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一條罪狀,讓嘉慶皇帝下令革職,最後被嘉慶皇帝革職問罪

1795年9月3日,乾隆皇帝來到勤政殿,召見了一批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宣佈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並決定在1796年歸政,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這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其實,權臣和珅早在頭一天就知道了乾隆皇帝將冊立皇太子的訊息。和珅非常聰明。為了向皇太子示好,和珅送了一支如意給他。可是,皇太子並不買賬。

和珅的一條罪狀,讓嘉慶皇帝下令革職,最後被嘉慶皇帝革職問罪

後來,當乾隆皇帝病逝後,已經登基繼位的嘉慶皇帝下令將和珅革職問罪,罪狀有20條,第一條就是:“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乾隆皇帝)冊封皇太子,尚未宣佈,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遞如意,以擁戴自居。”嘉慶皇帝責怪和珅提前遞交如意,是在意圖獲得擁戴的功勞。

如意是什麼東西?和珅為什麼要透過送如意來討好皇太子呢?

如意是一種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法器,名字來源於印度梵語“阿那律”,用竹、骨、銅、玉等材料製作。當法師在講解經文時,會把經文寫在如意上,便於檢視,類似於《吐槽大會》上明星們使用的提詞器。

和珅的一條罪狀,讓嘉慶皇帝下令革職,最後被嘉慶皇帝革職問罪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意進入到世俗世界,逐漸變成了一種禮儀工藝品,成為帝王后妃、達官貴人手中賞玩之物,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象徵著“吉祥如意”。

到了清朝時期,如意得到了最廣泛的運用。帝王后妃、達官貴人幾乎人手一個,日夜把玩。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不少宮廷畫作裡,總是有如意存在的身影。由宮廷畫師創作的12幅《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的第二幅,主角是一名手持如意的仕女。仕女立於庭院內賞花。竹籬處繁花似錦,花團錦簇,爭奇鬥豔。

和珅的一條罪狀,讓嘉慶皇帝下令革職,最後被嘉慶皇帝革職問罪

另一幅郎世寧創作的《弘曆雪景行樂圖》中,端坐在龍椅之上的乾隆皇帝,正興致盎然地觀著在庭院裡玩耍的皇子們。乾隆皇帝的手裡,正把玩著一支精美的玉如意。

如意出現在皇宮舉行的許多重大活動上。

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時,文武百官要按照禮儀制度,向皇帝敬獻如意。皇帝選取皇后和妃嬪時,要以如意贈送給心儀的物件。皇后、妃嬪選取出來後,要向皇太后、皇帝呈遞如意。皇太后、皇帝做壽,文武百官要向皇太后、皇帝敬獻如意。遇到皇帝生病時,皇太后、后妃,以及與他親近的大臣,會敬獻如意,祝他身體早日康復。

1874年11月,19歲的同治皇帝患上重病,久治不愈。一天,同治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前往問候請安,敬獻了一支如意。可惜,短短一個多月後,同治皇帝就病逝了,年僅20歲。

和珅的一條罪狀,讓嘉慶皇帝下令革職,最後被嘉慶皇帝革職問罪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資格向皇太后、皇帝敬獻如意。

劉體信《萇楚齋五筆》記載:“光緒甲午以前,每年遇內廷慶典,二品以上大員,照例各進三鑲玉如意一支。”由此可見,在皇宮舉行各種慶典活動時,只有二品以上的文武官員,才有資格向皇太后、皇帝敬獻1支三鑲玉如意。

1895年,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光緒皇帝為了表示孝心,進獻了一套九柄如意。在光緒皇帝的帶動下,王公大臣紛紛敬獻如意。最後統計,王公大臣一共敬獻了1000多支如意。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最初,王公大臣給皇太后、皇帝敬獻的如意,一般都是從琉璃廠古玩鋪代為辦理。如果是京官,皇太后、皇帝往往會賞還給他們;如果是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則會按照情況賞還。不過,那時候如意價格不貴,大約在30兩銀子左右,不至於給王公大臣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和珅的一條罪狀,讓嘉慶皇帝下令革職,最後被嘉慶皇帝革職問罪

然而,1900年之後,各省總督、巡撫敬獻如意之外,還需要送上價格昂貴的洋貨,價格達2萬兩銀子,甚至更多。醇親王攝政後,頒發上諭:“所有內外臣工,一概不準進呈物件入內,永著為例。”此後,王公大臣就不再給皇太后、皇帝敬獻如意。

回過頭來看和珅的事情。和珅在冊立皇太子訊息尚未公開之前,就搶先給皇太子敬獻如意,反而惹禍上身,可謂“馬屁拍在馬腿上”。不過,這並非送如意的錯,而是皇太子本來就對和珅不滿意。

和珅的一條罪狀,讓嘉慶皇帝下令革職,最後被嘉慶皇帝革職問罪

我們設想一下:就算和珅沒有搶先給皇太子敬獻如意,有朝一日,嘉慶皇帝也會因為和珅送晚瞭如意而發飆。和珅送不送如意,都難逃一劫。

TAG: 如意和珅敬獻皇帝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