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曆史上的六位國君,為什麼只有秦孝公能夠在戰國時代一統天下?

秦國曆史上的六位國君,為什麼只有秦孝公能夠在戰國時代一統天下?

秦國從立國到秦王嬴政,一共六百多年曆史,三十多位國君。

而和統一六國關係最密切的,就是秦國最後的六位國君,他們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在位三天不計算在內),秦莊襄王和秦王嬴政。

一個國家或者朝代連續出現六位英明的君主,非秦朝莫屬。讓秦國從一個西北戍邊的小諸侯國一舉成為一統天下的集權國家。這也是為什麼只有秦國能在紛爭不斷的戰國時代一統天下。

第一位,秦孝公。

秦國曆史上的六位國君,為什麼只有秦孝公能夠在戰國時代一統天下?

秦孝公時期,當時秦國並不是七國中間的強國,秦要統一,必須要自身強大。無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使自身足夠的強大,這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

孝公即位之初,對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國人衛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術,孝公甚喜,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衛鞅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鬥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屢敗魏軍。

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傲視於西方。史記記載:“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顯王冊封秦君為方伯,正式承認其霸主地位。

第二代,秦惠文王

秦國曆史上的六位國君,為什麼只有秦孝公能夠在戰國時代一統天下?

商鞅變法以後秦國變強了,這時受商鞅新法“迫害”而被剝奪政治特權的舊貴族一起發難,發起針對商鞅的反攻倒算。

秦惠文王為了緩和矛盾,拿出商鞅作替罪羊,車裂商鞅。商鞅雖死,但“秦法未敗”。秦惠文王繼續奉行商鞅變法以來的國策,對外發展。

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秦軍繼續屢敗魏軍,再破三晉伐秦聯軍,又聯韓魏攻打齊楚,大敗義渠國,吞併巴蜀,掌控了對山東諸侯作戰的戰略主動權。

第三代,秦武王

秦武王在位時間非常短,只有三年,因為舉重砸死了,而且沒有兒子。他是明君嗎?秦武王這三年還真了不得,秦武王有一句名言:“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我想坐著車到達三川,就是現在洛陽一帶,看一看周天子的王城,死了也不遺憾了。這就是秦武王。

這個時期,秦國已經很強大了,那麼武王的歷史使命是什麼呢?是抓住歷史時機,東進中原。公元前311年,年輕的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率領軍隊攻打韓國重鎮宜陽,就是今天河南洛陽西邊40公里處,是陝西通往河南的唯一通道,兩邊是崇山峻嶺,中間是一線山路,非常狹窄,是軍事重鎮。

甘茂說要打宜陽,必須聯合魏國,秦武王就派甘茂,帶了一個副使出使魏國,到魏國一談,成功了。魏國同意和秦國聯手打宜陽,宜陽打通了,秦國才能兵出函谷關,所以這是一個關鍵之地。

甘茂是一個很有才的人,他出使魏國回來的路上,和副使說,你回去告訴秦王,就說第一,魏國同意和我們聯手了。

第二,你還說,雖然魏國同意了,但是這個仗不能打。你就這樣說,將來所有的功勞都記在你的功勞簿上。他的副使不知道什麼原因,回去和秦武王說了,武王很奇怪,打宜陽要聯合魏國,現在魏國同意聯合,你說不能打,為什麼?

召見甘茂,甘茂講了三件事,三件事一說,秦武王明白了。

第一件事:曾參殺人,曾參是古代的一個賢人,在費地居住的時候,這個地方有一個人也叫曾參,結果這個曾參殺了人。之後,就有人給未殺人的曾參的母親報信,說曾參殺人了。她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會殺人,在織布機上照樣織布。一會兒,第二個人來報告,他母親還在織布,有過一會兒第三個人來報告,他母親把織布機一扔,翻牆就逃了。甘茂說曾參是個賢者,他的母親最瞭解自己的兒子,架不住三個人一說,嚇得就逃了。我不是秦國人,我來秦國幫你們打天下,一定會有人在背後說我的壞話,如果我去打宜陽,有人說我壞話,我既沒有曾參之閒,你也不會像曾參母親那樣信任我,我能打下來嗎?

