較靠後。

中國古代繼承製度主要是“父死子繼”,家主去世了,嫡長子是第一順序繼承人,嫡長孫是第二順序繼承人。

如果第一、第二繼承人都沒有,那麼就由嫡長子的同母弟來繼承;如果再沒有,那麼就輪到庶長子來繼承了了。

簡單地說,庶子是家主之位的第“N+1”號繼承人,這個“N”就是嫡妻所生子女的數量,而“1”就是一位嫡孫。

但是除了在繼承問題上排名低以外,在日常的生活中,沒有法律規定庶子只能享受比嫡子女低一檔的待遇。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個庶子的家族地位如何,主要還是看他父親的臉色決定。假如他的母親比較得寵,那麼他有可能在家裡地位高。

古代子優於女,嫡優於庶,那嫡長女和庶長子,誰的地位更高?

但是又有人會說,古代“寵妾滅妻”不是違法了嗎?《唐律疏義》中明確規定了“以妻為妾,以婢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為妻,以婢為妾者,徒一年半。各還正之。”

但是,這個規定在那時執行得並不是那麼嚴格。說白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法律,就是因為有人不遵守,而且

帶頭不遵守的就是唐朝的皇帝本人。

武則天一開始不是妾嗎?而且一開始她還是李世民的妾,李治為了寵她,最後不是把王皇后給弄死了嗎?

明朝的萬曆皇帝,他喜歡鄭貴妃嗎,那不是他的妾嗎?當時他那個皇后姓什麼叫什麼,好多人都不知道呢。

所以,不要以為古代有這些法條,它就一直能夠得到實施。這些其實都是扯淡,因為在唐朝初期,嫡庶之分就不太明顯。皇家尚且如此,何況是民間。

二、真實的“嫡庶之別”

成書於

南北朝時期的《顏氏家訓》中提到嫡庶之別時說:

江左一帶的人,不避諱庶出。正妻死亡以後,男子往往把妾室扶正。

古代子優於女,嫡優於庶,那嫡長女和庶長子,誰的地位更高?

家裡的孩子不分嫡庶,地位平等,相處和睦,較少有鬩牆之爭。而河北一帶,在北齊的屬地裡,比較鄙視庶出,基本上不把庶出的孩子當人看。

所以在北齊,如果正妻死後,必須重新娶一個妻子,結果後來娶的妻子年齡越來越小,有的比兒子還要小。這些孩子在生活上的待遇,也有明顯的區別,民間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這樣的情況,是不是自古就有的呢?嫡庶之分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方便帝王家族繼統。在“禮不下庶人”的時代,只有王公貴族才會有這些區分。

後來“禮崩樂壞”,屬於上等人的“禮”,才向下進行傳播。一些“大家族”,才開始有了“嫡庶之分”。

有記錄顯示,漢朝人已經重視嫡庶之別了。妾室生的孩子,民間依然看不起,不過只要他肯努力的話,依然可以當高官,出人頭地。

三國時候很出名的鐘會,就是一個庶出的孩子。他的家族和他本身都不忌諱這一點,他還親自把自己的身世記錄在書裡。

古代子優於女,嫡優於庶,那嫡長女和庶長子,誰的地位更高?

總體上來說,在唐朝以前,中國的北方的一些地區重視嫡庶之分,一些高門大族也重視嫡庶之分。

但是,以河洛文化的中心,向南輻射的商業地區

,以及宋明商業文化中心,市民集居地的人和農民,

基本不太看重嫡庶之分。

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河南,在如今看來算是妥妥的北方,但是其實它從南北朝時代開始,就是崇尚新文化、新風尚了。

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文化圈興起於河洛地區,他們本身的家族和門生子弟,已經不太注重嫡庶之分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古代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如皇帝的孩子多。

普通的民間家庭,人丁單薄。家主們往往希望在自己的幾個兒子中,挑出一個最出色的來繼承家業,而不是單純看他是誰所生。

另外,古人奮鬥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區分嫡庶,等於是主動製造內部矛盾。這一點從《顏氏家訓》中也能看出作者主張,不要明顯地區分開來。

將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至於將來誰當家,就看誰有能耐了。

這種觀念在商人的家族和農民中,更容易被接受。

古代子優於女,嫡優於庶,那嫡長女和庶長子,誰的地位更高?

商人的思想比較開明,他考慮的是財富的代代積累;農民家小業小,本來就沒錢討老婆,娶到一房,生了兒子就不錯了,還分什麼嫡庶。

明代中晚期,市民經濟發達的時候,一些開明的家長,甚至在財產繼承上,已經對兒女一視同仁了。

結語

最後,讓我們再回到主題:古代的嫡長女和庶長子,誰的地位更高呢?正確的答案是:在絕大多數朝代裡,他們的地位是一樣高的。不要說在民間,即使在皇家也是如此。

清代皇后所生的女兒叫“固倫公主”,妃子所生的叫“和碩公主”。但是康熙一高興,又把兩個庶出的公主封成了“固倫公主”。說穿了,還是看皇帝高興不高興。

清朝的皇子,也分成了親王、貝勒、貝子、阿哥。但是該封誰,還是看皇帝本人心情,並不是說你生下來就天然會受封。

大概清朝的皇帝,就是沒有讀懂《顏氏家訓》,把自己的兒子搞得“太卷”了,所以才會弄出一堆狗血事件,給說書人編成“九龍奪嫡”。

後來,雍正乾脆連太子都不封了,只敢把密詔放在“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不過他卷歸他卷,老百姓窮得褲襠破了都補不上,根本不可能陪著他“卷”。

古代子優於女,嫡優於庶,那嫡長女和庶長子,誰的地位更高?

在《紅樓夢》裡,王熙鳳提到探春的時候說:“雖說庶出一樣,女兒卻比不得男人,將來攀親時,有庶出不要的。”

這話的意思就說明,最起碼在賈府的人看來,嫡出、庶出都是一樣的。只是有那不開眼的鳳凰男,想要夫憑妻貴,才會嫌棄探春是庶出。

既然庶出的女兒和嫡出的都一樣了,那麼庶出的長男,地位還會比嫡出的長女低嗎?

TAG: 嫡庶庶出地位所生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