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牛的內閣首輔,一生輔佐三朝,最後卻被朱元璋一腳踢死!

明朝初年,朱元璋罷中書省丞相,將皇權與相權合而為一,皇帝親領朝廷日常事務。終於在被”007“折騰不輕的情況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照宋朝制度,設定了殿閣大學士(五品),作為自己最早的顧問,這是明朝內閣最早的起源。

明朝最牛的內閣首輔,一生輔佐三朝,最後卻被朱元璋一腳踢死!

”靖難之役“後,由於朝廷中身為

天下讀書人種子

浙東學派

領袖方孝孺的不附,並被朱棣滅”十族“之後。朱棣不得不啟用更年輕的官員為自己”

參務機要

“,這才有了”三楊“上位的機遇。

楊士奇早年生平

楊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江西泰和人,生於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卒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

明朝最牛的內閣首輔,一生輔佐三朝,最後卻被朱元璋一腳踢死!

楊士奇一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德安同知(相當於副知縣)

羅性

,楊士奇也改姓了羅。楊士奇七年時,知曉自己的原來姓楊,於是在某次羅家祭祖,年幼的楊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楊氏祖先,繼父羅性知道了此事,反倒是讚揚了他,並讓他改回了“

”姓。

楊士奇是遇到了好繼父,可不久後,羅性又因政治原因被貶充軍並病死於軍中。楊士奇與其母親不得不回到德安,也就是他外祖父家中。但畢竟是嫁出去的人,老父親不說,其兄弟子侄總要嚼舌頭,寄人籬下在所難免。好在楊士奇有出息,在外祖父的教導下,楊士奇15歲就能開館收徒講學,成為遠近聞名的“楊先生”。

當然,這個“楊先生”開頭確實很難,畢竟年輕又無甚名聲,為了生計,也只得出外教學。其範圍大致在今湖北湖南地區,其中以居住在江夏的時間最長。

先生教學生,其回報完全是取決於學生多少。某次楊士奇看到另一個落魄的教書先生,得知他生活陷入了窘境,家徒四壁,老母也岌岌待養。楊士奇毫不顧慮,果斷地分出自己一半的學生給這個年輕書生,讓他教授學生獲得酬勞來奉養家中老母。

明朝最牛的內閣首輔,一生輔佐三朝,最後卻被朱元璋一腳踢死!

十多年的底層遊學生活,讓楊士奇的性格多了較現實的因素,但內在卻有自己的堅持。比如分一半學生給另一名老師。

建文元年1399年,為了編纂《太祖實錄》,朝廷廣招天下儒士參與編修。楊士奇由於才華出眾,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編撰官,徵授

教授

一職。

有史書記載,楊士奇在被徵召前,是參加過二次科舉,但皆不中,便斷了科舉的念頭,安心當好教書先生。

楊士奇早年的“內閣”歲月

靖難之後,朱棣即位,楊士奇沒有像

方孝儒

等人那樣殉節,而是從大眾,投靠了燕王,畢竟只是一個小官,無關大局。

方孝孺的死,直接引爆了

朱棣

浙東學派

的對立,甚至直接打擊了“天下讀書人”的心。使得朱棣不得不用一些“非浙東學派”的人來替自己謀劃,於是,解縉,楊士奇,楊榮等的機會來了。

明朝最牛的內閣首輔,一生輔佐三朝,最後卻被朱元璋一腳踢死!

人稱”黑衣宰相“

朱棣在進南京城之前,姚廣孝就對朱棣說過;南有方孝孺者,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而浙東學派源起於宋代,發達於明清時期,以浙江金華為中心的學派。著名人物很多,說二個明初的人——劉基與宋濂,而方孝孺又是宋濂的學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靖難結束。八月,解縉,楊士奇,楊榮等七人相繼進入

翰林院

。也就是朱棣的“內閣”,此時的“內閣”只具備諮詢作用,相當於顧問,權力不大,但很受皇帝的信任。

十一月,楊榮、楊士奇、金幼孜三人為侍講,

正六品官

。永樂二年(1404年),楊士奇再升

左中允

,還是正六品,因為“

中允

”這官是太子屬官,屬於詹事府,於是楊士奇與太子朱高熾搭上邊了。

實際上,是朱棣將自己選的七人“秘書”,都加封成了太子府屬官。後來又因為各自的原因。七人之中解縉被殺,楊榮長時間跟著朱棣,楊士奇就丟給了太子朱高熾。

朱棣的七個顧問近臣中,楊士奇是唯一一個不由科舉出身的官員。再加上他

外謹內剛

,辦事認真,學問好,又經歷過底層生活的不如意,到太子府後,極能理解太子朱高熾的處境,是極少數受太子與朱棣雙方同時信任的大臣,也為此楊士奇沒少受“夾板氣”。

明朝最牛的內閣首輔,一生輔佐三朝,最後卻被朱元璋一腳踢死!

