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陝西】石鼓的發現、影視情景再現、文化遺產文化遺產

石鼓的發現

【文化陝西】石鼓的發現、影視情景再現、文化遺產文化遺產

石鼓的發現(影視情景再現)

時間來到公元627年,在陝西鳳翔府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一位牧羊老人發現了10面怪異的花崗岩大石頭。這些碩大的石頭體形似鼓,圓而見方,上窄下大,高約3尺,中間微凸,模樣特別奇特。令人不解的是,當一塊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後,居然顯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筆法奇異,竟無人能識。於是,一時間竟流言四散,怪論頻生。更有鄉民聞風而至,焚香跪拜,驚為天賜之神物。

100多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在戰火中風雨飄搖。正在雍城躲避戰禍的唐肅宗聽到石鼓的傳聞,心生好奇,責令州府官員將石鼓運下陳倉山,遷往雍城城南,與駐紮在這裡的文武百官一同賞玩。

【文化陝西】石鼓的發現、影視情景再現、文化遺產文化遺產

唐肅宗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

石鼓被遷至雍城短短几個月後,叛軍便逼近了鳳翔,滿朝文武百官聞風出逃,為躲避戰禍,石鼓也被倉促移至荒郊野外掩埋起來,並對外宣稱“毀失”。一時間,天下人為之抱憾。

兩年之後,安史之亂平定,天下文人墨客卻都沒有忘記這些石鼓,公元806年,鳳翔的地方官吏經過多方查詢,最終確定了之前掩埋的位置,又將石鼓重新挖掘出來,但苦於當時民生凋敝,官府實在沒有錢財和人力將其運回,只能挖掘出來之後,就地放置。此事被當時的著名文學家韓愈知道了,韓愈當時任職中書舍人,中書舍人是一種官職,專門負責起草詔令,是皇帝身邊的近臣。韓愈當即上書朝廷,請求轉移石鼓到京城太學府內妥善保管。可惜當時的朝廷百廢待興,顧不上這等文化上的事情,解決民生問題才是當時的第一要務。所以,韓愈的奏摺竟被積壓了八年之久。

【文化陝西】石鼓的發現、影視情景再現、文化遺產文化遺產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

石鼓早已沉寂千年,八年自不在話下。到了公元814年,新上任的國子祭酒鄭餘慶發現了韓愈落滿灰塵的奏摺。國子祭酒主管的就是文化和教育,所以鄭餘慶也是個知道石鼓利害關係的人,他趕緊再次上書,要求朝廷重視起來,應妥善保管這些先秦文化的遺產。這次上書終於有了迴音,這些石鼓隨即被移送到了當地的孔廟中保護起來。

但10年時間一直被棄於荒野之中,石鼓上的字跡已經開始殘缺,最令人遺憾的是,一面“作原石鼓”竟不翼而飛,10面石鼓現在僅存9面。而且,這9面石鼓在鳳翔孔廟之中,也僅僅只得以平安儲存了90多年,隨著大唐王朝的江河日下,一場比安史之亂更加猛烈的風暴即將襲來,讓石鼓的命運也變得風雨飄搖起來。

十面石鼓的大團圓

公元907年,大唐帝國轟然倒塌,曾經萬國來朝的宏偉盛世頓時化為烏有,空前遼闊的疆域也分崩離析,逐漸形成了五代十國的局面。石鼓命運多舛,在唐末戰亂之中不知被什麼人從鳳翔的孔廟中盜走,再次消失在歷史之中。直到北宋王朝建立之後,天下逐漸太平起來,石鼓似乎又等到了重見天日的機會。

【文化陝西】石鼓的發現、影視情景再現、文化遺產文化遺產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公元1022年,宋朝迎來了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有了前三位皇帝的奠基,宋仁宗得以開創屬於他自己的“仁宗盛世”。他在位期間,帝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意思就是說:宋史裡記載,趙禎當皇帝對老百姓最大的恩德莫過於仁。趙禎同志當得起仁宗這個稱號!

話說有一天仁宗在翻閱前朝留下的經史檔案時發現了石鼓的相關記載,對遺失百年的石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仁宗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位頗有才華的書畫君王,所以對石鼓上的先秦文字和文化有興趣就不奇怪了。他許下高官厚祿,命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尋訪、查詢石鼓的下落。

時任鳳翔知府的司馬池知道以後,一看這不是天上掉餡兒餅的好事麼。在這兒插一句,這位司馬池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砸缸救人的那位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趕緊展開調查,您別說,還真讓他找到了石鼓的下落。原來,百年前的賊人雖然盜走了石鼓,但奈何石鼓又大又重,還多達9個,實在運不走,也就藏在了鳳翔的某個地方。雖然到司馬池這兒已過百年,但這些大石頭藏是藏不住的,憑著一些蛛絲馬跡,司馬池愣是將9面石鼓給找了回來。

