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和我們一起熱愛生活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作者 | 百里大叔 編輯 | 木石

出品 | 無錫海英導醫(hydaoyitai)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閱讀更多健康科普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

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在醫院做影像檢查時總會困惑,

明明已經在裡面拍好片子了,

為什麼還要等這麼長時間才能拿片?

拍片醫生磨磨唧唧的到底在幹啥?

醫學影像科分兩部分:影像拍攝、影像診斷

其中人們能接觸到的,只是醫學影像拍攝部分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我們總以為現在醫學儀器這麼高階

影像檢查也是幾分鐘的事

不是應該一拍完就能拿到片子和報告嗎

而事實上每次我們都要等上好久時間

才能拿到自己的片子和報告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其實影像科醫生的工作並非只是

“拍片”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有很多醫學影像科診斷醫生在為你服務

01

醫學影像科醫生到底在忙啥

嘿醫生,你是要留我吃飯吶

急死我了

醫學影像科可能是最被老百姓所低估的科室了,就好比漂浮在海上的冰山,我們以為看到的就是全部,其實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仍有相當大的部分。

接受影像檢查時,我們以為窗戶對面操縱儀器檢查的醫生就是影像科的全部,其實他們只是醫學影像科露出“海平面”的小部分。

醫學影像科

Med

i

ca

l imag

i

ng depa

r

tmen

t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醫學影像科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醫學影像檢查,另一部分是醫學影像診斷。

醫學影像檢查老百姓經常接觸,這些醫生負責的是常規的影象資料獲取工作,即老百姓所認為的“拍片”。

但資料畢竟只是資料,資料不會自己主動說哪裡出了問題,所以就需要有人對資料進行分析診斷,而這就是影像科醫生的影像診斷工作。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診斷醫生收到檢查醫生掃描的影象及原始資料,採用特定的軟體將平面的影象轉換為三維甚至四維影象,以及多平面重建、功能影象,並結合患者病史、體格檢查、病理生理、臨床體徵對影像進行診斷。

簡單來說,診斷醫生是根據臨床醫生和患者提供的資訊,結合影像影象資料,全面有重點地查詢引起患者症狀的原因及演變,而並非完全根據影象資訊作出不合適的診斷。

老百姓看到這裡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影像醫生診斷都是有目的地“看”片子,那為啥還要花那麼長時間?

以胸部CT為例,拍攝胸部CT會產生400多幅影象,影像科醫生要從這400多幅影象中快速找出病灶並進行診斷和鑑別,並非是一件輕鬆的工作。況且有些病灶過於微小,需要對比醫生反覆查詢,所以從拍完片子到拿到診斷報告需要至少預留半小時時間。每天CT檢查人次達350餘人,每天全影像科檢查人次達1000多人,龐大的資料量更容易產生擁堵及視覺疲勞。

初步診斷完成後,也不是立馬就能拿到診斷報告,還需要高年資醫生稽核。透過兩位醫師(其中一位高年資醫師)雙簽名,稽核完成,這時患者才能拿到他的診斷報告。

通常患者從來到放射科到完成檢查,需要4~5個醫生為患者服務, 因此常常需要花上30分鐘甚至1小時。如果高年資醫生對診斷報告提出異議,或者診斷內容與臨床醫生意見不一致,會和臨床醫生一起分析,給出最真實的結果,等待時間還會繼續延長。

02

“全科”醫生會診斷也會治療

影像科醫生需不斷做功課

不斷學習

疾病和意外對人體可從來不挑剔,身體任何一個部位都有可能需要拍片,對於影像科醫生來說,自然要對全身各部位有一定了解。

“醫學影像科醫生可是說是一個全科醫生了,從頭到腳跟影像相關的常見病我們都要了解,包括他們的鑑別診斷都要熟悉。”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餘迅主任醫師告訴導醫君,影像科醫生的成長週期很長,至少三甲醫院十年以上閱片經驗才有獨立下診斷的信心。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影像科醫生和臨床醫生對於患者資訊的掌握不一定對稱。