為太子二次下詔獄

永樂二十二年的時間時,朱棣有一半的時間在外,所以太子朱高熾差不多有十年的時間在監國。而作為國之儲君,未來的皇帝,無論做什麼周圍一定會聚集一大群人,形成“

”,何況還是監國十年的太子,所以朱棣在“

廢太子與不廢太子

”之間,經常受到漢王與趙王的挑唆,挑唆的結果就是一次又一次打擊“

太子黨

”,楊士奇便在這期間擋了無數刀,最嚴重時,還下過二次詔獄。

第一次是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北征,漢王等再次掀起了爭奪太子之位的鬥爭,朱棣再次產生了廢除太子之意。朱棣回到南京,不問青紅皂白。就以“

迎駕緩

”為藉口,將東宮部分官署黃淮等逮捕下獄(其中楊溥也是因為這次被關了十年)。又召來輔助太子監國的楊士奇,召問太子事。

這是一道送命題,要先理解題意。首先朱棣是造反上位的,最忌恨的是結黨私交大臣,但太子監國日常工作就必須與大臣接觸;如果說太子啥也不管,啥也不幹,那就是廢物一個,還得廢。

所以答案不能往“

工作

”上說,要往“

”字上講。明王朝強調“孝”,符合明朝主流價值觀,也能勾起朱棣的舔犢之情。所以楊士奇答道“

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遲,皆臣等罪

。”先說太子孝順如初,再將所有負責往自己身上攬,朱棣怒氣稍解,將楊士奇扔到獄中,不久又放出來了。

第二次是永樂二十年1422年,朱棣以輔導太子不用心,又給扔昭獄了,沒過十日,又放出來了。

明朝最牛的內閣首輔,一生輔佐三朝,最後卻被朱元璋一腳踢死!

當然,楊士奇也不是隻捱打不反擊,如永樂十四年1416年,楊士奇就逮住了機會。朱棣問蹇義與楊士奇,說;“聽聞漢王有奪嫡的意思,而且為此做了不少“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涉及皇家的事,蹇義當然不敢說,朱棣又問楊士奇,楊士奇也不敢說,但楊士奇又不正面回答,只側擊,說;“

我與蹇義都是太子這邊的屬官,對漢王之事知道的不多。但皇上二次催漢王離京就藩,漢王都不肯動。而今皇上想遷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漢王請求留在南京,其中的意義請皇上詳察

。”

楊士奇也是利用了朱棣的猜忌心理。過了幾日,朱棣下令削了漢王二護衛,直接趕漢王離京就藩。

明朝前期藩王有三護衛的兵力,一護衛標準三千人。但各藩王之間差距很大,如朱棣做燕王時,也是三護衛,卻有近十萬人。不過削了二護衛,是真有削了三分之二的兵力。

這是截取了二件有影響的大事,其它的小事,楊士奇與蹇義不知為太子朱高熾擋了多少,所以朱高熾在上位之後,對蹇義、楊士奇說;“

聯監國二十年,逸恩交構,心之艱危吾三人共之,才得保全

。”

“三楊內閣”雛形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病逝,朱高熾八月即皇帝位。朱高熾即位沒多久,就重置了“三公”與“三孤”,蹇義為少傅,楊士奇為

少保

楊榮

太子少傅

兼謹身殿大學士。楊士奇與吏部尚書蹇義同為從一品官,楊榮為正二品官,可見在朱高熾的心中楊士奇還是高於另外“二楊”的。

“三楊”中的楊榮,建文二年的進士,當初也是朱棣“內閣”的七人之一,因熟通兵事,常年被朱棣帶在身邊,與朱高熾接觸時間不多。但楊榮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病逝時,及時將訊息帶給朱高熾,立了大功。

楊溥與楊榮為同科進士,洪武年間被授翰林院編修。永樂初,選入太子官屬,充任洗馬。永樂十二年,因“

迎駕緩

”,觸怒朱棣,歸咎太子輔臣,下楊溥於獄,被囚十餘載,仁宗繼位,出楊溥於獄。因為少了十年工作時間,所以楊溥比另外“二楊”落了不少。楊溥出獄後,朱高熾下令楊溥參入修《太宗實錄》,這是一個美差,因為有明一代,凡是皇家纂修書籍,都是任命大學士做總裁官的,這是當時的制度。

明朝最牛的內閣首輔,一生輔佐三朝,最後卻被朱元璋一腳踢死!

明仁宗朱高熾只幹了十個月就死了,新上任的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召楊溥入閣,加上朱高熾留下的六名大臣(支開老臣蹇義,另 一名),此時的內閣總共有七名顧問,楊士奇為“內閣”之首。

明初的“閣”是指文淵閣——一幢建築物,因為朱元璋廢除丞相一職,所有的行政事務也交給皇帝親自決定。皇帝就選助手在文淵閣辦公,這些“閣臣”起初是顧問,但因為入閣的三楊都兼任著“三公三孤,尚書”這樣的高階官銜,又代表的皇帝,所以“閣臣”的權力越來越大,成為不是丞相的丞相,這一切的起點便是“三楊內閣”。

漢王朱高煦造反與處置趙王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楊榮以“

皇上獨不見李景隆事乎

!”力主朱瞻基親征。朱瞻基親率大軍壓境,漢王驚惶失措,戰守失據,出城稱罪投降。

明朝最牛的內閣首輔,一生輔佐三朝,最後卻被朱元璋一腳踢死!

