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氣法和胃止痛

胃痛又稱胃脘痛,以胃脘部疼痛為主要症狀,西醫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以及胃神經官能症等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症者,均可按胃脘痛進行中醫辨證論治。

01

辨證要點及分型

李延芳認為,臨證治療胃痛要把握好辨證要點,在辨證分型的基礎上施治。

辨證要點

辨緩急凡胃痛暴作,起病急者,多因外受寒邪,或恣食生冷,或暴飲暴食,以致寒傷中陽,或積滯不化,胃失通降,不通則痛。凡胃痛漸發,起病緩者,多因肝鬱氣滯,木旺乘土,或脾胃虛弱,土壅木鬱,而致肝胃不和,氣滯血瘀。

辨寒熱寒性凝滯收引,故寒邪犯胃之疼痛,多伴脘腹脹滿拒按,納呆,苔白,脈弦緊等。脾胃陽虛之虛寒胃痛,多見隱隱作痛,喜暖喜按,遇冷加劇,四肢不溫,舌淡苔薄,脈弱等。熱結火鬱,胃失通降之胃痛,多見煩渴思飲,惡熱喜涼,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苔黃少津,脈象弦數等。

辨虛實胃痛而脹、大便閉結不通者多實,痛而不脹、大便不閉結者多虛;喜涼者多實,喜溫者多虛;拒按者多實,喜按者多虛;食後痛甚者多實,飢則腹痛者多虛;脈實氣逆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痛劇而堅,固定不移者多實,痛徐而緩,痛處不定者多虛;新病體壯者多實,久病體衰者多虛;用補法治療不效者多實,用攻法治療加重者多虛。

辨氣血胃痛有在氣在血之分。一般初病在氣,久病在血。凡痛屬氣分者,多見既脹且痛,以脹為主,痛無定處,時作時止,聚散無形,此乃無形之氣痛。凡痛屬血分者,多見持續刺痛,痛有定處,舌質紫暗,此乃有形之血痛。其他如食積、痰阻,亦屬有形疼痛之列。

辨證分型

胃痛之分型,臨證常見主要有以下三種。

肝氣鬱滯型症見胃脘脹痛,痛連兩脅,口苦吞酸,呃氣或矢氣後較舒,情志不舒時加重,舌苔膩,脈弦。

食滯胃脘型症見胃脘脹痛,噁心嘔吐,嘔吐物酸臭,苔膩,脈滑。

中焦虛寒型症見胃脘隱痛,時吐清水,體倦身疲,舌淡苔白,脈象沉遲。

02

針灸治療

選穴:

以足陽明、手厥陰經穴及相應募穴為主,如上脘、中脘、建裡、下脘、水分、天樞、氣海、內關、足三里。肝氣犯胃加太沖、期門;寒邪犯胃加胃俞、神闕;脾胃虛寒加神闕、氣海、脾俞;胃陰不足加胃俞、三陰交、太溪;胃痛急性發作時加刺梁丘。

操作

: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內關、中脘均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寒邪凝滯、脾胃虛寒者,加用灸法。

方義

:中氣法取上脘、中脘、建裡、下脘、水分、肓俞(或天樞)、氣海(或陰交)七穴,具有解表、通裡、袪寒、清熱、調氣、和血、消導、強壯、升清、降濁、解鬱、和中等功效。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之合穴、下合穴,“合治內腑”,可疏調胃腑氣機,和胃止痛。內關為八脈交會穴,脈氣通於胃、心、胸,可寬胸解鬱、行氣止痛。

03

典型醫案

韓某,男,36歲,農民,2012年9月初診。主訴:胃脘痛反覆發作4年,加重1周。患者4年前勞累過度後冒雨趕路,出現胃痛,以後每遇到天冷或勞累、飢餓時胃痛就發作。西醫診斷為慢性胃炎。近幾日胃痛加劇,時吐清水,飲食減少,疲乏無力,大便稀溏。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診斷

:胃痛(脾胃虛寒)。

治療

:溫中散寒。取穴上脘、中脘、建裡、下脘、水分、天樞、氣海、內關、足三里。平補平瀉法,針後腹部TDP治療儀照射,留針20分鐘,每日1次。針後疼痛減輕,3次後胃痛停止。以後隔日針刺治療1次,12次後飲食增加,大便恢復正常,體力增加。隨訪兩月未復發。

體會

:針灸中氣法為李延芳臨證常用之法,每每下針效如桴鼓。中氣,即中州脾土之氣。脾為後天之本,主中央運四維,斡旋上下,交媾水火,運化水谷,攝取精微,以化生血氣而奉養生身。若中土失調則失其斡旋運化之用。正氣已衰,百病乃因之而起。該法取穴皆在中焦,其主要作用為調和中土,以交通心腎。心腎系人身之水火。天地之水火相濟,則尤物滋榮,人身之水火相交,則化生不息。心腎之交依於中土之斡旋,而中土之運化,依於水火之相濟。中土調,心腎交,則生機旺盛。(馬登斌 楊傑科 河北省邯鄲市中醫院  蔡紅英 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責任編輯:劉茜)

文字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TAG: 胃痛多實胃脘中土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