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什麼清朝文士們都會流放在這個地方

近年來清宮劇盛行,而我們幾乎在所有的清宮劇之中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情節。那就是某個大人物犯法,皇帝就喜歡將這個罪臣“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而那些個罪臣只要一聽到流放之地是寧古塔,個個都是心如死灰,似乎人生已經完了。

寧古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什麼清朝文士們都會流放在這個地方

而在歷史上,“寧古塔”這個地點通常也都是清朝朝廷大案的終點,是全國官員以及文士心中的“惡魔之地”。著名的抗清名將鄭成功之父鄭芝龍,著名文人金聖嘆的家屬以及詩人吳兆騫等人,都曾被流放過去。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寧古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為何會這樣的令人恐懼。讓滿清的那些官員文士們將其視為“惡魔之地”。以及,披甲人到底是什麼人,又憑什麼接收這些犯人為奴?今天,就讓我們來揭開謎底。

寧古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什麼清朝文士們都會流放在這個地方

遠在邊疆的重鎮——寧古塔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寧古塔如今其實只是黑龍江牡丹江市中的一小鎮而已。但在清太宗皇太極於公元1636年建立國號大清之後,此地就變成了清政府設立在瀋陽以北,專門用來統轄黑龍江以及吉林等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以及經濟中心。

那麼這樣一個軍事重鎮為何會成為眾人心中的“惡魔之地”呢?首先我們從他的地理環境便可以看出來,寧古塔常年間都是冰封千里,在詩人吳兆騫流放途中給母親寫的家書之中便可看出,寧古塔之地苦寒異常: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甚至還有人曾經說過,若是到了寧古塔,便是有是個黃泉路都不會怕了。而能夠被流放過去的幾乎都是之前養尊處優的官員,在氣候溫潤的中原呆久了,誰又能夠適應苦寒的寧古塔呢?

寧古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什麼清朝文士們都會流放在這個地方

其次,便是受當時的運輸條件所限,再加上“懲罰”的意味。若說“流放”的話,必定是犯人腿著去的。而根據史料《研堂見聞雜錄》記載,寧古塔距離京城足有七八千里的距離:

“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與如此長遠的路程相比的,寧古塔當地惡劣的地理環境似乎都不算什麼了呢。畢竟在寒冷之中連續不斷地行七八千里的路,其意義便相當於死亡了。所以說單單是“流放寧古塔”這一項,便就使得人心生畏怯了。

寧古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什麼清朝文士們都會流放在這個地方

邊疆的守護者——披甲人

那麼說完寧古塔我們接著來說披甲人了,當清朝的重刑犯熬過了千里之遙的流放路程之後,面對的就是要“給披甲人為奴”了。那麼披甲人是什麼人呢?怎麼還能接收到朝廷派發給他們的奴隸?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軍事政治制度實行的是八旗制,但實際上制度細分一下是分為三類,分別是“阿哈”、“披甲人”以及“旗丁”。其中“旗丁”的意味不用說了,他們是地位最高的女真人。而 “阿哈”是地位最低的,也就是奴隸,大多是漢人以及朝鮮人。

寧古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什麼清朝文士們都會流放在這個地方

居於中間的,就是所謂的“披甲人”了,他們是降人,也就是沒有打敗女真族而被俘虜的其他種族部落,民族混雜。任務就是鎮守邊疆,幫助清政府守好北方。但也正是由於民族混雜身份不一,所以清朝的皇帝就必須經常撫卹他們。

其中,發放犯人給他們當奴隸就是一種撫慰的方式。不過後期民族開始融合,到清雍正時期,披甲人便漸漸地開始指代所有計程車兵了。

寧古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什麼清朝文士們都會流放在這個地方

小結

總結以上兩點我們便可以知道,為何清朝的刑犯對寧古塔會如此地懼怕,甚至成為那些官員文士心中的噩夢了。首先便是流放寧古塔途中惡劣的地理環境,以及千里之遠的距離便足以令人懼怕。

其次便是給投降的俘虜“披甲人”做奴隸,對於性情清高的文人們來說這是莫大的屈辱。再加上因為在清朝,“流放寧古塔”是僅次於死刑的刑法,一旦被判刑基本上就再無翻身的可能了。

這樣的絕望,也不是常人能夠接受的。因此,寧古塔成為人人都談之色變的“惡魔之地”也就順理成章了。

寧古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什麼清朝文士們都會流放在這個地方

TAG: 寧古塔披甲流放清朝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