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中唯一沒有算進去的一國,一個比一個慘,最後下場令人惋惜

八國聯軍相信大家已經從歷史書中有了詳細瞭解了,但是,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國沒算進去,是哪個?這要從《馬關條約》說起。

八國聯軍中唯一沒有算進去的一國,一個比一個慘,最後下場令人惋惜

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署了《馬關條約》,俄、法、德看到機會,在《馬關條約》簽署當天,開始阻撓日本侵佔遼東半島,史稱“三國干涉還遼行動”。

帝國主義打的幌子是為了大清國好,實際上打的還是刮分中國利益的算盤,可英國也沒閒著,他們一直在旁邊盯著這三國的行動。

在德國強佔膠州灣,沙俄強行租借了旅順口以後,英國也開始了動作,要求租借威海衛,實際上跟明搶也差不多。

經過一番努力,英國得逞了,可具體怎麼治理威海衛呢?

在這方面,英國是有成功經驗的,那就是印度。

鴉片戰爭的時候,印度兵跟著英國兵一起進的中國,當時清國人管他們叫“大頭兵”,因為印度兵裡主要是錫克族,包著很厚實的頭巾,顯得頭特別大。

八國聯軍中唯一沒有算進去的一國,一個比一個慘,最後下場令人惋惜

英國在訓練印度人管理印度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在搶到威海衛以後,他們把這一套搬到了這裡,建立起一支“華勇營”。

八國聯軍中唯一沒有算進去的一國,一個比一個慘,最後下場令人惋惜

但是,這支“華勇營”不是清國的裝扮,而是跟印度人差不多的服裝,頭上也頂著頭巾。

據英國的記載,這支由清國人組成的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從長槍隊,到炮兵,一應俱全,甚至中國第一支使馬克沁機槍的軍隊,就是他們。

八國聯軍中唯一沒有算進去的一國,一個比一個慘,最後下場令人惋惜

當然,“華勇營”的軍官都是英國人,而且,從照片上看得出來,其精神風貌與清國的任何一支軍隊都大不相同。

這支部隊剛組建不久,就碰上了練兵的好機會,那就是義和團運動。

當時,山東是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可是,歷史上卻幾乎看不到威海有什麼可以拿出來說一說事蹟,這實在有些不合常理,畢竟英國人強佔威海,義和團沒道理不在這兒搞點事情。

究其根源,就是因為這地方的義和團還沒成氣候,就被英國人建起來的“華勇營”給剿滅了。

後來,因為其出色的表現,“華勇營”北上,加入了愛德華·霍巴特·西摩爾指揮的八國聯軍,一起向北京、天津進發。

是的,這就是八國聯軍中的第九國——清國,自己人打自己人,大清子民拿著外國人的武器,衝到京城打自己的皇帝、太后。

你可能覺得有些奇怪,怎麼歷史上從來沒聽過呢?是不是這支軍隊的數量比較少啊?

還真是一點不少,當時,加入八國聯軍的“華勇營”,總數約四百餘人,進攻北京的英軍總數才三千餘人,法國軍隊才八百人,其中越南士兵還佔了多數,奧軍才58人,意軍更少,才53人。

因為服飾跟印度兵很像,英國人也沒有刻意宣揚,所以,清軍一直不知道八國聯軍裡還有這麼一支“自己人”。

如果說你以為好歹是自己人,可能戰場上沒那麼多激烈的衝突,那你就又錯了。

在向北京方向前進的途中,“華勇營”不止一次跟“自己人”打過,陣亡23人,屢次攆得“自己人”狼狽逃竄,英國軍官對他們的評價相當高。

後來,英國人還給參戰的清國軍團陣亡者立了塊碑,碑文使用中英雙語,對於英國人來說可能是表現了軍人的榮耀,但對中國人來說,心情就相當複雜了。

這說明什麼?

清朝晚期,人心散了,有人為清朝奮起一搏,與洋人勢不兩立,但也有人投向洋人,宰自己人,殺到了皇帝和太后的頭上,這已經不是一句“勵精圖治”就能讓國人精神一振的了,也不是簡單的改革就可以圖強的了,根源出在思想上。

TAG: 華勇營清國英國人八國聯軍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