雖然影像科醫生對各科室常見疾病均有涉獵,但畢竟沒有直接接觸患者,瞭解患者病史資訊主要源於臨床醫生提供的檢查申請單。

臨床醫生掌握著患者的第一手資料,由於工作繁忙會對於患者的臨床資訊提供得不詳細不準確,甚至可能會錯。

影像科醫生髮現與臨床不符合時,會與臨床醫生溝通,對於一些難免的錯誤資訊,需要臨床醫生結合臨床所有資料綜合考慮,臨床醫生有疑問也會與影像科診斷醫師溝通,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差錯。

隨著醫學影像科發展,也不單單侷限於挑疾病做診斷了。在醫學影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介入科,就是依託影像引導,進行介入治療,讓影像科走入臨床。

03

檢查如何選擇

做檢查也有適宜的選擇

合適最重要

餘迅主任醫師介紹,對於影像科醫生而言,為患者進行合適影像檢查也是有所選擇的。X射線檢查費用低,CT檢查費用高,並不代表CT檢查可以完全替換X射線檢查。

第一點,根據不同的疾病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

第二點,優先選用價格相對便宜的檢查手段,儘量不首先選用價格較昂貴的檢查手段。

第三點,優先選擇無創性檢查手段。

X射線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人體內部各組織的密度是並不相同,當X射線穿透這些密度不同的組織時,不同密度的組織穿透性不一樣。比如X射線射向人體的肺,因為肺內空氣為主,X射線穿透性好,反映在膠片上比較黑。而骨骼不容易被X射線穿透,因此留在片子上就是白的。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簡單點說,X射線就好比曬太陽,陽光穿不透人體,就在地面留下了影子。只要有影子必有遮擋物,非常的方便直觀。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出現影子只能說明X射線遭到了遮擋,對於密度差異小的組織X線無法區分。比如骨骼周圍的肌肉密度就相差不大,X射線來看就是模糊一片。

優點

密度相差大的組織能直觀區分;

費用相對便宜;

缺點

■ 對軟組織顯示欠佳;

■ 有電離輻射;

CT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CT成像模式是斷層攝影,密度解析度高於X 線。當人體躺著進行CT拍攝,相當於切面包,橫斷面顯示出人體內的不同組織結構。比起X光的平面拍攝,CT可還以透過重建顯示三維、四維影象,提供的影像資訊量明顯增加。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做CT就好比做壽司,沒切之前只能看到外面一層米,切完之後就能從橫斷面看到裡面的各種食材,想了解哪邊是蛋黃哪邊是烤肉全都不是事兒。

當然CT拍攝也同樣存在不足,對於密度相近的組織解析度會不足。就像在壽司裡面藏了不同成分的巧克力, 密度差不多,但巧克力含量不一樣。

優點

從橫斷面直觀瞭解內部影像;

缺點

可能對於一些密度相近的病變鑑別力不如磁共振;

■ 有電離輻射;

核磁共振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核磁共振是根據人體內的氫離子(H)成像,而水(H O)佔到人體總體的70%,因此人體只要有水存在的地方就能做核磁共振。因此磁共振成像為分子水平成像,能顯示不同成分的組織。而且核磁共振不受方向上的限制,從任何角度都能看。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核磁共振是一種依賴於水的顯像技術,因此組織內部要是出現水腫之類的狀況,做一下核磁共振準沒錯。

優點

沒有輻射;

共振人體內的氫離子,有液體便能做的非常清晰;

不受方向上的限制;

缺點

■ 檢測時間長,聲音嘈雜;

■ 對體內受磁場影響的金屬製品有干擾作用;

結語

看到這,您是否也已明白,其實醫學影像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影像科醫生的工作也不僅僅是“拍片”。所以,當我們等候檢查報告時,請多一點耐心,有一群人始終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為我們服務。

- end -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餘迅

主任醫師,1997年畢業於南通醫學院臨床醫療系,2007年於上海華山醫院進修CT及MR診斷,從事X線、CT、MR的影像診斷工作20餘年,對於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的影像診斷及鑑別診斷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肺部多學科綜合診治(MDT)成員。

門診時間:

週一至週四

那些愛“拍片”的醫生,都“磨磨唧唧”在幹啥?

無錫海英導醫

ID:hydaoyitai

深耕健康界,關心一切與健康相關的話題

如需與我們交流,請於公眾號後臺留言

TAG: 影像醫生醫學影像診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