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之後的風口,權威專家都在關注這6大機遇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報道

“要像對待腫瘤那樣,將這些疾病作為致命疾病來治療。”

“現在的問題是(潛在)靶點太多,我們必須謹慎選擇那些會產生最大影響的靶點。”

“無論用生物標誌物做什麼,我們必須要證明生物標誌物的變化可以反映功能、認知或者行動變化。”

“我們需要透過精準治療患者亞組,在一種核心疾病的臨床研究中獲得一次明顯的成功。”

“比起其他任何治療領域,我們在神經領域看到了更多運用數字化方法的機會。”

……

內容概要

1。 神經退行性疾病有著重大的未竟醫療需求:全球有近5000萬患者,背後的照護者更是有患者數量的三倍!

2。 由於神經環路的調控非常複雜,血腦屏障的存在,以及療效難以評估,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療法開發存在許多挑戰。

3。 基因組學、生物標誌物、數字工具等有望為這一疾病帶來變革。

在近期結束的“2022藥明康德健康產業論壇”上,來自全球神經系統疾病領域頂尖機構的5位行業領袖,從學術、產業、投資等不同視角,共同探討了當前神經科學的挑戰,以及神經系統疾病變革性療法的前沿趨勢與機遇所在。

為了滿足醫藥界朋友們的觀看需求,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定期放出論壇的精華回顧,並提供單場討論的觀看方式,供讀者朋友們參閱。掃描文中相應二維碼,即可訪問影片頁面,重溫論壇精彩內容。

普遍卻被忽視的“致命”疾病

神經退行性疾病有著巨大且日益迫切的未竟需求。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神經疾病與卒中研究所(NINDS)主任、腦計劃負責人Walter Koroshetz博士在首日專題討論中就指出,“

這是真正的悲劇,而且非常普遍。

”僅以痴呆症為例,全球近5000萬患者在遭受痛苦,如果不加以干預,這個數字可能會在未來30年內再增加兩倍。每一天,這些腦部疾病在蠶食著患者的生命,一點一滴地奪走患者的個人生活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而且,由於患者非常依賴他人的照護,

每一名患者背後都有約3名照護者,問題量級實際更為龐大。

與此同時,人們卻普遍將神經退行性疾病視為年齡相關疾病。殷拓生命科學Dementia Fund負責人Philip Scheltens博士呼籲,

“要像對待腫瘤那樣,將這些疾病作為致命疾病來治療。”我們亟需為患者提供治療,尤其是可以減緩、中止疾病進展的療法,以及預防手段。

神經系統療法研發的獨特難題

剖析當前神經系統領域新療法開發難的根源,參會嘉賓從大腦的生理特點和療效評估兩大方面分享了各自的洞見。

神經環路的複雜程度驚人,這給準確調控致病通路帶來了挑戰。

大腦中有850億個傳遞神經電訊號的神經元,以及萬億級且具有可塑性的神經連線。如何找到關鍵的通路和靶點?Walter Koroshetz博士談到,“相比幾年前難以找到足夠多的靶點,

現在的問題是(潛在)靶點太多,我們必須謹慎選擇那些會產生最大影響的靶點。

”即便找到靶點,還要避免波及額外的神經通路,目前,小分子療法面臨著不夠精準的侷限。在一些研究中,透過測試藥物對神經環路的影響會發現,

儘管藥物設計旨在改變神經系統的一個特徵,但實際上卻會影響環路的太多部分。

血腦屏障的存在是神經系統療法研發的另一個獨特障礙

,也是業界一直在嘗試解決的問題。我們必須找到能夠進入大腦的藥物和方式。當前,一些抗體類藥物正在嘗試尋求突破。

客觀評估和證明臨床療效同樣棘手。

一方面,

大腦難以活檢,這也導致了難以更清晰地、特異性地解讀資訊

。另一方面,儘管越來越多更多生物標誌物被識別,但專家們普遍擔憂,在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

生物標誌物對臨床結局的代表性還不夠理想,“我們必須要證明生物標誌物的變化可以反映功能、認知或者行動變化”。

再者,

疾病表現本身的波動性

也讓不少在研藥物的測試結果受挫,研究中觀察到,甚至服藥的日期、患者上午與下午的心情變化,都會影響臨床結局的波動。

下一波創新療法的風口

儘管挑戰嚴峻,但在這些業界領袖的眼中,

如今對創新靶點、前沿技術和嶄新模式的探索,正在為將來的風起雲湧積蓄力量。

隨著基礎科學突飛猛進,

我們對於神經系統疾病機制和靶點的認識不斷被重新整理

。當前,大量科研專案正在幫助我們理解大腦是如何處理資訊的,科學家們能

以幾年前難以想象的精細程度描繪、監測和調節大腦神經環路。

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的關聯也是新興方向。Lightstone Ventures合夥人Christina Isacson博士介紹,

“免疫系統在很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與病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神經炎症的廣泛性是大家都認可的。