漢王投降之後,戶部尚書陳山就建議:

宜乘戰勝之威,移師彰德,俘執趙王朱高燧,則朝廷可一勞永逸

。趙王當初也是有奪位之心,但不像漢王那麼有野心,因此陳山的建議得到了其它內閣大臣的支援,但除了楊士奇。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楊士奇為什麼居於內閣之首了。楊士奇認為“

今時勢與永樂異。永樂中,趙擁三護衛,今已去其二為今之計,朝廷重尊屬,厚待之。有疑,則嚴防之,亦必無虞,而於國體亦正矣。且太宗皇帝惟三子,今上親叔二人。一人有罪者不可恕,其無罪者當厚之,庶幾仰慰皇祖在天之靈

。”

楊士奇認為今時不是永樂那時,且趙王已無謀反之力,又是皇帝唯一沒犯罪的親叔,沒必要再沾上親人的血。宣德皇帝被說服了,發了一紙詔書給趙王。

明朝最牛的內閣首輔,一生輔佐三朝,最後卻被朱元璋一腳踢死!

此刻的趙王很崩潰,因為漢王沒了,下一個就是自己了,但憑自己這點兵力,造反無異於自殺,但什麼也不動,也是砧板上的肉,無論反與不反,橫豎就一個字——死,但趙王真不想死。此時詔書到了,趙王得書大喜,泣曰:“

吾生矣

。”即上表謝,將自己餘下的護衛獻出,上一代人的矛盾和平解決。

朱瞻基謂士奇曰:“

趙王所以全,卿力也

。”從此刻開始,楊士奇在朱瞻基心中從父親的顧命大臣正式向心腹大臣轉變。

廢后事件

如果說處置趙王事件中,楊士奇抓住了重點,博得宣宗的好感,那麼在“廢后”事件中,楊士奇堅持已見,得到張太后的好感。

明朝最牛的內閣首輔,一生輔佐三朝,最後卻被朱元璋一腳踢死!

胡善祥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選為皇太孫妃,胡善祥為人忠厚善良、舉止莊重,十分受朱棣及朱高熾夫婦喜愛,尤其是朱高熾的張皇后。但因為只生了二個女兒,沒有子嗣,所以在宣德皇帝即位之後,宣德皇帝就想立有子嗣的孫貴妃為後,又擔心朝臣的反對,便先召見楊士奇、楊榮、張輔、蹇義和夏原吉等人,詢問廢后事宜,結果又是

楊士奇

一人反對。

會後,楊榮與蹇義等人專門找楊士奇勸其順遂帝意,楊士奇還是不從,並建議皇帝先問張太后的意見。張太后是對張皇后有好感的,但知道後宮之中“

母以子貴

”,她也無理由阻止。楊士奇見難以制止,不得不採用兩全之法,建議讓胡皇后主動辭讓,而不稱廢后之名,並且胡皇后仍保全了原先的名號、服飾及待遇。

胡皇后去“皇后”之位後,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法師,得到張太后眷顧。

“三楊內閣”正式成形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朱瞻基死。遺詔8歲的太子朱祁鎮嗣位,文武大臣要盡心輔政。凡屬“

家國重務,必稟皇太后(仁宗的張後)、皇后(宣宗的孫後)行之

。”明宣宗將”政務“最後的決定權給了自己的母親與皇后,但因為朱元璋定下的《

皇明祖訓

》後宮不得干政,兩宮太后於是“

委政內閣

”,並下令凡朝廷政務,須先經內閣會議,由她稽核後,然後交府、部、院、寺等衙門去執行。而此時內閣之中只剩下三名顧命大臣——

楊士奇、楊榮、楊溥

其實明宣宗是任命了五名顧命大臣,除了”三楊“,還有英國公太師張輔,不過張輔是武將,沒進內閣;另外一位是胡濙,此人是朱棣心腹中的心腹,情報頭子,歷史不顯。

正統三年(1438年)四月,提升

少傅

華蓋殿大學士

楊士奇、少傅楊榮兩人俱為少師兼謹身殿大學士,升楊溥為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這時,三楊都成了有“

三孤

”職御的殿閣大學士了。閣臣的官階地位又提高了一大步。再加上張太皇太后的支援,此時的”三楊內閣“正式成為明朝的行政中心,而三楊之首的楊士奇自然也成為了不是丞相的丞相。

TAG: 楊士奇朱棣朱高熾太子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