石鼓到手以後,本應立即上報朝廷,但司馬池也是飽學之士,對這些石鼓喜愛得不得了,於是便動了壞心思。他連夜請來一批工匠,採集了一些相似的花崗石材做了一批假貨,然後還畫蛇添足,透過尋訪到手的石鼓拓片,把作原石鼓也仿製了一面。只可惜,飽學的宋仁宗與受命而來的名家學者們很快就辨別出了偽造的石鼓。司馬池先建奇功受到封賞,後又因造偽欺君而獲罪。

司馬池的人品雖不咋樣,但培養出來的兒子司馬光卻恭謙剛正,不僅編撰了《資治通鑑》,做官也很有一套,最高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相當於宰相的級別。

話題回到石鼓上,9面真的石鼓重見天日之後,民間瞬間沸騰了。特別是經歷了司馬池的造假一案之後,那面消失了的作原石鼓更是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坊間認為其價值能以一敵九,隨即便引發了豪強們一擲萬金尋找“作原石鼓”的風潮。

【文化陝西】石鼓的發現、影視情景再現、文化遺產文化遺產

向傳師(影視情景再現)

時間來到公元1052年,一位名叫向傳師的金石學家來到鳳祥,因為他曾花重金求得一張叫做“太氏石鼓文”的拓本。他對照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時意外發現,這份新的拓本居然保留有“作原石鼓”的文字。但事實上,“作原石鼓”已遺失了200多年,不可能再有新拓本問世,那麼,這張“太氏石鼓文”就極有可能來自失傳的“作原石鼓”。

向傳師經多方探查,終於查明這份拓本源自關中的太氏家族。當他輾轉來到關中之後,卻被告知,太氏一家半年前死於瘟疫,房子財產也都被一場大火毀於一旦。聽聞此噩耗,向傳師如遭晴天霹靂。心灰意冷之下,隨意找了個客棧歇息下來,打算隔日便離開這個傷心地。

第二天一早,迷迷糊糊地向傳師被磨刀聲驚醒,他尋聲望去,卻見一個屠夫在一塊大石頭上磨刀。向傳師定睛一看,那塊石頭雖然頂部已被削去,但整體形狀還是能夠依稀辨認。他趕緊跑到面前仔細檢視,果然在石頭的下半部分找到了一些熟悉的字跡,原來,這塊磨刀石,正是失傳200餘年的“作原石鼓”。

不久鳳翔知府接到一封向傳師的書信。於是,連夜調集人手趕來,護送石鼓與向傳師回到鳳翔。隨即又將石鼓送往汴梁。向傳師因尋石鼓有功,得到朝廷諸多封賞,並獲得一整套石鼓文拓本。

至此,10面石鼓終得團圓。

第三次遺失

【文化陝西】石鼓的發現、影視情景再現、文化遺產文化遺產

宋徽宗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

宋徽宗趙佶是宋朝歷史上的又一位書畫皇帝,在文化藝術上的成就,歷代帝王無人能及,但治國方面嘛,大家都懂的。宋徽宗對石鼓的喜愛,比先祖仁宗更甚。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運抵京城後,10面石鼓便被正式移送至太學之內儲存。隨後,又被宋徽宗搬進了保和殿朝夕相伴。

有一日,宋徽宗居然突發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縫之間填注黃金,為其裝了金身。也正是因為這些金身,給石鼓有惹來了天大的禍端。

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了北宋首都東京汴梁,擄走了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而10面石鼓,則因鼓身被填注的黃金而被金兵視為珍寶,伴隨著被擄走的徽欽二帝一同北遷。石鼓被運到燕京後,不甚瞭解中原文化的金人並未發現其價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黃金,便將它們丟棄於荒野之中。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戰禍而遺失。

幸好,到了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聯軍攻破了燕京,隨軍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於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掩藏在廢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檝出身於鳳翔,與石鼓同根同源,他將石鼓保存於燕京孔廟之中,並請專人看護。此後的元、明、清3代,石鼓便一直沒離開過北京。

轉眼700年過去了,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日戰爭全面打響。10面石鼓隨著故宮的國寶不斷遷徙,在南京短暫停留後又被艱難地運送至重慶。抗戰勝利後,這批石鼓又從重慶運回南京。運送途中險象環生,運載石鼓的汽車先後經歷了兩次翻車事故,10面石鼓險些再遭劫難。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石鼓又差點兒被蔣介石帶去了臺灣。飛機臨近起飛時,飛行員報告說,飛機已嚴重超載,無法保證飛行安全。經過一行人的再三商討後,這10面石鼓只好留下,終得保全。

【文化陝西】石鼓的發現、影視情景再現、文化遺產文化遺產

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的石鼓之一

如今,這10面石鼓,安靜地放置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個專門展廳裡,大家有機會去首都旅遊的話,一定要去看看這組被譽為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國之重器。

關注雲龍隨時諮詢藏品鑑定購買出手資訊:

關注微信公眾平臺每天實時推送藏品知識:

TAG: 石鼓10作原傳師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