對病理生理學的理解也拓展了可探索的靶點範圍,痴呆症發現基金(Dementia Discovery Fund)合夥人Laurence Barker博士指出,“以阿爾茨海默病管線為例,

我們現在看到大部分新進入臨床的專案都是針對新靶點,是在既往關注領域之外的新方法。

癌症之後的風口,權威專家都在關注這6大機遇

圖片來源:123RF

創新工具也有助於加速療法發現。

分子技術在過去20年中達到了全新的高度,如今,科學家們更容易

瞭解神經遞質受體的3D結構

,進而可以透過計算機、生物資訊學在化學庫中探索可以調控受體的藥物。單細胞測序技術有助於

從單個神經元層面理解細胞通路及其與疾病的關聯

,而且能夠大規模實現這一點,藉助新技術,我們可以在數百萬個單個神經細胞內,識別細胞型別和病理特徵。基於這些理解,我們有望更精確改變通路,清除致病成分,甚至可以過表達代償性的分子機制來改善細胞的健康狀態。

基因組學的蓬勃發展正在塑造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的未來。

例如,在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自閉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和一些罕見病領域,我們已經識別出

一些致病突變會影響神經訊號通路

。基因表達調節分子、抑制受損通路、上調代償通路等方向都有望精確地改變這些疾病通路,Walter Koroshetz博士相信,“

基因組療法能夠突破我們現在遇到的效果上限。

”脊髓性肌萎縮症(SMA)療法的成功就是極佳的案例,1型SMA在嬰兒出生的第一年就會發病、危及生命,而

利用反義寡聚核苷酸調整特定基因的剪接或透過基因替代治療,一些原本會在1歲左右死亡的孩子現在已經能夠存活多年。

類似的突變也在多種不同疾病中發生,

未來,將這些突變研究經驗應用於更常見的非遺傳疾病中,將開闢更廣闊的天地。

預測疾病發展和干預效果,嘉賓們仍然看好生物標誌物的發展。

在出現症狀幾十年前,這些標誌物將幫助我們

識別出哪些人會發展為阿爾茨海默病或者帕金森病。

生物標誌物也將

變革患者選擇特定療法的方式

,如今對阿爾茨海默病療法的一些研究中,患者能夠藉助PET技術來了解他們是否存在澱粉樣蛋白或者Tau蛋白,從而選擇靶向療法來干預這些通路。診斷之外,一些靶點相關標誌物還能幫助我們

觀察藥物與特定標誌物的相互作用。

從診療模式來看,精準醫學備受關注。

精準打靶是其一。

比如,一些新銳嘗試藉助小膠質細胞的力量為神經退行性疾病帶來變革性治療。小膠質細胞是維持健康大腦功能的哨兵,

而TREM2這一靶點僅在小膠質細胞中表達,TREM2靶向候選藥物用於特定基因變異患者亞群的療效正在探索中

。另外,精準也意味著對不同疾病階段的患者使用不同療法。

在特定亞組中的早期突破,也能夠堅定行業信心,加速領域發展。

Laurence Barker博士表示,“我們需要透過精準治療患者亞組,在一種核心疾病的臨床研究中獲得一次明顯的成功。這個成功要清楚地證明,在人們理解的終點上能夠獲益。”

對患者功能進行數字化檢測的價值也正在顯現。

比如對聽力、語言能力、運動能力等的監測,可以幫助研究者在更廣泛的範圍、也更早地看到患者的變化。Christina Isacson博士認為,

“比起其他任何治療領域,我們在神經領域看到了更多運用數字化方法的機會。”

共築未來:腫瘤學之外的另一個奇蹟

過去三、四年,資本的迴歸和傾斜反映了神經系統疾病領域的廣闊前景。在嘉賓們看來,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神經系統疾病的瞭解已經有了長足發展,在疾病機理和療法驗證方面鋪就了堅實基礎。然而,更進一步實現騰飛,多位嘉賓都強調了

持續投入、匯聚力量、全行業合作必不可少。

癌症之後的風口,權威專家都在關注這6大機遇

圖片來源:123RF

開發好的療法,我們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我們需要匯聚學術界、產業界以及風險投資的力量。

”Philip Scheltens博士直言,當下,從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的人數,僅為腫瘤學領域的四十分之一,這需要改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下的神經系統疾病領域,正如十幾年前的腫瘤學領域。而腫瘤學的奇蹟源自患者需求、科研發現、資本支援的多方推動,

“如果我們全力以赴的話,我們能夠取得和腫瘤學領域一樣的成就。”

Christina Isacson博士進一步指出,將在研療法更快推動到患者身邊,離不開生態圈的攜手努力。“在合作生態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但我們所有人應該共同推動進步,以降低每個層級的風險,完成各自的目標。

我們合作越多,創新就越有可能更進一步。”

長風破浪會有時。我們期待,產業的不懈投入與緊密合作,能夠激發變革性療法的爆發,

真正改變更多患者的生活。

免責宣告: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資訊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援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分享

在看

,聚焦全球生物醫藥健康創新

TAG: 疾病靶點療法神經患者