第二件事:張儀無功,惠文王時期有一個張儀,立了很大的功勞,但沒有人說張儀立的功,都說在秦惠文王的身上,說臣子立功不算功。

第三件事,文侯燒信,魏國開國之君魏文侯派了一大將,叫樂羊去攻打中山國,打了三年把中山滅了。樂羊很得意,覺得自己立了這麼大的功勞,應該受賞,結果一見魏文侯,魏文侯搬出一個籮筐,筐裡面是這三年中其他大臣告樂羊的告狀信。

樂羊一看這麼多告狀信,魏文侯都不告訴他,壓著不放,支援他打了三年,才明白這個功勞不僅僅是他自己的。所以樂羊就立即跪下,說了兩句話:“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譯:這不是我的功勞,是主公對我的信任。

在那個制度下,如果得不到領導的信任,什麼也幹不成。

講完這三點,甘茂說,你說我敢打宜陽嗎?宜陽如果一年打不下來,會有多少人說我的壞話,我還能活嗎?魏國雖然同意聯合,但這個仗我死活不能打。

秦武王明白了,他說咱們定個盟約吧,你替我打宜陽,我對你是絕對信任,誰告狀我也不聽,甘茂說可以。然後甘茂就去打仗,打了五個月,秦武王收到一大堆告狀信,秦武王動搖了,要求甘茂撤兵。

甘茂就回了封信,說咱們的合同還算數不?秦武王一聽這話,就繼續增兵,最後,甘茂把宜陽拿下來了,殺了六萬韓兵,打開了韓國的西大門,秦國的軍隊可以兵出函谷關,直達洛陽。這個舉重而死的秦武王只活了三年,也沒有結婚生子,但是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第四位國君,秦昭襄王

昭襄王的功勞更大,在位56年,把大兒子熬死了。昭襄王時期,秦國已佔壓倒優勢了,他的歷史使命是繼續東進,摧垮六國的主力,為最後統一奠定基礎。

昭襄王在位56年,先用魏冉為相,後用范雎為相,重用白起,白起不負重託,伊闕一戰大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長平之戰活埋45萬。

秦國統一一共殺了100多萬,白起一個人殺了90多萬。昭襄王連續不斷用兵,基本上摧垮了六國的主力軍,為最後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所以昭襄王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五位,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就死了,不計算在內。

第六位,莊襄王

就是異人 ,在位也只有三年,時間很短,但是莊襄王幹了兩件大事,重用呂不韋,建立東郡。東郡非常重要,是連線齊國,切斷了六國南北合縱的通道,這是一大貢獻。再一個,利用趙國和燕國的矛盾,佔領趙國37座城池,進一步削弱趙國。所以他在位雖然只有三年,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七位,嬴政

秦國曆史上的六位國君,為什麼只有秦孝公能夠在戰國時代一統天下?

他的歷史使命是不失時機的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所以嬴政即位以後,很快就定下來發動統一戰爭,並且用十年完成了這個歷史使命。

在整個過程中,秦國的六代國君沒有一位犯過大的錯誤,六代國君,都有強烈的使命感,都完成了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這是很不簡單的。

這六位國君不是有意挑的,是根據秦國的制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比如說昭襄王,他是秦武王的兄弟,是太后和魏冉兩個人聯手推上來的,他當時正在燕國作人質,對他來說,完全是偶然的當上國君。他特別能活,做了56年,大兒子在國外作人質熬死了,次子安國君繼位。

安國君繼位純屬偶然,因為哥哥死了,繼位三天又死了,然後才是異人,也就是莊襄王。莊襄王即位也是偶然,如果不是呂不韋包裝,他連安國君的嫡子都當不上。

六代國君,很多是偶然的繼位,但是所有偶然當上國君的人,沒有一個是昏主。

西漢初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叫賈誼,寫過《過秦論》,上中下三篇,非常有名。《過秦論》上篇,賈誼有一句名言,說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繼承了前面六代國君的功業,到他這裡,六代國君連續不斷的努力,最終統一天下。

TAG: 秦武王秦國甘茂宜陽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